从顽石点头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美育研究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在教化、净化人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
在佛教中,美育对人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对坠入罪恶的人改恶从善,重新做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顽石点头的功效。
联系实际社区矫正和监狱改造的现实,对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监狱干警的启示是,要有大美的胸襟,要对有过之人的美好一面予以扶持,要有高超的点化艺术,使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罪犯醍醐灌顶、猛醒回头、点头称是、走向新生。
相传在晋宋年间,有个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
在苏
从顽石点头说起
文/贾洛川
的理想行进。
四、结语
弗洛伊德说过,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一旦这种研究涉及人类中的伟大人物,外行人就会认为这样做是缺乏理由的。
精神病学的研究目的不是“让辉煌黯然失色,使崇高蒙上污垢”,它不满足于缩小伟大人物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在他看来,那些杰出人物身上显现出来的一切都具有研究价值[7]。
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理论去解析表现主义画家蒙克,让我们明晰了蒙克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
在对他凄凉而不幸的人生际遇感到唏嘘时,使我们多了一份理性主义去看待这位艺术家。
让我们明白了蒙克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为艺术孜孜不倦的拼搏努力。
他既为西方美术史增加了无比灿烂的一章,也为每一个艺术工作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贡布里希说过,一切艺术都源自人类的心灵,出自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非出自可见世界本身[8]。
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这就是爱德华·蒙克。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
[2]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4.
[3]爱德华.蒙克:《蒙克私人笔记》[M].冷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4]段守虹.蒙克与《呐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1.
[5]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沈德灿,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44.
[6]王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8:5.
[7]弗洛伊德.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年的记忆[M].李雪涛,任仲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
[8]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75.
作者简介:朱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理论。
编辑:姜闪闪
DOI:10.16129/ki.mysdx.2020.01.013
42美学2020/01
州虎丘聚石为徒,开讲《涅经》。
当生公说道“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时,随即问道:“如我所说,契佛性否?”一时周围群石,尽皆点头。
至今生公讲台前的白莲池中,尚遗有点头石一块,上镌“点头”二字。
后来佛书《续传灯录·圆机禅师》有道:“直饶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
”
佛教教义大多蕴含深奥哲理,但要使不同的听众都接受,少不了借助美育的魅力,而生公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由于生公说法,道理讲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所以感化顽石,竟致使顽石们尽皆点起头来。
顽石本是无生命之物,生公是否会让顽石点头,估计前人的记载有较大的演绎成分。
但换一个思路,也可以认为这里所说的顽石,指冥顽不灵的人,在生公的妙言点拨下,茅塞顿开,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生公说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这个“一阐提人”,就是一个“顽石”。
“一阐提”是梵文lcchantika的英译,意思是“不具信”或“断善根”。
《大涅经》第5卷说:“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
所以“一阐提人”就是断绝一切善根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弃善趋恶之人。
对于“一阐提人”到底有没有佛性,在传统佛教的观念里,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可是竺道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竺道生的这一见解其实也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另一种说法。
做坏人的可以转化,一旦幡然悔悟,决定重新做人,就要表示欢迎,而且可以成为有好品行的人,即“成佛”。
试想当时生公讲的是“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而这些所谓的“顽石”其实就是类似“一阐提人”的人,在他们被排斥、被抛弃之时,有人伸出手来拉他们,以美点化他们,在他们黑暗的心里点上一盏明灯,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救,能成佛,他们能够不为之感动、点头称是吗?
生公的这种持佛理念和做法在后来的佛门中人里依然发扬光大,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据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送一轮明月给他》的散文中写道,古代一位住在山中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
散步归来时,他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遇见了禅师。
原来,禅师没有惊动小偷,一直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肯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中。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那么远的山路来看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第二天,禅师一觉醒来,看到他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叠好,放在门口。
禅师十分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个故事反映了禅师对于有过之人的态度以及正确的方法。
这个禅师,对于犯了错误的小偷,不是加以羞辱、难堪,而是采取宽容的心境和幽默的态度以及感化的方式,释放出了似明月的光辉美,以象征光明、温柔、平等的月光,希望小偷能走出黑暗,光明正大地做人,从而改变了小偷的思想行为。
另据有关材料介绍,古时候,在某地某个夜半时分,有个小偷潜入七里禅师的茅屋,见他正在念经,便用尖刀抵住禅师的胸膛,逼他把钱交出来。
七里禅师却平静地说:“钱都在破筐子里,你自己去拿。
”小偷果然找到了银两。
便急急忙忙地将所有银两都塞进了腰包,准备离开。
这时,一直全神贯注念经的七里禅师说话了:“你不给我留下明天的饭钱?”小偷心里有所触动,于是留下一点碎银,悄悄向门口溜去。
“回来!”七里禅师忽然喊道:“难道,你就这么走啦?收了我的东西,怎么连个谢字都没有?”小偷愣了,不由得回头打量了禅师几眼,发现禅师神态坦然、面色安详、眼里清澈如水。
目光相交的一瞬,小偷感到自己污秽不堪。
他鬼使神差地向禅师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赶紧跑了。
几天后,小偷向官府自首了,七里禅师被找来当面指证疑犯。
然而,禅师却说:“此人并没有抢我的钱。
那些银子是我送给他的,他已经向我道谢了。
”几年后,小偷刑满释放。
马上找到了七里禅师剃度出了家,后来也成了一名有修为的禅师。
正应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门劝人为善之语。
佛家的这种思想和做法不仅在佛门中多有所闻,而且在俗家没有剃度的佛门信徒中也时有所闻。
这里不妨举一个来自古代民间的例子:从前,一个名叫长安的人住在一个小村落里,他有个15岁的女儿,长得很漂亮,叫罗雨。
罗雨一向深信佛法,对父母很孝顺,村里人很称赞她。
有一天,一大伙盗贼闯进村落抢劫,村人敌不过贼群,于是纷纷而逃,在夺取许多财物后,这群盗贼的首领觉得口渴,就闯进了长安的家。
他一开门,就恶狠狠地对罗雨说:“我很渴,有水吗?赶快拿来!”“你等一下!”罗雨说着,就转身找水。
没多久,她手中端着一钵水,还随手拿了一盏灯。
罗雨将水放在桌子上后,她用灯照着水,仔细地观察着。
贼首觉得很奇怪,便问:“你在看什么?”“看水。
”“水有什么好看呢?”“我怕水里有头发或杂草之类的脏东西,你喝了身体会不舒服或产生病痛,所以才仔细观看。
”“我是专门抢劫的人,现在害了你们全村的人。
照理你应该在水里下毒为村里人报仇才是,你干嘛还忧虑我生病呢?”“抢不抢别人的财物是你的事,但我还要遵从佛陀的教法行事。
你不是很渴吗?现在水干净了,你快喝了吧!”贼首喝了水之后,觉得身心很畅快,大生欢喜心,对罗雨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
43美育研究
我愿意遵行五戒及皈依三宝。
”贼群听贼首这么说,也纷纷跟着发愿。
罗雨便为贼首和贼众说明持守五戒及皈依三宝的好处,他们听了就把所夺的财物还给了村人,从此以后改恶向善、不再作恶。
应该看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在教化、净化人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
以上这些佛教故事,从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开始,到后世的发扬光大,都说明在佛教美育里,没有可弃之人,哪怕是小偷、强盗,都要予以点化,让其归心向善,既善且美。
而且只要工作做到家,是可以收到启人心智、点化迷津、顽石点头之效的。
联系现实社会矫正和监狱改造实际,对我们,特别是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监狱干警会有什么启示呢? 启示之一,要有大美的胸襟。
这里的大美,联系到佛教,佛教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在佛菩萨眼里,一切众生等为同一体,如果不解放全人类,乃至世界一切众生,也就无所谓自己的解放。
这个众生,不分贵贱、贫富、善恶、智愚,既包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也包括“放下屠刀,回头是岸”的人,甚至包括了那些在危险道路上执迷不悟的人,对这些人都要救苦救难、予以普度。
正如地藏王菩萨发大愿时所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体现了普度众生的大美胸襟。
作为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监狱干警,就是从事这一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人,以最大的限度,尽最大的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罪犯转化为有益于社会的守法公民。
如果说在佛家包括生公眼里“一阐提人”也在普度之列,那么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监狱干警更要有大美的胸襟去包容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去做好对他们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
不要将他们随意抛弃、放弃。
这是促使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罪犯这类顽石点头的重要思想基础。
启示之二,要对有过之人的美好一面予以扶持。
前面提到的生公以及以后的其他僧人及信徒,都很注重对有过之人的美好一面予以扶持。
如在生公眼里,“一阐提人”皆有佛性,可堪造就,皆得成佛,包括之后的僧人对待盗贼、信徒对待强盗,都是善待有过之人,关注和扶持其内在美好的一面。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态度,才能对“顽石”投以真情,做好耐心细致的转化工作,调动了“顽石”内在的改过积极性,以收到顽石点头之效。
联系社区矫正和监狱改造实际,作为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监狱干警从事的就是转化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罪犯成为新人的工作。
要做好这一工作,更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皆有佛性”的美好一面,并予以精心扶持,要像东风发现枯木的可育性与再生性一样,辛勤着力、化为春雨,使类似枯木的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罪犯逢春泛绿,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启示之三,要有高超的点化艺术。
生公之所以能够让顽石点头以及前面提到的佛门中其他僧人及信徒能够让作恶之人回头,与他们高超的点化艺术密不可分。
这也正是佛教美育的魅力所在。
毛泽东说过:“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
”如禅宗的历代祖师们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他们的修行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所谓“行住坐卧、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在说法上也是善于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事例,根据听众的不同根基和心性而应机说法,如有的机锋棒喝、有的默然不语、有的直指人心、有的绕路说禅,且有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念佛禅等,留下了大量的禅门公案。
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同时具有很强的美的魅力,令人豁然开朗、大彻大悟。
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反观一些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监狱干警,在教育转化工作中,较多的是声色俱厉、用语生硬;或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或空话套话、不着边际。
这样的说教当然谈不上美感,效果也可想而知。
而像生公等高僧或信徒的寓教于美、以美化人的点化艺术,不能不对今人有所启发。
这需要社会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监狱干警,在对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罪犯施教时,注重提高自己的点化艺术水平,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尽可能把复杂的道理生活化、审美化。
这样不可能不使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罪犯这类顽石引发共鸣,猛醒回头,点头称是,远离罪恶,走向新生。
参考文献:
[1]洪丕谟.中国佛门的大智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叶小文.禅宗的启示[N].人民政协报,2003-10-20.
[3]杨键.无我之义[N].今晚报,2017-05-03.
作者简介:贾洛川,上海政法学院警务学院教授。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