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危机看明代的亡国之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财政危机看明代的亡国之痛
一缘起
有关于明代灭亡的原因,很多人看到了明末军事上的两面作战:同时应对李自成和后金;很多人看到了明末的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内卷;还有学者开始追溯崇祯的个人原因,急功近利,与臣工不能君臣一体,或者归结到了万历时代的懒政、怠政、奢靡、后宫风云等等。

大明宝钞和模板,宝钞是从实物货币变成信用货币的改革,因中后期大明宝钞发行无度,极度贬值,民间拒绝使用
明朝的灭亡当然会直接涉及到军事上的失败、党争造成的内卷、皇帝个人能力水平不一和奢侈浪费等诸多原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基本道理告诉我们,在这些表面原因的背后还有一个明代经济制度的根本问题。

银是明代流通的主要货币
本篇文章参考了一些史料,打算从明代财政的“入”与“出”角度来看分析明代的灭亡原因。

其实道理也简单,就像一个家庭、一个企业过日子,都要有收入,要有支出。

收入多,支出少,自然积累的钱财就多一些;收入少,支出多,日积月累,坐吃山空,祖先攒的银子用完了,就得寅吃卯粮,就得有赤字。

如果长时间不解决赤字问题,一旦边境入侵、起义叛乱、天降灾祸,一点钱粮也拿不出来,那么以上罗列的种种危机,每一种危机都有可能成为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每一次危机都有可能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小的货币单位铜钱
文章稍微长了一点点,但相对于抄来抄去的口水文章,本篇文章在引用的时候会注意辨伪的问题,力求每个数据都有出处,二明朝政府财政的“入”与“出”
明朝政府财政的“入”
(一)明代政府前期的收入主要是田赋,就是缴纳粮食和各种实物,比如布帛、丝绵、棉绒等。

后来张居正搞了一条鞭法的改革,除了浙东几个地方还需要缴纳粮食外,都换成了白银,另外徭役也折合成了白银。

明朝的田地,洪武二十六年有850万余顷,这里的一顷等于100亩。

这850万顷里约有1/10属于军队屯田专用,产出的粮食用来直接供应军队使用。

朱元璋很自豪地说过不费百姓一粒米,养活百万兵的话。

但后来因为大大小小皇庄的建立、宗藩的掠夺,各级官吏的侵占,到了正德年间明朝政府可以课税的田亩缩减到了400万顷,比明初少了一半多。

民户从永乐年的2000余万户减少到了900余万,服徭役的人也减少了一半多。

张居正改革,重新丈量田地,政府控制的田亩又恢复到700多万顷,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政府可控的土地又恢复到越来越少的轨道上去了。

(二)商税,明废除了元代开征的各种苛捐杂税,并对舟车丝布免税,正常商品征收1/30。

三十税一这个税率是相当低的,明朝政府前期从这里基本收不到什么钱。

后来万历年间打了三次战争,也就是俗称的万历三大征,商税开始增加,据统计万历期间一共征收了100万两的商税,但可惜的是这些钱基本上都流入了各级官吏的口袋中。

(三)盐引,大引400斤,后改为小引100斤,全国年产盐117万余引。

明朝继承了汉代以来的盐专卖制度,严厉打击贩卖私盐的情况。

盐属于生活必需品,所以市场广大。

明代的开中法特别灵活。

边疆需要什么,就让商人往边疆送什么,送到了之后,发给商人盐引。

商人凭盐引到各地盐场领盐,再贩卖到指定地区谋取利润。

这种方法节约了大量的官办运输的路费,历来备受赞誉。

但因为有利可图,大量皇亲国戚官僚也开始参与其中,具有天然竞争优势的他们,导致了商人参与度越来越低,边疆的物资补给也就出了问题。

(四)茶引,茶引和盐引的制度相似,但茶主要是用来控制边疆游牧民族的,用来换马。

后来官僚阶层参与进来后,导致私茶泛滥,进而导致换的马匹质量变差,私茶换来的钱财又没有进入国库而是流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五)矿税,虽然明代因为矿税屡有暴动,搞得民怨沸腾,但一共才收了200余万两的税。

吃不到鱼,还弄了一身骚。

(六)钞关税,就是在各个水道要津处设置的关卡。

随着财政的捉襟见肘,钞关税也在不断增加。

万历初年收了大概32万两,万历二十五年收了40万两,天启一年收了44万两。

其余的门税、海关税等,收入实在是太少。

弘治年间门税一年才收将近3000贯,不过是3000两,海关税,万历二十二年才收了29000两,这种基本上禁止海上贸易的状态,让海关税只有几万两,实在是太浪费。

明朝政府财政的“出”
一是军队的支出,前文已经讲过,前期靠军队屯田,不用国家花钱。

但事情总会起变化,慢慢地军队的屯田被各级军官和官僚侵吞,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士兵的军饷,所以明中后期只能靠募兵。

这样一来,
开支大大增加了。

据记载正德年间募兵费用为43万两,嘉靖时为270万两,万历年为380万两。

除了正常的开支,还有战争发生,一旦发生战争,开支就不好说了。

以万历三大征为例,辽夏用兵费用为180余万,朝鲜之役费用为780余万,播州之役为200余万,这就是1160万两白银。

二是皇室的开支在不断膨胀。

明代皇宫中后宫中的人员,包括嫔妃和差役人员,大致在3000-10000人之间。

皇帝和皇后的开支最多,每月最低也要用2万两银子。

(据王世德《崇祯遗录》记载:“自神宗以来,膳羞日费万余金。


(崇祯)命尽减,但存百分之一。

”)按照王世德的记载,如果按照神宗万历皇帝的标准,光吃饭,每天就是一万两,一个月下来光吃饭就是30万两。

崇祯皇帝节俭,每天是一百两,一个月也要三千两的开支。

其他人也要按照等级来发放俸禄,具体数目不见统计,但即便按照5000人的规模来算,一月费用10万两不一定打得住。

因为皇宫的用度除了追求够用,还要够好。

三是建造宫殿和营建陵园的费用。

明初洪武时代建祖陵17处,成祖朱棣迁都后,共建十三陵。

据神宗时期定陵的修建记录,用时6年,用银800余万。

这笔钱累计起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四是宗藩的人口在不断膨胀。

明代的宗藩问题确实令皇帝和大臣很头疼,明代的宗藩分封不赐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说白了就是白养着,又啥工作也不让做,不能当官吏,不能当军官,不能务农,不能经商。

再加上地位高,生了孩子就有俸禄,这样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爆炸式增长状态,国不堪重负。

隆庆皇帝时候,有个大臣叫戚元佐给皇帝算了一笔账,要求改
革藩王制度,说洪武时期亲王郡王49人,公主9人,现在宗藩人口已经到了28924人,将近原来的500倍。

全国供给京师的俸禄是400万石,但如果照实数发放,宗藩就要发850万石。

这明显是入不敷出啊。

只能减少发放的数额,或让他们自己自谋出路,但这不是要砸宗藩的饭碗吗?又有祖宗之法作为尚方宝剑,全额发放不可能,但不发放也不可能,宗藩改革这事儿就这么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亡国。

五是官僚俸禄的支出。

正德以来,文官为二万四百余人,武职位十万余人,卫所七百七十二所,旗军八十九万六千余人,廪膳生员三万五千八百二十名,吏五万五千余人,这样费用如果全额方法就要以千万数。

六是水利事业、外贸海运、学校科举、各级考试。

赈灾的费用等等,这里面水利事业开支最多,但对农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

据统计,有明一代,水利工程累计22702项。

其它的各项虽然不多,但也是开支。

如教官全国为4200人,廪膳生员35800人,以沈榜的《宛署杂记》作为标准,一次乡试一县一年花费1700-1800两,三年一次乡试,全国1427个县,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平均下来,每年大约为80万两,这还不算县试、会试、殿试的费用。

三“入不敷出”导致的种种乱象与明代的亡国
由收入和开支可以看出,政府财政的源头在不断减少,开支却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却没有减少。

即便是崇祯个人再勤俭,补丁摞补丁,也无法弥补整个财政制度的巨大漏洞。

所以崇祯只能增加田赋,也就是三饷。

辽饷一共加了900万两,剿饷一共加了330万两,练饷一共加了730万两,一共1960万两,
而这些银两都是都是从小民嘴里搜刮来的。

这是一杯毒酒,喝了是饮鸩止渴,容易导致农民起义,不喝马上就得死。

与此同时代表东南富裕工商业的东林党人又坚决反对从东南征税,皇亲国戚各级官僚中饱私囊后作壁上观,整个国家最焦虑的人成了崇祯皇帝一个人,大厦将倾,只手难撑。

李自成的部队很快就要来北京了,崇祯已经顾不上祖宗疆土的问题了,要调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回来拱卫京师。

他问吴三桂的父亲吴襄需要多少钱,才能调回来。

吴襄说,百万。

国库没钱,崇祯的皇宫小金库也是见了底儿,皇帝带头捐钱,大臣们装腔作势地附和,但即便是皇亲国戚也来哭穷,最终全朝君臣一共凑了20万两银子。

于是崇祯只能眼睁睁看着李自成包围了北京,只能上吊自杀。

100万两银子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活活穷死的大明王朝啊。

那些皇亲国戚和王爷们,都想着我只要掉头迎接李自成当皇帝,我的财产就变得完全合法了啊。

可是没想到,李自成派刘宗敏来进行拷掠。

夹棍直接上,崇祯苦苦哀求,大臣们才捐了20万两银子,刘宗敏却从他们身上榨出了7000万两。

这笔钱,据毛奇龄的《后鉴录》中记载:王侯之家得十分之三,宦官得十分之四,宫眷十分之二,商人十分之一。

宫内的皇帝的小金库,加上金银器具,鼎耳门环,细丝装嵌,全弄下来,不到十万两。

四明代亡国的反思
明代亡国看起来亡于军事上的失利,再向前推导,亡于党争,在
向前推导,亡于万历,这样推导下去,可以一直推导到朱元璋制定的很多制度上去。

但朱元璋也制定了很多好的制度啊,法律的颁布和普及,民间福利的保障,对水利的重视,对官吏的严格官吏惩治腐败等等,所以,这种思路是有局限性的。

反思明代亡国,如果考虑人的因素,那就是对官僚阶层的管理上日渐松弛。

在集权制度下,官员在社会地位上享有特殊的优越性,他们丧失了信仰,把儒家的修齐治平当成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以义为利,成为一个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说起来仁义礼智信,做起来却男盗女娼,贪婪成性,不断兼并小民的土地,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在国家危亡之际,还死死地搂着自己的钱袋子。

也是因为这些丧失了信仰的官员队伍的存在,导致了中央政府的收入锐减,根本无力承担守土安民的基本责任。

反思明代亡国,如果考虑财富的因素,那就是明政府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汉代、唐、宋对丝绸之路非常热衷,那是因为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中国带来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

而丝绸也好,瓷器也罢,都是可以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

即便是南宋守着半壁江山,仍然可以在财政上较为从容。

而明代的海关税,实在少得可怜。

这种整体上闭锁的状态,希望把国家所有的事项归类管理的思维,是一种机械的静态思维。

而现实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要顺应时代,积极应对,不能总想着回到过去。

反思明代亡国,还要考虑到中国皇权的特殊情况。

皇权至高无上,可以让社会行动充满效率,而与此同时,皇帝个人的喜好厌恶,可以让人飞黄腾达,也可以让人饱尝人间的屈辱,所以有些投机分子就会投机钻营。

皇帝周围的宦官、弄臣就会兴风作浪,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皇亲国戚、皇庄、宗藩成为了明朝亡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体而言,明代的皇家教育实在是算不上好的。

一名司机,没接受过良好的驾驶训练,又如何保证车辆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驶呢?
反思明代亡国,还要看清一些事情的真相。

代表东南最富庶地区的东林党打着道德的旗帜,不愿意给国家交税,最后只能去裁撤弱势群体机构,或盘剥已经很贫困的百姓,这时候国家如干柴待烈火,只
要有一个李自成这样的火星出来就能瞬间点燃。

这也是李自成即便剩下十八名骑兵的时候还能东山再起的原因。

反思明代亡国,还要看到,历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往往对百姓还心存敬畏,但时间长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第二代、第三代往往不知百姓疾苦,肆意浪费,终于会导致众叛亲离。

所以,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对民生疾苦的了解,得到真实的情况,听到真话就很重要。

最后附一个自己写的明代十六帝王歌,敬请方家指正。

洪武大帝朱元璋,虽起微末定四方。

驱逐蒙元建大明,严刑峻法
一心欲扶太子立,功臣老将俱杀光。

不料朱标寿不长,未曾登基把命丧。

深爱之下立皇孙,国号四年曰建文。

登基之后欲削藩,叔侄南北两忌望。

广孝扇风又点火,燕王靖难成皇上。

杀人如麻孝孺狂,十族灭罢气节扬。

迁都北京新气象,天子国门御敌强。

五征北元入大漠,修缮大典下西洋。

洪熙皇帝身虽胖,改弦更张得众望。

太平天子朱瞻基,内阁辅政有三杨。

仁宣之治交口赞,大明一片盛世光。

英宗祁镇信王振,土木之变精锐丧。

帝王北狩不得出,情势犹如宋靖康。

于谦一手擎天柱,守卫北京九门忙。

景泰皇帝最可怜,八年为人做嫁裳。

辛苦勤政日继夜,死后皇陵不得葬。

南宫复辟号天顺,两任大统奇一桩。

成化皇帝朱见深,设立西厂开皇庄。

普天之下皆王土,何必与民争孔方。

弘治皇帝朱佑樘,不近声色亲贤良。

一十八年在位时,殚精竭虑动上苍。

生儿厚照性顽劣,淫乐无度建豹房。

八虎作伥天下怨,无心无肺游边疆。

江西造反出宁王,阳明大义勇担当。

任性游玩十六年,临死方悔太荒唐。

小宗入主大宗内,嘉靖皇帝有主张。

大礼议时论纷纷,或擢或谪或廷杖。

议罢大礼成道长,四十五年炼丹忙。

严嵩巨贪善青词,佯装不知私心张。

嘉靖聪明儿孱弱,隆庆皇帝
垂拱而治六年间,无数春药身必藏。

亏得内阁多明刚,保驾护航斩风浪。

万历改革张居正,大刀阔斧辅神宗。

一时国家中兴象,军备钱粮追汉唐。

宁夏朝鲜与苗疆,蠢蠢欲动野心狂。

三大征讨完胜后,乱臣倭寇俱消亡。

泰昌皇帝命不长,一月之内把命丧。

梃击红丸移宫案,纷纷乱象逐利忙。

天启皇帝朱由校,木匠天才惜颠倒。

阉党不忠又不贤,乌烟瘴气乱朝纲。

崇祯一朝即位后,不动声色除阉党。

可惜大厦将倾时,一己之力势难挡。

东北西北二瓢起,拆掉东墙补西墙。

西墙补完东墙倒,热锅蚂蚁心彷徨。

气数已尽难补救,百官掉头迎闯王。

煤山自缢真可怜,去冠披发任贼伤。

只求无伤百姓命,读罢热泪肆流淌。

转瞬间,二百七十六年去,掩卷沉思步彷徨。

步彷徨,冬夜长,慨叹历代兴与亡。

兴与亡,为何天命替无常?
笛声吹乱客中肠。

十六帝王费思量。

我辈评点前人事,却被何人较短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