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著作是
A.《礼记》B.《史记》C.《梦溪笔谈》D.《几何原本》
2.“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后B.中日甲午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解放战争时期
3.14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开始摆脱宗教束缚,关注现世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这一转变起源于
A.意大利B.法国C.英国D.西班牙
4.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B.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D.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5.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民主,该文中民主一词出现达257次,除去民主同盟、三民主义、民主派等固定词中所含的“民主”二字仍有140次之多,毛泽东突出民主主要是因为
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C.夯实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基础的必要性
D.创新革命理论宣传形式的需求
6.甘孩白利寺的格达活佛(1902—1950)曾写下这样的诗歌:“云雨出现在天空,红旗布满了大地。

未见如此细雨,最后降临大地……今朝离去,何日再回。

"这首诗描述了
A.藏区人民祥和幸福的生活状态
B.共产党领导藏区人民进行民主改革的效应
C.长征中的红军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结果
D.汉族和藏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7.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改革开放前中国未与西方建交
B.香港是中国与西欧交往的唯一桥梁
C.捷克是中国通往西欧的交通枢纽
D.苏联东欧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曾有特殊地位
8.宋代宅制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六品以上宅舍许做乌头门,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由此可见,宋代宅制的规定重在
A.使建筑物在整体上条理井然B.维护宋代社会的等级秩序
C.加强官府对民众的严格控制D.规划坊、市空间格局位置
9.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曾指出,只要当局能为国家守住,那大陆就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

蒋介石也表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希望美国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主权,不要阻碍其“反攻大陆”的计划。

上述材料表明,在台海问题上
A.“一个中国”是两岸高层的共同认知
B.“武力解决”是国共双方的主要手段
C.“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D.“倚重美国”是海峡两岸的主要策略
10.《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

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

这说明汉代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
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11.汉武帝下诏书说: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黝涉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向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汉武帝明确了刺史职责和监察范围,其目的不包括
A.防止剌史干涉郡国的正常工作B.使郡国能发挥行政主动性
C.不至于刺史做大威胁中央集权D.使州监察区上升为行政区
12.下列描述明显有思想价值判断的是
A.“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广东”
B.“洋务运动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机”
D.“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与洋务运动有关”
13.《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14.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英吉利豕突定海,沿海游弋。

圣恩宽大,不欲遽彰天讨。

命大学士琦善往广东查办,乃逆夷性同犬羊,贪求无厌。

”这说明
A.英吉利人自大骄横B.曾国藩尚存“天朝上国”思想
C.英吉利人十分贪婪D.曾国藩对英吉利十分了解
15.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

这反映出当时科举考试
A.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B.全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服务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16.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

”恩格斯意在说明
A.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B.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C.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D.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1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18.清末有官员惊叹: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

以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

这一惊叹表明当时
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
B.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欧风美雨挟来文明开化
D.国人衣食住行全盘西化
19.“西周通过□□,从外在社会规范到人的主观情志实现全面控摄,以确保宗法等级秩序。

”空格处应为
A.封建亲戚B.制礼作乐C.内外服制D.以藩屏周
20.《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

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
位置的猜测。

这表明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2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拒不承认二战后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加速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这一政策的变化表明,联邦德国()
A.改变了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B.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努力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D.推行独立外交以此提高国际地位
22.有学者指出,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在史书中并未记载,异姓兄弟结义也不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习俗。

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桃园结义的故事却描写的生动而详实,而同时期民间的许多水陆码头也修建了“结义庙”。

这反映出当时
A.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B.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C.大同思想受到时人推崇D.商品经济发展重视信义
23.如图是1943年的宣传画《向吴满有看齐》。

画中人物吴满有是延安的贫苦农民,他于1935年分到70多垧荒山,经过艰苦奋斗,努力耕种,成为富农。

该宣传画反映了
A.土地革命的深人发展B.新生活运动有序推进
C.根据地建设现实需求D.农业合作化成效显著
24.下表是苏联与西欧部分国家相互贸易的统计数字表:(单位百万卢布)从图表可知当时
A.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B.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苏联调整了与西欧国家关系D.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被打破
25.如表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英国从欧陆的商品进口统计数据(除爱尔兰),由此可知英国
A.工业革命导致原料进口增加B.对欧洲大陆的经济依赖增强
C.重商主义推动了制造业发展D.对欧陆贸易赚取了巨额利润
2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7.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

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

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

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28.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历史事实,离不开史家对它的历史阐释。

现代学者陈淳认为“对意识形态物品的研究,必须从社会的内部去寻找原因而不是从历史学的范畴中去寻找答案。

”如三代青铜礼器虽具有实用功能,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当时主导性思想、信仰与社会政治制度的物化象征品。

故清代著名史学家阮元说:“器者,所以藏礼,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当代史学家侯外庐也说:“礼器一源,‘礼’,所以指文明社会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器'则所以藏此制度……。

”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与‘培其国家'相若”。

这说明
A.历史研究要坚持从史料出发,而不是单单以理论证明理论
B.历史研究是历史规律的探索和确证,而非碎片化的个人经历和记忆
C.历史阐释必须基于客观历史事实、理性认知和一定社会现实的基础
D.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将历史叙述和历史内容融为一体,完美再现历史真实
2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

邓小平意在强调
A.农村改革的影响力较小B.城市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金石
C.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全面展开
30.“民国建设肇始,百凡待治。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袁世凯所谨守的是
A.同盟会纲领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材料一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引起的。

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的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使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到大战结束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挑战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被设法成功地阻止了,但这种缓解只持续了20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削弱过程,使欧洲各地的帝国处于大混乱之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和约》关于。

战争罪行”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

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

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

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

“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

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

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

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

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

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

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

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

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

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

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3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谪戍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

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

”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

以吐鲁番为例,兴建了一条十多公里的主干渠,而后又环城修了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支渠。

除了官家修筑之外,还有私家修筑的、以姓氏命名的水渠,如城东的羊渠,城北的张渠等。

主管行水的官员叫知水官,下设堰头、渠长,各管其段,各司其职。

行水之时先后有序,先干渠后支渠。

沿途各段都建有水闸,即使农作物用水,也必须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主持,不让有点滴浪费……林则徐在新疆地区兴修水利,使新疆出现了“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岁省国家转输无算,而回民生计大裕,为百余年入版图未有之盛”。

——摘编自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林则徐在西域治水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治理新疆的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著作,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故选C项;《礼记》是典章制度选集,《史记》是史学著作,《几何原本》是数学著作,故排除ABD项。

故选C。

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条约榨取中国,使中国社会改道变形的情况最早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故选A项;BCD项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不符合“最早”说法,排除。

故选A。

3、A
【解析】
根据“14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现世人生”“个性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14世纪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故答案为A项。

综上所述,法国、英国、西班牙都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

4、B
【解析】
李时珍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说明《本草纲目》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中心转移”的问题,排除C;材料信息与“市场机制”无关,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C
【解析】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民主。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反复提到民主主要是因为抗战进入最后阶段,需要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保障,即夯实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基础的必要性,故C正确;社会主义民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B错误;这种宣传形式不是创新,故D错误。

6、C
【解析】
据材料“甘孩白利寺的格达活佛(1902—1950)……红旗布满了大地……今朝离去,何日再回。

"并结合所学可知,格达活佛看到的红旗布满了大地、又离去,反映的是1936年红军长征停留在甘孜,红军的举动感动了格达活佛,为了让藏民更了解红军,格达活佛写下了可以传唱的诗歌,C正确;当时藏区存在农奴制,人民生活并不幸福,A错误;据
材料格达活佛(1902—1950)可知,此时的西藏民主改革(1959年3月开始)还没有进行,B错误;据材料“红旗”、“今朝离去,何日再回”等信息可知,此时的西藏还没有获得解放,材料没有涉及“汉族和藏族”的关系,D错误。

7、D
【解析】
试题分析:从邮资表可以看出,此时段应是,社会主义正迎合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

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后,西方掀起与中国建交热潮,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香港和捷克在历史上都起到过沟通中国与西欧之间联系的作用,所以B、C两项说法都欠妥,因此不能选。

苏联与东欧各国的邮费相比较西欧各国要低,说明苏联东欧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曾有特殊地位,故本题应选择D项
考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点评:注意把相应的史实材料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相结合来命题。

【详解】
8、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的宅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主要是为维护宋代的等级秩序,B正确;A说法属于对材料表面现象的理解,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对民众的控制,C排除;宋朝时期已经突破市坊的界限,且材料未涉及,D排除。

故选B。

9、A
【解析】
周恩来要求当局能为国家守住,蒋介石认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说明双方都认为海峡两岸是一个国家。

A正确;蒋介石提出了反攻大陆的计划,而周恩来没有明确使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说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B排除;国共双方都没有明确“和平统一”的意图,也不涉及“两岸人民”,C排除。

材料反映国共双方想自己解决国共问题,而不是依靠美国,D排除。

故选A。

10、B
【解析】
材料设铁官,“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说明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没有汉代生产工具之间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说明“封国更以冶铁为利”、“鼓铸盐铁”等,没有体现冶铁技术水平高低,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材料说明了汉代铁官的设置、原因及作用,排除D项。

故选B。

11、D
【解析】
汉武帝设立刺史,行使监察职责,州监察区没有上升为行政区,故选D;根据"非条所问,即不省”可知,是为了防止剌史干涉郡国的正常工作,使郡国能发挥行政主动性,不至于刺史做大威胁中央集权,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解析】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机”认为鸦片战争引发了民族危机,是对鸦片战争的价值判断,故选C项;ABD 项是客观描述,不带有思想价值判断,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13、C
【解析】
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14、B
【解析】
从材料“圣恩宽大,不欲遽彰天讨。

命大学士琦善往广东查办,乃逆夷性同犬羊,贪求无厌”,曾国藩对清朝和英国人的称谓来看,尚且存在着“天朝上国”思想。

B正确;材料所述是曾国藩记叙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AC排除;依据所学可知,当时曾国藩尚未真正了解英国,D排除。

故选B。

15、A
【解析】
材料文字“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家面临海战、海防方面的重要问题和急需了解的知识,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对现实的关注,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时务策试题围绕的主题局限在海战海防,无法追求人才多元化,排除C;近代教育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D。

16、A
【解析】
1890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提出,欧美无产阶级在革命旗帜的动员下成长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A项正确;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就已经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B项错误;19世纪末欧洲各国无产阶级主要进行和平斗争,C项错误;1890年国际工人协会已经解散,第二国际尚未建立,D项错误。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涉及的两个时间及学派“先秦法家”“ 汉朝儒生”,荀子属于先秦儒家而非法家,因此AB错误;C 不对,孟子属于先秦儒家而不是在汉代;因此只有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