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师大附中等重点学校2011届高三地理联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宜春中学、新余四中、白鹭洲中学、南昌
三中、上饶二中高三文综地理联考试卷
右图为北半球某一段纬线的同一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该纬线上的甲点(75°E )为最大值,乙点(105°W )为最小值。
读后完成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 .15°N,1O5°W B .20°N,75°E C .20°S,105°W D .15°N,75°E
2.此时在乙处的观察者所见太阳位于其
A .正北
B .东北
C .正南
D .西北
右图为45°S 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图,其中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经度。
读图回答3~5题。
3.①处所属的大洋和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 .太平洋,太平洋板块 B .太平洋,南极洲板块 C .印度洋,印度洋板块
D .大西洋,美洲板块
4.②处向北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 .山地的垂直分异 D .非地带性分布
5.下列地质作用在②处不明显的是
A .火山喷发
B .变质作用
C .流水侵蚀
D .风力沉积
2009年2月12日下午,我国四川泸州、宜宾南部一带天气异常燥热,宜宾筠连县在下午4时气温达到26℃,1小时后气温骤然升高10℃,达到36℃。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气温又像坐过山车一般下降,在下午6时降到了23℃。
当地居民感觉2小时内,气温从初夏一下子迈入盛夏,接着一场大风又把大家从盛夏刮到了秋天。
而按照当地的气候特征,2月中旬是冬末初春的季节。
省气象台台长范晓宏介绍,根据该日的气象资料初步判定,筠连县出现了“焚风”现象。
下图为此次天气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处降水为锋面雨
B .b 、c 两处气温相等
C .d 处植被为洛叶阔叶林
D .迎风坡降水规律为少-多-少 7.关于焚风强烈时造成的危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使农作物枯萎
B .引起森林大火
C .随着水的三相变化b 处吸热c 处放热,空气干燥
D .所经地区湿度降低
右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省可能为
A .江苏省
B .河南省
C .云南省
D .台湾省 9.给该省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 .寒潮 B .泥石流 C .沙尘暴 D .地震
当前,轿车正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
读下表,回答10~11题。
35o 5太阳高度角 甲
乙
35
5°
太阳高度角
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的辆数(辆)
小城市60
中城市40
大城市30
特大城市10
10.轿车销售商店的区位较适宜选择在
A.中央商务区B.商业区
C.交通方便的城乡结合部D.接近消费者的居民区
11.不同等级城市每百户拥有的汽车数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B.公共交通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少
C.人口密度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D.城市空间面积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少
36.(22分)A图为世界某区域地图,左侧是A图中局部区域某地理要素的放大图,图B是图A中①②③三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后回答:
(1)说出图A中①地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阐释图A中A处河流流量过程线中C、D两洪峰流量的形成原因(6分)
(3)图A中②地是所在国重要农业区,说明该地在发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4分)
(4)说明图A中B地农田系统中的主要水利设施的作用(4分)
37.读局部河流和植被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简析L和S沿线植被变化差异及原因。
(10分)
(2)简述东北部和西南部河流流向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流向差异的主导因素。
(8分)
(3)概括该地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6分)
地理选答题请考生在第41、42、43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1.(10分)【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丝绸之路”是横跨欧亚大陆、举世闻名的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2000多年来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下图为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1)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沿古“丝绸之路”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4分)(2)指出古“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开发的主要不利条件。
(6分)
42.(自然灾害与防治)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0分)
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
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
根据后续研究表明,海啸最高达到23米。
材料二“东亚局部地区图”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我国汶川地震的10倍
B.造成日本此次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海啸
C.上图中A、B可能表示不同气候的分布区
D.日本在此次灾害中,核泄漏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此次地震灾害中日本人员伤亡远小于一年前海地地震,试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角度分析原因。
(8分)
43.【环境保护】(10分)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城市部分地理要素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显示混浊天气日数最多的月份是12月,最少月份是7月。
简析产生上述特征的原因。
(6分)
(2)若b图中A、B、C为a图中甲、乙、丙三个监测站的分布位置,C图为该地区风频,则合理的匹配是(填字母):为甲监测站,为乙监测站。
(4分)
高三联考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4份,共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A B A D D C D D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6分)
36、(1)热带草原带(2分)原因:地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受海陆位置和地形阻挡,
西南季风影响减小,降水量较沿海少;终年高温,干湿分明,适宜热带草原生长。
(共6分)
(2)C洪峰是由于山地的季节性积雪春季融化汇集而成。
(2分)
D洪峰是夏季西南季风在上游山地降水汇集(2分);以及夏季山地冰川和终年积雪融水汇集而成(2分);
(3)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壤水体污染(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土壤结构变差)(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
(4)井、水池和水渠有抗旱作用;水渠有排涝防洪作用;排水防止土地盐碱化作用。
(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
37、(1)L沿线以高寒草原为主,植被单一;S沿线植被由温带草原逐渐过渡至常绿阔叶林,
变化复杂。
L线地处高原,地形平坦,气候高寒、单一,植被变化少;S线地处湿热河谷向高原过渡地区,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东南部热量充沛,植被变化复杂。
(10
分)
(2)(8分)西南部河流以东西走向为主,东北部以西北—东南走向为主。
原因:西财部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东北部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发育成西北—东南向。
)
(3)(6分)沿河分布、数量较少。
原因:河谷地区地热较低,气温较高,土壤肥沃,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有利于人口和城市分布;但地形起伏显著、气候高寒,总体不利于人口和城市大量分布。
41.(10分)(1)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
(4分)(2)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景点分布分散,地域组合状况差;交通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经济落后,开发资金短缺。
(6分)
42.(1)C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工程更加完善,对灾情的变化有“缩小”的作用。
日本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等。
(8分)
43.【环境保护】(10分)(1)①7月为我国夏季,雨水多,带走了悬浮颗粒;②夏季植物茂密,吸烟滞尘作用强;③冬季居民取暖燃煤增加了大气悬浮颗粒;④冬季风频频南下带来沙尘:⑤冬季冷锋天气可能造成逆温,混浊物不易扩散。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2)B(2分) C(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