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博文职业高级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博文职业高级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测
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备受关注的2016年诺贝尔奖拉开了帷幕,在273位被提名的科学家中,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最后折桂,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独自收入囊中。
其获奖理由是在细胞自噬领域的杰出贡献。
现年71岁的大隅良典是日本知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目前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10月3日接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通知时,他说:“我很惊讶,我在我的实验室。
”之所以能走上这条科研之路,和他一直信奉的科研准则有直接关系——“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
1963年,大隅良典进入东京大学学习,随后他果断选择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的未来之路。
1974年年底,他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师从197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1977年大隅良典回国担任研究助理,直到1986年才晋升为讲师,两年之后成为助理教授才得以开展独立研究,此时他已43岁,但随后很快即做出“诺奖级”工作。
1996年大隅良典来到国立基础生物研究所之后才成为正教授,距离他回国已将近20年。
对于这样美妙的基础研究,大隅良典付出了足够多的耐心。
2012年获得“京都奖”后,大隅良典曾寄语年轻科学家:“做其他人没有在做的事,并且做你发现真正有兴趣的事。
做研究并不容易。
然而,如果你真的被一个课题吸引,并且对它感兴趣,那么你肯定会克服所有障碍,即便你的工作一时未获得赏识。
人只能活一次。
在所有事情都说完了做好了之后,你终将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
(取材于2016年10月4日《中国科学报》)
材料二
2016年10月3日,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
日本科学虽然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却未雨绸缪,他认为,不能因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多就认为日本很棒,并对日本科学研究的空心化等潜在问题表现出忧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与大隅良典熟识,两人合办过4期“中日细胞自噬研
讨会”。
张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先生做了很多极其重要的工作,但从来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种最重要的期刊)。
他批评过度追逐CNS的评估体系,认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错的;文章发出来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扎实。
”今年7月,大隅良典还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发了一篇自噬机制的重要论文。
张宏说,大隅良典经常跟他强调基础科学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基础研究。
大隅良典4日在记者会上也对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深表忧虑。
他坦承,日本的年轻研究人员减少,科研经费也不足。
他担忧当前重视应用研究的社会现状,认为“有用”这个词戕害社会,妨害基础科学。
大隅良典说,现在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
他希望能让年轻人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
(取材于2016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三
1945年2月,大隅良典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老四。
祖父长沼贤海,是日本史学者、九州大学名誉教授。
他的父亲大隅芳雄是九州大学工学部矿山学教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用在大隅良典身上最确切不过。
他对科学的兴趣萌发于对科学书籍的阅读。
比他年长12岁的大哥大隅和雄,当时还是东京大学的学生,为激活弟弟热爱科学的神经末梢,不惜省下自己的生活费为其购买科普书籍。
大隅良典在很多场合回忆起小时候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时,总是津津乐道,这些书主要包括八杉龙一的《生物的历史》、迈克尔·法拉第的《蜡烛的科学》、三宅泰雄的《空气的发现》等等,是这些科普读物在年少的大隅良典身上播撒了科学的种子,是这些书籍启蒙了他日后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
大隅从小体弱多病,家住福冈市郊外,朋友大多是农家子弟,一到夏天他们便相约在一起捞鱼抓虾,捕获昆虫,寻觅萤火虫,采摘野芹菜、野草莓等。
此外,大隅还喜欢摆弄显微镜、试管之类,还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
“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
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时候,大隅不由感言。
(取材于搜狐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隅良典在获得诺奖后,忠告年轻科学研究者,要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与其
进行大家都在从事的研究,不如从事别人没有触及过的研究。
B.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仍旧为日本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现象深表忧虑。
C.从大隅良典幼时的成长经历可知,他之所以能斩获诺贝尔奖,是因为有浓厚的家庭学术氛围、科学书籍的启蒙以及丰富的自然体验。
D.上述三段材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小即有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提倡踏实严谨治学的目光长远的科学家形象。
5.材料中有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说大隅良典的经历对中国培养科技人才有何启示。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B(A项,不是在获得诺奖后,而是在2012年获得“京都奖”之后。
C项,归因不全。
从其幼时的经历可知,浓厚的家庭学术氛围、科学书籍的启蒙、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动手实践的体验等都对其获奖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全部原因。
D项,“提倡严谨治学”在文中未提及。
)
5.①引用大隅良典自己的话,可以表现出他专注冷门领域、不畏困难、潜心钻研的工作作风和他从小对科学的好奇与兴趣,使材料更为真实可感;②引用他人对大隅良典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他踏实、不急功近利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每点2分) 6.①从教育层面来看,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②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引导科研工作者重视基础研究,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的科研眼光;③从研究者的工作品质层面来看,要培养他们专注坚守、不畏困难的工作作风。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
高标。
由此可见,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
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验,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
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
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
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的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
比如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的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
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
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6.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
B.它常常发生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意象时,我们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C.它带有无意的模仿,因为在欣赏外物时,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这时观念很容易实现于行动,形成模仿。
D.它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具有人情,形成人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但对于艺术和宗教而言,它却是必要的。
7.对于“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者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B.审美心理活动并不等同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仅仅是美感经验的心理活动之一。
C.真正的美感经验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时必定会发生移情作用。
D.移情现象也被称作“宇宙的人情化”,美感经验则不属于此。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菊,从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从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这些美感经验的取得离不开移情作用。
B.美感经验中,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移置到物的身上,同时也有物的姿态对人的影响。
C.通常当头脑中有两个观念时,很难同时实现于动作,这时不会发生移情现象;只有一个观念时,才能自动地现于运动。
D.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有赖于移情作用。
参考答案:
6.D(错在“具有人情”、“是一种神秘主义”。
)
7.B 8.C(“两个观念”的说法不完整,“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风有关
刘云芳
①我所居住的小区是个风阵。
常常,南窗下绿化带的树木静止不动,像舒缓的乐曲正在抚摸它们的树干、叶脉和年轮。
北窗外小区里那些柿子树、柳树却摇晃得厉害,树骨头里似乎正在进行一场我们倾听不到的摇滚。
有时候,我会看看不远处的钢厂烟囱,厂房的结构被一座小山隐去,只留下烟囱高耸着,将这喷云吐雾的行为嫁祸给那座山。
天气晴好时,白色的烟雾笔直笔直的,没有一丝犹豫。
风大的时候,烟雾先是低沉,到了远处,又忽然高升,像一条被按住脑袋的白蛇又猛得抬起头来。
我总是想象着烟雾弯曲时大风的嘶吼。
②小区里,几位刚收拾完花草的中年妇女在背风的地方吃饭,有人躺在一块破布上休息。
她们围着红的蓝的头巾。
风掀开其中的一角,让她们露出眉眼来。
忽然,一块红头巾
从谁的头顶掉下来,被风吹起,一直向前翻滚。
几个人站起,从不同方向包抄,像在围追一只兔子。
一场与风有关的恶作剧在上演。
女人们奔跑着,用手拦,用脚挡。
最终在河边,一棵矮树苗拦住了头巾。
那女人在风里抖落红头巾上的土和碎树叶,其他的女人忽然笑得前仰后合。
每天,隔着玻璃窗,看一群女人与风相处的细节,像是在看一部哑剧。
那些彩色的头巾在风里翻飞的样子,让我想起蝴蝶,也想起我那些在异地打工的女性长辈。
③那年十一岁,我要到山那边的村子里上学。
那时学校没有宿舍,冬天又格外冷,下学之后,我们裹着身子往各自寄居的地方奔跑,在风阵里努力挤出一条路。
有段时间,我寄居在一对老人家里。
他们住在两孔土窑洞里。
窗口很小,窗户用白纸糊了,只在低处镶了一块方玻璃。
他们家有一扇会说话的门,我每晚归来,伸手一推,它便吱呀呀一阵叫,告诉主人,有人进来。
温暖的气息忽然撞在脸上,两张慈祥的脸迎接着我。
窑洞里总有烤红薯、烤馒头片这样的小食物从他们手里递过来。
我睡在最左边,像一只蜷着身子的小猫。
狂风来袭的深夜,我能听到窗外树枝被吹断的声音。
风在撕裂,在安静的冬夜里不知道疯狂地撕碎了什么。
而我总在那个温暖的居所里胡思乱想,酝酿着各种莫名其炒的少年心事。
我那时大约知道,未来会走得越来越远,许多美好只能在记忆里回放,却难以回头。
④后来的许多年,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在规定好的日子归乡或者远行。
我逐渐变成了一个对风不那么在意的人。
父母总是从千里之外的故乡打来电话,说,他们遇到一场罕见的大风,这时,便向我发起追问:你那里有没有刮起大风?好像他们让风捎了什么东西来。
我会伸长脖子,向窗外看看,这也像一个收信人的样子。
⑤我不太能通过风的声音辨别出什么,这完全不像我的二舅。
二舅在失明之后,耳朵便开始长出透明的触角,哪怕再微小的声音也能吸引他的注意。
他常年放牧一小群羊。
几只白羊和几只黑羊,散落在小山坡上,像一局未下完的围棋。
二舅远比羊更安静。
他微微抬起下巴,嘴唇微张,他品饮风的味道,从那里边咀嚼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
近处的风是那般安静,远处的山风却把松涛搅动起来,变成一个巨大的漩涡。
很快,整个山谷都安静起来。
烈日灼灼,我“咔哧”咬下一口苹果。
二舅却说了一声,“嘘!”我不知道他在辨别、迎接怎样一个声音,只好去远处独自采摘花朵。
⑥那天,我刚采好一大束花,便看到采买苹果的男人跟姥爷道别。
他刚要坐上那辆驴车,就听见二舅喊,别走!那人以为二舅是在挽留他。
对着姥爷笑了一下,便去拿鞭子。
这时,却听到二舅又喊,等等,先别走。
他便没再动。
那是什么声音?在烈日之下,山谷里忽然涌来了一股凉气。
接着,我们听到巨大的咆哮声。
姥爷急匆匆跑到高处,站在二舅
身后。
我们看到一股高大的山洪从上游汹涌而来,它们冲撞着崖壁,携带着上游人们忘了或者没来得及收拾好的农具、蔬果和一些生活用品。
那声音被河谷放大了,听起来让人恐怖。
采买苹果的人没见过这阵势,早已经吓得两腿发软。
⑦有时风把河流的湿气吹到山上,吹到我们脸上,吹到羊毛里。
二舅一句话也不说。
只是用指甲帮我把花径上扎人的部分刮得圆润,又将它们编成花环,默默戴在我的头顶。
⑧相对于二舅听风的习惯,大舅更喜欢倾听人的声音。
他常年穿梭于林间,去四面八方的村庄里跟人喝酒、聊天、交朋友,是条豪爽的汉子。
后来他中风了,从此,一有人来,他就会哭上一场。
他看见大山会哭,看见苹果树开花会哭,看见苹果树结果也会哭……如果说二舅是听风者,那大舅就像是造雨者——泪水凝成的雨把他的命运全部淋湿了。
我的两个舅舅早早就去世了。
姥爷表面上镇定自若,时常看着自己那两只粗糙的大手发呆。
但“儿子”两个字却成为灌进他骨头里的长风,一旦提起,便让他瑟瑟发抖。
⑨许多年后,我回到那座山上,一口唯一的井干枯了,像一只流干泪水的眼睛,里边所有东西都被风干,而当年的往事,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一阵阵风般从我心上掠过,站在那里,我变成一个储藏风的罐子。
⑩而现在,我天天看风向,看风级,不过是想为幼小的孩子挑选一个最佳的出行时间。
等着天气和暖,无风的时候,我们就能一起站在阳光之下,让暖风给我们雕刻一个温柔的样子。
那时,我母亲也会打来电话吧,她一定会问,你那里的天气好不好啊,风大不大。
就像那些好天气都是她那里的大风吹过来的一样。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第三期,有删改)
10. 根据第⑤到⑦段,简要概括二舅的形象特征。
11.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2. 简要阐述“风”在文中的作用。
13. 联系全文,探究作者寄寓在风里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10. ①安静从容,坦然承受命运的安排;②理解自然语言,充满生活智慧;③细心体贴,善良有爱。
11. ①采用特写手法(虚实结合)。
“我”定格在井前,山村荒废的现实与记忆中的人事交叠出现,表达出沧海桑田、人事不再的留恋与感伤;②对照衬托。
以“一口唯一的井”“一只储藏风”的罐子串连“里边所有东西”“许多年”的人与事,两者形成小大的鲜明对比,表达了挥之不去的乡愁;③运用比喻,枯井如眼,“我”如罐子,往事如风,
形象刻画了山村不在、世事沧桑的变迁过程,表达对故乡人事的缱绻痛惜之情和始终如一的乡野情怀;④结构上收束上文的回忆,将时空镜头切换到现实。
12. ①线索作用。
文中的“风”将自然与人生的风,风与异乡女人、寄居的老人和二舅、大舅等人的故事串连起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同时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②借助风塑造人物形象。
借助风,无论是慈祥温暖的寄居老人、充满智慧的二舅还是苦命的姥爷、闲中作乐的异乡女子,都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③隐喻和象征作用。
风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变迁的世事和温暖的亲情牵挂。
13. ①对乡村衰落和纯朴乡情逝去的留恋与伤感;②对代代传承的亲情的颂扬;③对命运拨弄下亲人遭际的伤感与审视;④对漂泊异乡的人们的理解与关切;⑤对现代文明中人们之间的疏离的隐忧。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散文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第⑤段中,“他微微抬起下巴,嘴唇微张,他品饮风的味道,从那里边咀嚼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
二舅眼睛失明后,耳朵却很灵,他安静从容,能坦然承受命运的安排。
第⑥段,“等等,先别走。
”二舅能听到远处山洪暴发的声音,他理解自然语言,充满生活智慧。
第⑦段,“二舅一句话也不说”“ 用指甲帮我把花径上扎人的部分刮得圆润,又将它们编成花环,默默戴在我的头顶”,二舅细心体贴,善良有爱。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①“像一只流干泪水的眼睛”“我变成一个储藏风的罐子” 运用比喻,枯井如眼,“我”如罐子,往事如风,形象刻画了山村不在、世事沧桑的变迁过程,表达对故乡人事的缱绻痛惜之情和始终如一的乡野情怀。
②“枯井”是眼前实景,“当年的往事,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一阵阵风般从我心上掠过”这里是回想,是虚写,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我”定格在井前,山村荒废的现实与记忆中的人事交叠出现,表达出沧海桑田、人事不再的留恋与感伤。
③以“一口唯一的井”“一只储藏风”的罐子串连“里边所有东西”“许多年”的人与事,这里运用了对照衬托的手法,表达了挥之不去的乡愁。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意象作用的能力。
如果文章中引入特别重要的景物,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
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文章题为“与风有关”,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风”又多次在文中出现。
“风”这一特定的意象,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从结构上看,文中的“风”将自然与人生的风,风与异乡女人、寄居的老人和二舅、大舅等人的故事串连起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同时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可见,“风”在文中起着线索的作用。
(2)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作者借助风,无论是描写寄居老人、二舅还是姥爷、异乡女子,都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风”有效地烘托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从突出与深化主题上看,风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变迁的世事和温暖的亲情牵挂。
“风”的隐喻和象征作用使主题形象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的能力。
探究情感和意蕴离不开对文章主题的分析,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探究意蕴和情感就立足于文章的主题,应该从作者背景、人物特征、情节发展、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等多方面进行剖析。
作者借助“风”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乡村及亲人们的多种复杂的情感,具体分析如下:①“许多年后,我回到那座山上”“当年的往事,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一阵阵风般从我心上掠过”“我成了一个储藏风的罐子”,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衰落和纯朴乡情逝去的留恋与伤感;②过去,母亲打电话,总是问“你那里有没有刮起大风?”还有二舅的听风细节,都表达了作者对代代传承的亲情的颂扬;
③“如果说二舅是听风者,那大舅就像是造雨者——泪水凝成的雨把他的命运全部淋湿了”。
两个舅舅早早就去世了,“儿子”两个字却成为灌进姥爷骨头里的长风,一旦提起,便让他瑟瑟发抖。
表先了作者对命运拨弄下亲人遭际的伤感与审视;④“那些彩色的头巾在风里翻飞的样子,让我想起蝴蝶,也想起我那些在异地打工的女性长辈。
”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漂泊异乡的人们的理解与关切;⑤文章开头对厂房、烟囱烟雾的描写,表现了对现代文明带来的担忧;现在“我”看风,“不过是想为幼小的孩子挑选一个最佳的出行时间”,表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中人们之间的疏离的隐忧。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