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21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2021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兴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前倾尽所有,一物不曾留与自己;死后捐献遗体,一粒尘埃也不带走——他,就是方敬,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现代乡贤。
26年来他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倍受尊崇的“新乡贤”。
“一箪食一瓢饮、一卷书一支笔”,()从童年开始,方敬就和母亲在纷飞的炮火中,艰难度日。
高中时,他总是在饥肠辘辘中读书。
了解这一情况后,班主任胡景清老师经常给他做午饭、买文具,
还地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通过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帮助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打破了生活的困境。
方敬勤学苦读,后来考上大学,最终如愿成为一名教师。
工作后,每年他都要捐资助学,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后又倾尽所有,在当地的宋庄中学以自己恩师的名字设立“景清奖学金”,先后资助260名贫困学子步入高等院校。
几十年来,他的奉献精神了乡民们崇教尚学的热情。
从胡景清到方敬,又从方敬到受资助的学生,人间有爱,薪火相传。
大家纷纷学方敬,敬乡贤,作表率,尊师重教在当地蔚然成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 流离失所苦口婆心始终如一激发
B . 颠沛流离语重心长始终如一激发
C . 颠沛流离语重心长一如既往爆发
D . 流离失所苦口婆心一如既往爆发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句生动形象的话,是这位长者一生的写照
B . 这句话是这位长者一生的写照,生动而形象
C . 这位长者的一生正如这句话一般生动形象
D . 这位长者的一生印证了这句生动形象的话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通过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他克服了生活的困境,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B . 通过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使他走出了生活的困境,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C . 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帮助他摆脱了生活的困境,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D . 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帮助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摆脱了生活的困境。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下·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我国花卉栽培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神韵的花文化。
②中国人赏花讲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把花视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
自古就有屈原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陆游以梅言志,林逋以梅为妻,苏东坡“唯恐夜深花睡去”等佳话,有一种“为爱名花抵死狂”的味道。
画家们画花,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他们追求的是情注丹青。
他们的“画意”是由自然形态引发的一种艺术感受,是一种美的升华。
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沉醉在浓郁芳馨的情韵之中。
③以梅花为例,苏东坡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
”崔道融也有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由于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甲】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
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
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
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
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
文人墨客喜欢以梅为友,将梅列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
④本来花中“君子”只有梅、兰、竹、菊,但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为莲花争得了第五个君子的席位。
周敦颐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于是,莲花成了圣洁的象征。
周敦颐被尊为莲花的守护神。
⑤其实,花文化并不全是由文人墨客们“创意”出来的。
在民间,花文化也很流行,并融入传统的习俗中。
⑥比如石榴,因其多籽,送给新婚男女,可祝愿多子多孙。
又因其花红似火,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
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为人祝福、祝寿时常以牡丹、松柏、石榴寓“多福、多寿、多子”。
⑦芒种祭花神,在民间也一直流行。
芒种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提醒农民加紧田间耕作,否则将影响一年的收成。
中国民间非常重视芒种祭祀花神。
在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乙】(qí)福迎祥。
⑧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
同样一种花,因颜色不同所表达的花意也不同。
色彩艳丽的花卉大多用于喜庆场合,而白色的或全黄色的花卉适用于悲伤悼念的场合。
⑨红色的山茶花则是胜利之花,在胜利者凯旋之时向英雄献上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以表示祝贺。
山茶花也是爱情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送上一束红色的山茶花,若遭到拒绝还可以送上一束白茶花以示发问:“你为什么不爱我?”
⑩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花文化密不可分。
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取材于青萍《花之美》)
(1)给文中甲处的加下划线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三个阶段。
(4)春节前夕,学校准备组织同学慰问老红军和抗日老战士。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生活经验,选择一种花作为礼物送给老人们,你会选择哪种?请先写一段话,解释选择这种花的理由,再结合所选花的特点写一段祝福的话。
3. (9分)(2019·三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
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
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
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
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
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
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蜒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
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
时间。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各年级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数量比重
图1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会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
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
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
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
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 . 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
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 . 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 . 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 . 中小学生假期竟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
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 . 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 .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4. (12分) (2020高三下·拉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
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
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
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
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
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
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
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
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永远在“那里”。
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
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
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
片。
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
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
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
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
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
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
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
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
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为招牌菜。
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咱喝五粮液。
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
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
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唉,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
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
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
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锻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
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也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
用祈祷歌唱。
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
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
他们在水泥站合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
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
岩石在听,苔藓在听。
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
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
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
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
皮。
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
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
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
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娃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
阿巴听出来是云中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
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
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远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 . 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C . 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D . 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2)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脱离文本内容)。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一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革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讯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余与四人坤火以人拥:持,拿
B . 于是余有吃焉叹:叹惜
C . 夫寒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 .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2)下列有关文学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 . 地理中的“阴”与“阳”。
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南岸为“阳”,称山的北面或水的北岸为“阴”。
C . 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
D . 古人之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
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
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 . 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
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C . 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 .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7. (4分) (2019高三上·昌平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
(3)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9高一上·苏州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虽然大多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但对我们的生活却很有指导意义,比如“①________”就是如此。
这里说的“百步走”是指散步,②________,因为,它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需要注意,“饭后”③________,而是指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
9. (5分)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美国一名男子因下雨天打伞遭遇的麻烦而突发灵感,发明出一种新型雨伞,可以帮助双手完全“解放”出来,同时防止伞因风大而被吹翻。
发明者将它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款不用手撑的雨伞。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种雨伞名为“Nubrella”,发明者艾伦•考夫曼现年45岁,曾经是一名职业网球手。
这种雨伞打开成半球形,里面装有背带,使用时将背带套在肩膀上即可固定。
只需轻按一个按键,雨伞就会自动打开。
这种新型伞用尼龙和铝合金制成,其前端伞面采用热塑性聚氨酯为材料,重约1.2公斤,售价30英镑(约合59美元)。
除挡雨外,这种防风的新型雨伞同时具有保暖功能。
考夫曼说,虽然戴上这种新型雨伞会让人们的形象看上去“不佳”,但“当你在一个糟糕的天气外出,不会有许多人注意你的形象”。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一下·广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几个人来到一个荒芜园子,看见这座原来美丽的花园出现这样的凄凉情况,个个显出惋惜的神色,一个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身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应该大家努力把它整理好。
”于是他们讨论怎样改造这座荒芜的花园的方法。
一个人说:“应该先把恶草和荆棘砍除掉,然后才能把花木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