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鸟类的迁徙,往往受到外界各种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引起的。
B.因为他合理安排时间,且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所以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C.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持续发展的大事。
D.孩子们非常喜欢校外辅导员,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开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可去掉“而引起的”。
B.正确。
C.二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D.歧义句,在“一来到这里”前加主语“他们”。
故答案为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狡辨娴熟秀颀如雷灌耳轻歌曼舞
B.镌刻报歉闲暇截然不同人情世故
C.帷幕宽宥丰饶神彩奕奕形消骨立
D.粗糙指摘嬉闹锐不可当刨根问底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狡辨——狡辩,如雷灌耳——如雷贯耳。
B:报歉——抱歉。
C:神彩奕奕——神采奕奕,形消骨立——形销骨立。
故选D。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杨绛先生虽然去世了,但是她丰厚的文学遗产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正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选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填写)
【答案】(1)悠然见南山(2)谁家新燕啄春泥(3)濯清涟而不妖(4)直挂云帆济沧海(5)学而不思则罔(6)自缘身在最高层(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啄、濯、涟、沧、罔、缘”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散文《苦夏》,完成小题。
苦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
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
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是我逃遁似的一步跳出了夏天,还是它就像1976年的“文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崩溃?
②身居北方的人最大的福分,便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分明。
我特别能理解一位新加坡朋友,每年冬天要到中国北方住上十天半个月,否则会一年里周身不适。
好像不经过一次冷处理,他的身体就会发酵。
他生在新加坡,祖籍中国河北;虽然人在"终年都是夏"的新加坡长大,血液里肯定还执著地潜在着大自然四季的节奏。
③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
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
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
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
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
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
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吗?
④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
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
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
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
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
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
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
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⑤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
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
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
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
苦,原是生活中的蜜。
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
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
你该怎么想?
⑥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
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
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
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
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
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
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
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⑦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
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
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
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
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
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
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⑧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
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⑨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
⑩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⑾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
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
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
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⑿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1.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夏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过程?
2.阅读文章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归纳概括作者所领悟到的“苦”字的分量,包含几层含义?
3.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在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有同学正在为学校网页专栏做“冯骥才经典语录/名句”编辑整理工作,请你从《苦夏》这篇文章中挑选一个合适的语句推荐给这位同学,并说明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答案】1.①童年时,因为有各种昆虫相伴的快乐,作者对夏天是喜爱的;
②在父亲处在困境时,作者对夏天感到苦夏的难耐与难熬;
③作者在苦夏的锻炼后有所感悟,对夏充满了热爱的激情;
④在夏的极致酷热中,作者升华了精神境界,充满了对夏的崇拜。
2.“苦”字的分量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示例:苦是人生奋斗过程中的必然经历,在苦的磨砺与锻炼中会收获幸福的甜蜜。
3.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仔细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子来概括,童年的夏天,因为有了“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所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后来父亲“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最后感情升华,充满了对夏的崇拜。
2.“苦夏”包含的内容,要分析作者的感受,根据④⑤两段即可概括出答案。
人在夏天默默坚忍的苦斗;
苦夏锻造不寻常的品格,苦是生活中的“蜜”。
3.开放性试题,从文中选择有哲理的经典语录句子,并写出合理的理由,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烟杆
郑能新
①父亲拥有一杆如尺的旱烟杆,铜头子,玉石嘴。
烟杆子是指头粗细的水竹子做成的,圆溜溜的,泛着紫红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
②这烟杆传到父亲手上已是第三代了。
父亲视它如同家珍。
每每悠悠然抽罢了一杆,就用一块柔软而有些油腻的布儿轻轻擦拭一番。
父亲处理烟灰也不像别人那样,对准硬物蛮磕,而是掏出随身携带的挖勺,慢条斯理地掏。
那样子,就像一个艺术家在料理一件艺术品哩!
③父亲吸烟的姿势很优雅,左脚跷起压住右脚,左手曲起托着烟杆,左拐子支在跷起的腿上,目光慈祥地注视着远方,轻轻吸入一口,经肚内循环然后从鼻孔喷出,不紧不慢。
犹如行云流水……
④在村子里,羡慕父亲烟杆的人,比羡慕他儿子的人还要多。
吸过父亲那烟杆的人都说,不管烟叶质量如何,只要从那烟杆里过过身,味道就大不一样哩!
⑤于是,父亲握着那根烟杆就像是握着一轮太阳。
⑥父亲晚年得子。
五十岁才结了我这个“秋葫芦”。
父亲前半辈子在金戈铁马中闯荡,九死一生后才幡然猛醒地跑回家里草草成了个家哩。
⑦村里的人羡慕得要死,说父亲一人两件宝。
父亲也说:“祖传的烟杆晚到的崽,给个金伢子也不卖。
”
⑧“卖了吧,能填半个月的肚子哩。
”母亲说。
⑨父亲好久没有出声。
临末了,狠狠地抽了一口,“噗”地喷将出来。
烟窝子也不再掏了,拿到门坎上“咚咚”地磕,倒出一窝子烟灰,然后把烟杆往背后一插,扛着锄头上山了。
⑩光阴似箭,转眼我就初中毕业了。
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跑到队上正在挣那不值钱的工分的父亲和母亲那里及时报告了这一喜讯。
可是,母亲并不为这个全村唯一的高中生高兴,相反脸色沉沉地显不出一丝快活来。
我知道家里已欠下队里“缺粮款”一百多元了。
那时候,一百多元就是两个劳力一年的收入啊!
⑪晚上,母亲还在长吁短叹,我睡在床上听她跟父亲商量:“让伢子学裁缝去吧,这年头有门子手艺比读书强。
”
⑫父亲默不作声,烟窝子吸得“叭叭”响。
我这是第二次听他这么吸烟了。
他平时吸烟是很斯文的,轻轻吸入,慢慢吐出……
⑬“你倒是说话呀。
”母亲说:“读来就是十几块哩,手伸惯了现在哪儿也借不到。
”
⑭“咚咚咚”。
父亲有生以来第二次敲烟头子了。
烟头子打在门框上,发出空旷而悲凉的声响。
⑮“让伢儿读,我把这烟杆子让了”。
父亲的这句话,像是憋足了劲才说出来的。
⑯“几十年了,你都舍不得。
”母亲说。
⑰“卖吧,能换伢儿的学费就行。
”父亲说。
⑱第二天母亲就带着父亲的那根烟杆走进了保管家里,出来时,手上攥了一把十五元钱的毛票子。
⑲打那后,父亲再也没有那个优雅的吸烟姿势了,他总是找来一摞废旧的报纸,撕下一块,卷成一个喇叭筒子叼在嘴里,有时侯,那烟呛得他直咳嗽。
咳得腰弯成了一把弓。
吸几十年的烟,还被烟呛着,父亲一下子老了。
⑳转眼又是二十多年。
我长大了。
有一天我从当年保管家的后代手中换回了父亲的烟杆。
(21)烟杆依旧,还是铜头子,玉石嘴,指头粗细的水竹杆子,圆溜溜的,紫红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
可是,烟杆的主人却不在人世了。
那天,是父亲的祭日,我装好一窝烟点燃,把它轻轻地放在了父亲的坟头……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拥有一杆如尺的旱烟杆→______→父亲背插烟杆,扛着锄头上山→“我”考上了高中,母亲为“钱”发愁→母亲跟父亲商量,让“我”学裁缝去→______→父亲用报纸卷成一个喇叭筒子叼在嘴里吸烟
2.小说第⑨段写到“父亲好久没有出声”,请你描写此刻父亲的心理活动。
3.阅读第⑲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他总是找来一摞废旧的报纸,撕下一块,卷成一个喇叭筒子叼在嘴里,有时候,那烟呛得他直咳嗽,咳得腰弯成了一把弓。
4.小说第①段和第⑳段先后写到父亲的旱烟杆“铜头子”“玉石嘴”“圆溜溜的,泛着紫红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有何用意?
【答案】1.【答题空1】母亲提议卖掉烟杆
【答题空2】父亲为“我”读书,终于卖掉烟杆
2.示例一:这烟杆可是我的一件宝,我怎么能卖掉它呢。
示例二:这烟杆是祖传的东西,可不能说卖就卖啊。
3.示例一:动作描写。
通过对用报纸卷烟杆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了“我”读书卖掉烟杆后抽烟的情形,表现了深沉的父爱。
示例二:比喻。
把父亲的腰比作“一把弓”,从侧面写出了父亲卖掉烟杆后,用报纸卷烟吸烟的痛苦状。
4.(1)第①段写父亲的旱烟杆,点题,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⑳段写父亲的旱烟杆,照应开头,突出旱烟杆在父亲生命中的分量之重。
(2)旱烟杆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前后照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
【分析】
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如第8段写母亲提议卖掉烟杆。
第18段写父
亲为“我”读书,终于卖掉烟杆。
2.题干要求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人物的心态,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如可分析上文“羡慕父亲烟杆的人,比羡慕他儿子的人还要多。
吸过父亲那烟杆的人都说,不管烟叶质量如何,只要从那烟杆里过过身,味道就大不一样哩”“于是,父亲握着那根烟杆就像是握着一轮太阳”等句,可见旱烟杆对父亲的意义,所以应从舍不得买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
3.赏析文句。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或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如“咳得腰弯成了一把弓”运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父亲不习惯抽卷烟的痛苦情状。
4.考查对父亲的旱烟杆描写的用意。
旱烟杆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全文围绕旱烟杆这一线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的。
如第1段写父亲的旱烟杆“铜头子,玉石嘴。
烟杆子是指头粗细的水竹子做成的,圆溜溜的,泛着紫红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领起全文,点明文章中的核心物件。
而最后一段写父亲的旱烟杆“烟杆依旧,还是铜头子,玉石嘴,指头粗细的水竹杆子,圆溜溜的,紫红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结构上讲,照应开头,是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突出旱烟杆对父亲的重要意义。
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宋江看罢来书,心中大怒,扯书骂道:“杀我兄长,焉肯干休!只待洗荡村坊,是我本愿。
”下书人俯伏在地,凛颤不已。
虽用慌忙劝道:“兄长差矣!我等相争,皆为气耳。
既是曾家差人下书讲和,岂为一时之忿,以失大义。
”随即便写回书,取银十两赏了来使。
回还本寨,将书呈上。
曾长官与史文恭拆开看时,上面写道:“梁山泊主将宋江手书回复曾头市主曾弄帐前:国以信而治天下,将以勇而镇外邦。
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
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各守边界。
奈缘尔将行一时之恶,惹数载之冤。
若要讲和,便须发还二次原夺马匹,并要夺马凶徒郁保四,犒劳军士金帛。
忠诚既笃,礼数休轻。
如或更变,别有定夺。
草草具陈,情照不宣。
” 曾长官与史文恭看了,俱各惊扰。
(乙)宋江道:“不才浅见,未知合众位心意否?”吴用道:“愿闻其略。
”宋江道:“明日并不用一骑马军,众头领都是步战。
孙吴兵法却利于山林沮泽。
却将步军下山,分作十队诱敌,但见军马冲掩将来,都望芦苇荆棘林中乱走。
却先把钩镰枪军士埋伏在彼,每十个会使钩镰枪的,间着十个挠钩手,但见马到,一搅钩翻,便把挠钩搭将入去捉了。
平川窄路也如此埋伏。
此法如何?”吴学究道:“正如此藏兵捉将。
”……只听里面忽哨响处,钩镰枪一齐举手,先钩倒两边马脚,中间的甲马便自咆哮起来。
那挠钩手军士一齐搭住,芦苇中只顾缚人。
呼延灼见中了钩镰枪计,便勒马回南边去赶韩滔。
背后风火炮当头打将下来。
这边那边,漫山遍野,都是步军追赶着。
韩滔、呼延灼部领的连环甲马,乱滚滚都颠入荒草芦苇之中,尽被捉了。
1.两段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
2.(甲)文中画线句“杀吾兄长”指的是什么事?(乙)文中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甲)(乙)两文中分别体现了宋江怎样的特点?
【答案】1.水浒传施耐庵
2.(甲)晁盖被暗箭所伤中毒而死(乙)侧面烘托,突出宋江军事谋略
3.(甲)重情重义等(乙)机智有谋略,有军事指挥才能等
【解析】
1.由文段的人物宋江可知出自名著《水浒传》,由著名文学家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2.甲文段,书接上文攻打曾头市一事,在宋公明夜打曾头市之前,晁盖已经去过一次了,不过半路遭到了埋伏,脸颊中了药箭,毒发身亡。
乙文段,宋江大破连环马:朝廷派名将之后双鞭呼延灼攻打梁山,呼延灼出动奇兵连环马打败宋江。
宋江得知金枪手徐宁的钩镰枪可以破连环马,派时迁偷走徐宁的宝甲,将徐宁骗上梁山。
在徐宁的训练下,梁山好汉操练钩镰枪,大破连环马,呼延灼单骑逃走。
侧面烘托宋江军事谋略。
3.(甲)晁盖亡故,宋江要为晁盖报仇,显得他的重情重义。
(乙)通过宋江的语言描写,他依旧沉着冷静,集众人之智慧,精心策划,最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妻患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B.虽.家无斗储虽.有千里之能
C.欢笑而.谓之曰潭西南而.望
D.遂为.通儒不足为.外人道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3.你认为王欢最终成为一位博学大儒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1.D
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3.安贫乐道,坚守志向,学习专一。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虚词的用法。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之”“虽”“而”“为”四个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A.之:代词/代词
B.虽:虽然/虽然
C.而:表示修饰关系/表示修饰关系
D.为:成为/向,对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可借助虚词“常”和“虽”字,分别是“经常”和“虽然”的意思,应在句首,“意怡如也”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意”,意为内心,故应在“常”“虽”和“意”前断开。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题意,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安贫乐道”写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专精耽学”写他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守志弥固”写他更加坚守他的志向。
因此“遂为通儒”。
参考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
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
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
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
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贮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
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最终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
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完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次.蒲州驿意.颇病之及.命表又出意外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
2.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两处)
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⑵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4.下列《送东阳马生序》中哪一句与文中“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之意最吻合?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B.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文中张嘉贞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1.⑴停留⑵心思心中⑶等到⑷难道
2.嘉贞仪貌甚伟/ 神采俊杰 /则天甚异之
3.⑴张嘉贞随着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不通达晓畅(明白)。
⑵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嘉贞。
4.C
5.胸怀大志(从“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一句可看出);安贫乐道(他住在狭小简陋的屋子里,凄清冷落却自得其乐);博学有才(张嘉贞根据情况灵活应答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事情);高大英俊,神采出众。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意:心思。
及:等到。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意思是:希嘉贞容貌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与众不同。
故停顿为: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莫不:没有什么。
豁然:通达晓畅。
以:拿。
具:全,都。
因:于是。
4.例句意思是:身为平民住在四围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
表现张嘉贞以苦为乐,安贫乐道的态度,与C句的意思: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感觉。
也是安贫乐道,所以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如: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
看出他安贫乐道;张嘉贞落魄有大志,看出他胸怀大志;张嘉贞再度任官,除了皇帝的赏识外,也与他的断事机敏、应对得体有关。
【点睛】
译文:
张嘉贞潦倒失意而胸怀大志,既不自认为与众不同,也不自卑于人,从平乡尉任上免官归乡,身为平民住在四围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
当时人们并没有谁了解他。
张循宪凭御史身份出巡,回来时住蒲州驿站。
循宪正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
张嘉贞问驿站的小吏:“这里有好的客人吗?”小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
张循宪叫来张嘉贞和他相见,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随着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不通达。
等到让张嘉贞写奏章,(那文辞条理)更是出乎意料。
他日,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嘉贞。
则天皇帝说:“你能举荐贤能,是好事啊,我难道没有一个官位自己进用贤人吗?”于是在内殿召见嘉贞,隔着帘子与他谈话,嘉贞容貌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与众不同。
第二天,嘉贞被授官为监察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