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静脉穿刺法采血对血细胞分析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心式静脉穿刺法采血对血细胞分析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影
响研究
张翀旎;黄闻;张世锟;熊欢;胡慧
【摘要】目的探讨离心式静脉穿刺法采血对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4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两组均采用常规静脉穿刺和离心式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分别扎与不扎止血带采集血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⑴"常规法"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对白细胞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法"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对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两种进针方法不扎止血带采血,对白细胞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扎止血带采血,对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常规法"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离心法"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不扎止血带采血,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离心法"采血对止血带依赖小,可缩短采血时间,避免止血带使用对血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
【年(卷),期】2018(036)004
【总页数】4页(P475-477,515)
【关键词】离心式静脉穿刺;静脉采血;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
【作者】张翀旎;黄闻;张世锟;熊欢;胡慧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江西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江西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江西南昌 330006;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康复科,江西九江 3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是重要的临床血液检测指标,其检测多使用静脉血标本,是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1]。

静脉血标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标本质量是检验前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采集方法又直接影响标本质量。

一直以来,临床常规静脉血标本采集方法(以下简称“常规法”)为向心方向穿刺,离心方向抽取,抽取方向与静脉血回流方向相反,必须使用止血带阻断血流增加局部静脉压以顺利抽取血液。

而早在1986年由国际血液学准则委员会制订的血流学指南就指出[2]:止血带只能用于显露静脉和穿刺,在采血前5s必须松开止血带。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止血带的结扎压迫时间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离心式静脉穿刺法(以下简称“离心法”)可去止血带采集血标本,该法为离心方向穿刺,向心方向抽取,抽取方向与静脉血回流及静脉瓣开放方向一致,可促使血液回流及静脉瓣打开,保证采血顺利,具有对止血带依赖程度小,采血时间缩短,肢体疼痛减轻等特点[3,4],可避免其对血标本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5月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22-63 岁,平均年龄(38.16±12.14)岁。

所有志愿者
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2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40例志愿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
组20人。

Ⅰ组左臂用“常规法”、右臂用“离心法”采血,Ⅱ组与Ⅰ组左右手采血方法相反。

1.3 操作步骤选择前臂扎止血带向心或离心穿刺静脉松止血带5s采集2ml血再扎止血带抽弃采血针管中残留血再采集血2ml血松止血带、拔针、按压、记录。

血标本于采集后2h内完成检验。

1.4 观察指标⑴血细胞分析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
计数(PLT),血红蛋白(HGB),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
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⑵采血时长:穿刺成功后从采血针插入负压采血管内开始计时,每管血满2ml计时停止,计时
使用专业秒表(1%为单位);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法”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无统计学意义。

“离心法”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血细胞分
析与凝血功能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2。

2.2 两种方法不扎止血带采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3 两种方法扎止血带采血对血细胞分析及凝血功能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4。

2.4 两种采血方法用时比较“常规法”采血,扎止血带用时短于不扎止血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离心法”采血,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用时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扎止血带采血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方法不扎止血带采血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离心法”短于“常规法”,见表 5。

3 讨论
3.1 检验前静脉血标本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是临床常规检验指标,对多种血液疾病及系统疾病的评估和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病情危急情况下,微小的误差都可能造成错误的临床决策,导致严重不良后果[5]。

采血过程对血标本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显示,儿科、老年病相关科室与血液科较易出现血标本变质,其原因与上述人群采血过程中静脉选择范围小、血液循环缓慢等原因导致采血困难、采血时间过长造成标本量少、溶血、凝固等血标不合格有关[6]。

一直以来,临床“常规法”采集静脉血标本为采血前常规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便于穿刺和采集。

而大量报道显示,静脉采血时使用止血带会影响血细胞分析、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检验结果[7]。

因此止血带的使用是影响血标本质量的难免因素,也是标本检测前难以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项目组在前期研究[3-4]基础上,对比分析“离心法”与“常规法”所采血标本的检测结果,证实了“离心法”的临床应用可避免或降低检验前因素的影响。

表1 “常规法”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对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s,n=40)组别WBC(×109/L)不扎止血带扎止血带t P 5.55±1.01 5.34±0.91 3.34<0.05 RBC(×1012/L) HGB(g/L) PLT(×109/L) PT(s) FIB(g/L)4.87±0.47 4.85±0.48 1.43>0.05 144.83±15.67 144.28±16.17 1.27>0.05 233.80±52.66 232.60±49.76 0.55>0.05 10.57±0.62 10.45±0.53 1.46>0.05 2.46±0.38 2.35±0.46 2.02>0.05 APTT(s) TT(s)30.35±4.18 29.59±4.22 2.04>0.05 19.05±2.40 19.45±2.45-0.69>0.05
表2 “离心法”扎与不扎止血带采血对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s,n=40)?
表3 两种方法不扎止血带对血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s,n=40)组别
WBC(×109/L)常规法离心法t P 5.55±1.01 5.41±0.97 2.06<0.05 RBC(×1012/L) HGB(g/L) PLT(×109/L) PT(s) FIB(g/L)4.87±0.47
4.90±0.49-1.76>0.05 144.83±15.67 145.63±16.43-1.45>0.05 233.80±52.66 235.30±52.94-0.71>0.05 10.57±0.62 10.43±0.51 1.67>0.05 2.46±0.38 2.42±0.39 2.03>0.05 APTT(s) TT(s)30.35±4.18 29.93±4.07 1.17>0.05 19.05±2.40 19.49±2.21-0.94>0.05
表4 两种方法扎止血带对血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s,n=40)组别
WBC(×109/L)常规法离心法t P 5.34±0.91 5.32±0.99 0.29>0.05 RBC(×1012/L) HGB(g/L) PLT(×109/L) PT(s) FIB(g/L)4.85±0.48 4.87±0.49-1.88>0.05
144.28±16.17 144.80±15.94-1.33>0.05 232.60±49.76 232.90±50.89 1.36>0.05 10.45±0.53 10.44±0.61-0.09>0.05 2.35±0.46 2.41±0.43 1.22>0.05 APTT(s) TT(s)29.59±4.22 29.88±4.29-1.19>0.05 19.45±2.45 19.16±2.29
0.58>0.05
表5 两种采血方法用时比较(±s,n=40)方法常规法不扎止血带常规法扎止血带离心法不扎止血带离心法扎止血带常规法不扎止血带离心法不扎止血带常规法扎止血带离心法扎止血带时长(s)30.43±5.92 24.35±5.05 24.10±4.13 22.78±3.11 30.43±5.92 24.10±4.13 24.35±5.05 22.78±3.11 t P 4.28<0.01 1.39>0.05 4.81<0.01 1.45>0.05
3.2 两种采血方法对止血带的依赖分析本研究在扎与不扎止血带两种条件下,分
别使用“常规法”与“离心法”采集血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检验。

结果显示:“常规法”采血,扎与不扎止血带对白细胞计数有影响(表1);“离
心法”采血,扎与不扎止血带对检测结果均无影响(表2)。

其可能机制是“常规
法”为向心方向进针,离心方向逆血流抽取,所抽血液为止血带阻断回流后回转180度的静脉血,由于其瘀滞于局部静脉,性状易发生变异[8]。

“离心法”为离心方向穿刺、向心方向顺血流抽取,只需接收回流血液,不受止血带影响。

由于采血方向与静脉血回流方向及静脉瓣开放方向一致,在顺血流方向、心脏泵血和采血管负压的共同作用下,即使松开止血带也可顺利采血,既保证采血量充足,又符合血流动力学及静脉血管生理解剖要求,可有效避免“常规法”逆血流采血中依赖止血带、局部静脉压升高、血液涡流等对血标本的不良影响[3,4]。

表2显示:“离心法”采血是否扎止血带对血细胞分析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认为止血带对该法影响小,其临床应用可避免“常规法”逆血流负压抽吸及止血带捆扎导致的血液性状改变,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3 两种方法疼痛反应及采血时长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穿刺引起的局部疼痛,可导致白细胞计数重新分布,循环池内白细胞增加,使检验结果出现短暂升高[9]。

本研究前期结果显示,“离心法”去止血带采血可减轻局部疼[4],可抑制白细胞数值增加。

同时相关研究发现,无止血带采血也可降低穿刺部位淤血,提高患者舒适度[10-11]。

两种方法扎止血带采血,对采血时长及检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可能由于本次研究两种方法止血带使用时间在 30s以内(24.35±5.05s、22.78±3.11s)有关。

研究[12-15]表明,止血带压迫不超过30s时血液相关参数没有显著变化;压脉带使用l分钟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无变化[16]。

本次研究两种方法不扎止血带采血,采血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5),“常规法”WBC计数值高于“离心法”(表3)。

其可能机制为“常规法”去止血带因失去外力阻断,局部静脉压下降,血流减少,加之采血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血液无法顺利抽出,采血时间延长(30.43±5.92),导致血液性状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综上所述,使用“离心法”采血具有静脉选择范围大、对止血带依赖程度小、采血用时短等特点,对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无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温晓燕,陈淑红,杨秀莲,等.血常规及凝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的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4):323-324.
[2]Bull BS,Chien S,Dormandy JA,et al.Guidelines for measurement of blood viscosity and 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ematology expert panel on blood rheology[J].Clin Hehorheol Micro,1986,25(1):439-453.
[3]张翀旎,郭治彬,王霞,等.离心性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206-208.
[4]张翀旎,刘琴,余琪,等.离心式穿刺去止血带静脉抽血法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187-1189.
[5]王驹,蔡兴权,蔡坤.临床血常规检测误差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
220-221.
[6]刘志华,李丹华,彭祥云.临床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和持续改进措施[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5):476-477.
[7]黄斯瑜,李尔凡.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2):191-192.
[8]牟群英,饶钒.三种不同采血方法对婴幼儿采血效果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9):19-21.
[9]何亚琼,胡峥峥,高茂馗,等.多管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及采血顺序对血常检测结果的影响 [J].现代医学,2015,43(8):1063-1065.
[10]金海燕,俞志红,叶莉,等.缩短止血带结扎时间对老年人静脉采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404-407.
[11]刘英.无止血带静脉留置针采血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5,10(3):276-278
[12]黄祥丽,代治国.凝血检验、血常规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变异方法分析[J].中国医刊,2016,51(2):98-101.
[13]沈聪,董理.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探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33(3):
10-11.
[14]钱佳,郭利琴,姚春华,等.止血带的不同放松时机对血标本溶血及采血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7):57-58.
[15]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50-51.
[16]陈淑红,胡红梅,温晓燕,等.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探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0):1149-1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