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出发,儒家在管理方面提出了一套“修已安人”的理论,作为其治理天下的基本方略。
这里“安人”的“人”字,指的是被管理者;“修己”的“己”字,则是指管理者本身。
所谓“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中的人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即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别人。
儒家管理思想把管理的着眼点放在“人”上面而不是“物”上面,分别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两类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并把“安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人本主义管理哲学流派。
一、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
现代管理学对管理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管理就是协调。
这个命题是从管理的职能这个角度来讲的。
关于管理的职能,现代管理学的奠基者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已经由所论及,以后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更加明确地把管理职能概括为五条,那就是(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方案;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经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在这五项职能中,法约尔最重视计划和组织,同时认为控制对其他四项职能有某
种制约和保证作用。
在法约尔之后,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则提出了管理的气象职能,那就是(1)计划;(2)组织;(3)人事;(4)指挥;(5)协调;(6)报告;
(7)预算。
其中“人事”指对职工的选择、训练、培养和安排;“报告”指下级对上级的报告以及上级对下级的考核;“预算”则指财务计划、会计、控制等。
除了以上这两种概括以外,对管理职能的各种概括还有很多,以致讨论到后来,管理的职能越来越多,而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弄得混乱不清。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代管理学家们试图从各项具体的职能中找出一项最核心、最根本的职能来,以此来贯穿和统率其他职能。
他们把“协调”从一般的管理职能中提升出来,把它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本质。
在他们看来,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的工作和集体的目标相互协调。
因此,每项具体的管理职能,实际上都是在发挥着协调的作用。
所以,管理就是协调,协调就是管理。
这是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明确了管理的本质。
第二,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
这个命题是从管理的对象这个角度来讲的。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西方早期的管理理论中,对管理中人的因素是比较忽视的。
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如果管理者能够严格地设定工作程序,能恰当地规定激励办法,并有一定的组织保证,那么生产率就可以达到最大的限度。
这种思路既不考虑个人行为的差别,也不考虑工作集团对个人的影响,把工人仅仅看成是单个的人,看成是一种工具,一种单纯的生产因素。
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思想有着很大的片面性和缺陷。
当时的管理学界在1924~1932年间,在美国西部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曾进行过一次科学管理方面的实验。
实验的初衷,本来是要测定物质条件同生产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实际测定的结果却表明,在确定的
前提下,真正影响生产效率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变化,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霍桑实验的结果,导致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那就是“人际关系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企业中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工人的“士气”;而“士气”的高低除了经济利益的刺激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这种理论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管理学说——行为科学,专门致力于研究并解决“管理中的人的问题”。
在以上这些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当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他对管理本质的看法。
他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有着多个目的的机制,包括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员、管理工人和工作;但在这多重机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在企业所有的资源中,人的资源是最丰富、最有多方面的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
因此,管理者的中心任务,就是将人力资源中蕴藏的一切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管理就是对于人的管理”。
这是从管理的对象的角度来把握管理的本质。
第三,管理是运用心智的活动。
这个命题是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分工的角度来讲的。
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近代大工业生产则要求分工更加细密,更加严格。
泰勒科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把计划和执行分开,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进行严格地分工,把一切可能有的脑力劳动从车间和工人那里转移出去,让管理部门集中去做,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现代管理学家们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比作是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和各个演奏员之间的关系,指挥就是管理者,演奏员就是被管理者。
指挥要通过他的努
力、理解和领导,把各种各样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合成一曲完整生动的音乐。
管理者则要通过他的协调,把各个部门、各道工序的劳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企业。
这样一种管理活动,是一种必须由专业人员所进行的脑力劳动,所以说,“管理是运用心智的活动”。
这是从分工的角度对管理本质的把握。
二、儒家思想的管理认知
第一,“治人”是从对象看管理本质。
儒家是中国早期人本主义的管理哲学流派,它重视人、尊重人,肯定人的尊严和作用,把人看做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可宝贵的,是第一位重要的。
儒家把管理看作是“治人”,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管理学所说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
第二,“劳心者治人”是从分工看管理本质。
既然管理就是管人、治人,就是对人的管理,那么谁来从事这管理工作呢?儒家认为该由“劳心者”来进行管理,这“劳心者”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脑力劳动者。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此乃“天下之通义也”。
这是说,脑力劳动者进行管理,体力劳动者接受管理,这是通行于天下的共同原则。
孔子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分工不同的思想,经过孟子的论证和发挥,到荀子那里就表达得更加清楚了。
荀子明确认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专门的学问。
管理者不可能什么都懂,论种田,他比不上农民;论买卖,他比不上商人;论制造器物,他比不上工匠;但他要动脑筋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使人人各得其位,物物各得其所,这种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则是农、工、商都没法比得上的。
而且也只有通过这种管理,农、工、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谐地组成一个社会整体。
因此,管理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去从事具体的体
力劳动,他不需要“劳力”,只需要“劳心”就可以了。
他的职责是通过脑力劳动把社会治理好,这与现代管理学所说的“管理是运用心智的活动”也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和为贵”是从协调功能看管理本质。
在怎样进行管理这个问题上,儒家提出了“和”这个概念,既把它作为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又把它作为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这里的“和”是调和、协调和和谐的意思,既通过协调,来取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取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
这实际上是从协调这一管理职能的角度接触到了管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