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国学于人,利在修身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道家 的“道德”之说 ,上善若水 ,老庄们超 脱于世俗之 外而
心系众生 ,致力于修人 品性。 所谓修 为人 .国学 中讲“君子之行 ”。讲 求人应洁身 自好 、
有风骨,自宋明理 学盛行后又追求家国大义 的气节。读“建安 七子”之章 ,读到 的是建安风骨 ,豪情 、刚健 、词慷慨 ,于观者 , 学到 的是 一种慷慨 大气、气度非凡 的心性 ;阅阮籍 、嵇康、刘 伶之篇,看到的是 魏晋风流 ,正如刘义庆《世说新语》所 言“记 言则玄远 ,记行则高简瑰 丽”,清谈 、长啸、痛饮酒 ,于读者 ,体
物方面形成 了“兼听则 明,偏 信则暗”的 民主 思想 ;白帝城刘 备托孤“勿 以善小而不为 ,勿 以恶小而为之”。把 自己“惟贤惟 德 。能服于人”的礼贤下士之道传 给 了后主刘禅 ,也传 给 了后 世无数 中华儿女 ,成为 一条 中华民族 的行为准则。
国学于人 。教 人如何待人接 物 。处理 自己周边 的人 际关 系 .提高 自身的交际能力 ,增加 自身的人格魅力。
【关键 词】国学于人 ;利在修身
“夫国学者 .国家所 以成立之源泉也。” 百年 以前 ,西 学在 列强不断冲击大清之 时,乘 了一股强
劲的西风肆意横行于 中华大地 .面对国人们 日渐崇洋媚 外、
打压 国学的丑行 .章炳麟在如清帝 国般摇曳的烛火下写下这 句 话 。
国学 不 兴 .何 以兴 国? 然 而。作为亿万 国民中极其 渺小的一 员。如何尽 自己微
待 人 接 物 、处 世 之 道 。
“己所不欲 .勿 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 。己欲达 而达人 ” 是儒家的“忠恕”之道 ,仁者爱人 ,儒 生们试 图和谐人 际关 系,
建立大 同社会 ;“菩萨布 施,等念 怨亲,不念 旧恶 ,不憎恶人” “当发菩提心 ,广 济诸群 生”是释家 的“戒定 慧”之 学,修戒修 定修 慧,僧人们 以三无漏学修 习心性平静 内心 ,平和地 引人 向善 :“天地 不仁 ,以万物为 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 刍狗”
身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伟大 历史 阶段 ,为 了夺 取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新胜利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 宏伟蓝 图、争取 实现两个一 百年奋 斗 、实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 兴的 中国梦 ,我们 必须要从 自身做起 ,增强文化 自信 ,传 承中 华 传 统 文 化 ,学 习 国学 以修 身 、修 心 性 、修 品德 ,助 力 国 学 复
所谓修处世 ,中庸之道是为 国学 中最具代表性的处 事原 则。《论语·雍也》解 :“中庸之为德也 ,其 至矣乎。”人们 多言 “中庸”,却往 往不知 中庸的修身之道。日慎独 自修,日忠恕宽
容 ,日至诚 尽性 ,讲 的是 一种不偏 不倚 、折 中调和 的处世 态
度 。然,中庸之道并非无原则 、无底线 的妥协退让 。真正的中 庸是讲求和而不 同的,“乡原 ,德之贼也。”孔子语 中的“乡原” 便是 不讲道理 的意思。它体现 的是一种豁达 的胸襟和不凡的 气度 ,是去 除偏 激 、对事 物恰到好处 的把握 ,是要 我们辩黑
NSoo.r0ia4I .N20o1.289 8
文 理导航
Uberal AIts Guidance
浅谈 国学 修养 的重要性
国学于人 ,利在修 身
2 (0 总1第8年29084期月 )
●又科携导/t又
孙 方 中
(山东省泰安第一 中学,山东 泰安 271000)
【摘 要 】“夫国学者 ,国家所以成立之 源泉也 。”国学之 于人 的意义 ,就在于助人 修其身。修 身 当有三层修行—— 一 日修 为人 ,二曰修接 物,三 日修 处世 。国学于人 ,首先是使人修 心性 ,升华 自身人 格 ,深明法度真义 ,谨依 法度行 事。国学于人 ,教人 如何待人接物 ,处理 自己周边的人 际关 系,提 高 自身的 交际能力 ,增加 自身的人格魅 力。国学于人 ,引导人们立足 于社会 ,从人 性 出发 ,以人 为本地追 求个人发展 与 自然发展 “天人合一”的境界 ,共 同构建和谐社会 。
所谓修接 物.先秦 国学 中儒家说得好——“择善而从”, 博学于文,并约之 以礼 。孔子 日:“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 改 之 ”。大 抵 便 是 接 物 的原 则 。荀 子 曰:“见 善 ,修 然 必 以 自
存也 ;见不善,愀然必 以 自省”。提醒我们该如何面对善与不
善;一代贤相魏征“君之所以明者 ,兼 听也 ;其所 以暗者 ,偏信 也”。不仅协助太宗皇帝开创 了贞观之 治,更让后人在待人接
薄之力来 助国学复兴 。这 又是一个 困扰 了国学家许 久的问
题 。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 多年前 ,《礼记 ·大学》
记载 了这句箴言。依我之见 ,君子何 以治 国、平天 下,必在于 修 己身。所谓“一屋不扫何 以扫天下”。兴国在于兴 国学,而于 民众 .兴国学必先修其身。
国学之于人的意义 。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 然 .何 以修身?以鄙陋之见 ,修身 当有三层修行— —一 日
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 日修处世。上下五千载,纵横几万里, 中华大地古今 不乏名人 高士 .或入 世,或 出世 ,或超 然 于世 外,以修养心性为毕生追求者甚 多,大抵 离不开修 为人 言行 、
会 的是一种个 性解放 、标举风 骨的 洒脱 ;叹文 天祥 、屈 子之
作 ,感到 的是“英雄生死路 ,却 ,在敌人和压力面前不低
头 的 品质 。 国学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 性,升华 自身人格 ,深 明法度
真 义 ,谨 依 法 度行 事 。
白、明 是 非 。 国学于人 ,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 ,从人 性出发 。以人 为本
地追 求个人发展与 自然 发展“天人合一”的境界 ,共 同构建和
谐社 会 。 人杰 地 灵 的华 夏 。以几 世 几 代 的 文 化 积 淀 造 就 了如 此博
大精深 的国学 ,成为 了中华 民族 的独特精神标识 ,是对我们 民族 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心系众生 ,致力于修人 品性。 所谓修 为人 .国学 中讲“君子之行 ”。讲 求人应洁身 自好 、
有风骨,自宋明理 学盛行后又追求家国大义 的气节。读“建安 七子”之章 ,读到 的是建安风骨 ,豪情 、刚健 、词慷慨 ,于观者 , 学到 的是 一种慷慨 大气、气度非凡 的心性 ;阅阮籍 、嵇康、刘 伶之篇,看到的是 魏晋风流 ,正如刘义庆《世说新语》所 言“记 言则玄远 ,记行则高简瑰 丽”,清谈 、长啸、痛饮酒 ,于读者 ,体
物方面形成 了“兼听则 明,偏 信则暗”的 民主 思想 ;白帝城刘 备托孤“勿 以善小而不为 ,勿 以恶小而为之”。把 自己“惟贤惟 德 。能服于人”的礼贤下士之道传 给 了后主刘禅 ,也传 给 了后 世无数 中华儿女 ,成为 一条 中华民族 的行为准则。
国学于人 。教 人如何待人接 物 。处理 自己周边 的人 际关 系 .提高 自身的交际能力 ,增加 自身的人格魅力。
【关键 词】国学于人 ;利在修身
“夫国学者 .国家所 以成立之源泉也。” 百年 以前 ,西 学在 列强不断冲击大清之 时,乘 了一股强
劲的西风肆意横行于 中华大地 .面对国人们 日渐崇洋媚 外、
打压 国学的丑行 .章炳麟在如清帝 国般摇曳的烛火下写下这 句 话 。
国学 不 兴 .何 以兴 国? 然 而。作为亿万 国民中极其 渺小的一 员。如何尽 自己微
待 人 接 物 、处 世 之 道 。
“己所不欲 .勿 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 。己欲达 而达人 ” 是儒家的“忠恕”之道 ,仁者爱人 ,儒 生们试 图和谐人 际关 系,
建立大 同社会 ;“菩萨布 施,等念 怨亲,不念 旧恶 ,不憎恶人” “当发菩提心 ,广 济诸群 生”是释家 的“戒定 慧”之 学,修戒修 定修 慧,僧人们 以三无漏学修 习心性平静 内心 ,平和地 引人 向善 :“天地 不仁 ,以万物为 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 刍狗”
身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伟大 历史 阶段 ,为 了夺 取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新胜利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 宏伟蓝 图、争取 实现两个一 百年奋 斗 、实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 兴的 中国梦 ,我们 必须要从 自身做起 ,增强文化 自信 ,传 承中 华 传 统 文 化 ,学 习 国学 以修 身 、修 心 性 、修 品德 ,助 力 国 学 复
所谓修处世 ,中庸之道是为 国学 中最具代表性的处 事原 则。《论语·雍也》解 :“中庸之为德也 ,其 至矣乎。”人们 多言 “中庸”,却往 往不知 中庸的修身之道。日慎独 自修,日忠恕宽
容 ,日至诚 尽性 ,讲 的是 一种不偏 不倚 、折 中调和 的处世 态
度 。然,中庸之道并非无原则 、无底线 的妥协退让 。真正的中 庸是讲求和而不 同的,“乡原 ,德之贼也。”孔子语 中的“乡原” 便是 不讲道理 的意思。它体现 的是一种豁达 的胸襟和不凡的 气度 ,是去 除偏 激 、对事 物恰到好处 的把握 ,是要 我们辩黑
NSoo.r0ia4I .N20o1.289 8
文 理导航
Uberal AIts Guidance
浅谈 国学 修养 的重要性
国学于人 ,利在修 身
2 (0 总1第8年29084期月 )
●又科携导/t又
孙 方 中
(山东省泰安第一 中学,山东 泰安 271000)
【摘 要 】“夫国学者 ,国家所以成立之 源泉也 。”国学之 于人 的意义 ,就在于助人 修其身。修 身 当有三层修行—— 一 日修 为人 ,二曰修接 物,三 日修 处世 。国学于人 ,首先是使人修 心性 ,升华 自身人 格 ,深明法度真义 ,谨依 法度行 事。国学于人 ,教人 如何待人接物 ,处理 自己周边的人 际关 系,提 高 自身的 交际能力 ,增加 自身的人格魅 力。国学于人 ,引导人们立足 于社会 ,从人 性 出发 ,以人 为本地追 求个人发展 与 自然发展 “天人合一”的境界 ,共 同构建和谐社会 。
所谓修接 物.先秦 国学 中儒家说得好——“择善而从”, 博学于文,并约之 以礼 。孔子 日:“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 改 之 ”。大 抵 便 是 接 物 的原 则 。荀 子 曰:“见 善 ,修 然 必 以 自
存也 ;见不善,愀然必 以 自省”。提醒我们该如何面对善与不
善;一代贤相魏征“君之所以明者 ,兼 听也 ;其所 以暗者 ,偏信 也”。不仅协助太宗皇帝开创 了贞观之 治,更让后人在待人接
薄之力来 助国学复兴 。这 又是一个 困扰 了国学家许 久的问
题 。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 多年前 ,《礼记 ·大学》
记载 了这句箴言。依我之见 ,君子何 以治 国、平天 下,必在于 修 己身。所谓“一屋不扫何 以扫天下”。兴国在于兴 国学,而于 民众 .兴国学必先修其身。
国学之于人的意义 。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 然 .何 以修身?以鄙陋之见 ,修身 当有三层修行— —一 日
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 日修处世。上下五千载,纵横几万里, 中华大地古今 不乏名人 高士 .或入 世,或 出世 ,或超 然 于世 外,以修养心性为毕生追求者甚 多,大抵 离不开修 为人 言行 、
会 的是一种个 性解放 、标举风 骨的 洒脱 ;叹文 天祥 、屈 子之
作 ,感到 的是“英雄生死路 ,却 ,在敌人和压力面前不低
头 的 品质 。 国学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 性,升华 自身人格 ,深 明法度
真 义 ,谨 依 法 度行 事 。
白、明 是 非 。 国学于人 ,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 ,从人 性出发 。以人 为本
地追 求个人发展与 自然 发展“天人合一”的境界 ,共 同构建和
谐社 会 。 人杰 地 灵 的华 夏 。以几 世 几 代 的 文 化 积 淀 造 就 了如 此博
大精深 的国学 ,成为 了中华 民族 的独特精神标识 ,是对我们 民族 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