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输血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输血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包含内容很多,其中包括临床输血感染,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在输血过程中如不注重各个环节,后果将非常严重。

通过对输血过程的规范管理,笔者找到关键所在,期待在具体工作中降低输血感染率及医院感染率,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利益。

标签:输血;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因输血而感染疾病的现象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一旦发生输血感染常常意味着需付出很大的代价。

我国自1983年起,黑龙江、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许多地区已经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因输血感染疾病而引发的索赔案件[1]。

由于不安全的血液而造成的疾病以及死亡的负担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是巨大的[2]。

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是指接触血液或体液后引起的疾病,它主要是指输入、注射含有病毒的血液,或者输入、注射未采取病毒去除、灭活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3]。

常见的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梅毒、疟疾等。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也逐年增多,预防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已成为临床输血的重要内容。

因此,为了降低输血造成的医院感染,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利益。

笔者所在医院对预防输血相关感染采取了控制措施,报告如下。

1输血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在输血感染的病毒性肝炎中以丙型肝炎感染为主,目前占有主要地位。

国内30例输血后感染丙肝,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者23例(76.7%),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者11例(36.7%)[4]。

此外,血液透析传播病毒性肝炎也是不容忽视的途径,主要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输血后乙型肝炎以无症状性感染为主,少数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暴发性肝炎。

输血后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症状更轻,更易转为慢性及肝硬化,且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输血后肝炎的发病率各国报道差异较大,60年代以前高达50%,此后随着严格筛选输血员等措施的实施,发病率逐年下降。

所以笔者所在医院对输血后感染病毒性肝炎采取预防:严格筛选供血员是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

其次应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尽量减少输血量和输血次数。

预防血液透析传播肝炎的方法包括血液透析室的分区隔离、对工作人员和患者肝炎病毒标志的定期监测、个人和实验室的防护、器具的严格消毒。

2输血感染艾滋病的预防输血感染艾滋病的途径与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途径基本相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输注血液或血制品感染人体后,破坏CD4、T 淋巴细胞,导致广泛的免疫缺陷,促进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采取预防措施:与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相似,预防输血感染艾滋病,应严格筛选输血员、掌握输血指征、严格筛选血液制品的纯洁性,同时应推广一次性注射器,加强宣传教育,提倡义务献血、无偿献血,加强对职业个体献血员的管理。

3与输血相关其他感染的预防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外,还有多种病原体都可以通过输血造成感染。

例如CMV、EBV、HPV、梅毒、疟疾和一些细菌感染。

在输血过程以及血液制备、运输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这些感染的重要环节。

当然,严格筛选供血员、掌握输血的适应证、严格检测血液制品同样很重要。

输血相关感染作为医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患的重视。

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与感染有十几种,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5]。

近年来,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等手段,在预防和控制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发生输血相关传染病仍屡见报道。

预防输血相关感
染的关键在于严格筛选供血员、掌握输血的适应证、严格筛选血液制品的纯洁性。

同时,在血透、手术、输血等治疗过程中,应彻底消毒、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医源性交叉感染。

对供、受血者在输血前都应进行相关传染指标检测,并尽量采用先进的检测方法以防止漏检造成感染。

输血或注射血制品是现代医疗、预防不可少的措施,它不仅在外科手术及残伤急救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内科疾病中也有其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全球血液安全性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

血液安全问题是一个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保证血液质量及输血安全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尤其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努力。

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应能正确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避免泛用发生输血后感染或造成血液使用不合理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赵西巨.因输血感染所致损害的法律救济探析.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14(4):284-290.
[2]Dhingra N,Lloyd SE,Fordham J.Challenges in globalblood safety.World Hosp Health Serv,2004,40(1):45.
[3]Alan K.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见:世界卫生组织主编.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运程教育项目(第二册).上海市中心血站译.中文第三版,2002:20-31.
[4]刘文芝,王一强.输血后丙型肝炎30例临床分析.大连大学学报,2005,,26(2):89-90.
[5]侯玲玲.浅谈如何做好安全输血.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24-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