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南山二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南山二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山海经《南山二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①,北望诸毗②,东望长右③。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④,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⑤。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⑥,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⑦,见则其县多土功⑧。
有鸟焉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①,北望诸毗②,东望长右③。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④,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⑤。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⑥,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⑦,见则其县多土功⑧。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⑨,其音如痹⑩,其名曰鴸⑪,其名自号⑫也,见则其县多放士⑬。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⑭而四耳,其名长右⑮,其音如吟⑯,见则郡县大水⑰。
〔注释〕①流黄: 地名。
可能位于今日安徽省的黄山一带。
由于流黄与硫磺的发音完全相同,也可能与硫磺矿(黄铁矿、硫铁矿)产地有关。
②诸毗: 众多相连的群山或水域。
③长右: 山名。
④赤水: 河流名。
⑤丹粟: 丹沙细如粟米。
⑥距: 鸡足的附足骨,相斗时可用于刺击对方。
⑦狸力: 猪獾。
⑧见则其县多土功: 狸力出现的地方,将有利于大兴土木搞建设。
⑨其状如鸱(chī)而人手: 鴸这种鸟的样子像鸱,却长着人的手。
鸱,猫头鹰或鹞鹰,属于凶猛的肉禽。
⑩痹: 麻木,气闷。
⑪鴸: 样子像鹞鹰类的鸟,可能是朱鹮,或谓红角鸮。
⑫其名自号:“鴸”
这个名称是自己对自己的称呼。
⑬见则其县多放士: 鴸出现的地方,表明那里将会有许多被驱逐流放的人士。
⑭禺(yù): 状似猕猴而体形较大,赤目长尾。
⑮长右: 长臂猿。
⑯其音如吟: 发出类似人的呻吟声。
⑰见则郡县大水: 长右的出现,预兆着该区域将发生洪涝灾害。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①。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②,穴居而冬蛰③,其名曰猾褢④,其音如斫木⑤,见则县有大繇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⑦,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⑧,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⑨,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⑩,东望诸毗。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⑪,是食人。
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⑫。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⑬,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
��⑭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⑮,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⑯,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⑰。
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⑱。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
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⑲。
〔注释〕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金: 表明当时人们已对不同
矿物的成矿分布规律有了某种认识。
②鬣(liè): 指兽类颈部上的长毛。
③冬蛰: 冬眠,冬藏。
④猾褢(huái): 猾褢的样子好像是一种颈部有长毛的猿人,或谓是貉类动物。
⑤其音如斫(zhuó)木: 斫,砍、斩。
猾褢发出的声音好像是在砍木头。
⑥见则县有大繇(yáo): 繇,徭役。
猾褢的出现预兆着该地将大规模征集民众服劳役。
⑦羽山: 上古地名。
⑧瞿父之山: 山名。
瞿父山的得名,可能与当地瞿姓氏族有关。
⑨句(gōu)余之山: 郭璞注谓:“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理志》。
”⑩具区: 郭璞注谓,具区即太湖,古又称震泽,今有学者认为太湖系陨星撞击而成。
⑪彘(zhì): 即野猪。
⑫鮆(zī)鱼: 俗称刀鱼,太湖盛产此鱼。
⑬四方而三坛: 四方形的山,山上有三层高台;郭璞注谓:“形如人筑坛相累也,成亦重耳。
”⑭豕: 音始(shǐ)。
⑮虖(hū)勺: 虖勺或作“虖多”,通常指今日河北境内的滹沱河。
⑯会稽之山: 会稽山原名茅山、苗山,又名涂山,位于今日浙江省中部。
⑰砆(fū)石: 又称“武夫石”,似玉。
⑱湨(jú): 今河南省湨水。
⑲列涂: 指远处一片一片水中有陆、陆中有水的沼泽湿地。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①。
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②之泽,其中多茈
蠃③。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④、楠⑤,其下多荆、杞⑥。
滂水⑦出焉,而东流注于海⑧。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水有兽焉,名曰蛊雕⑨,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⑩,无玉。
处于东海,望丘山⑪,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⑫。
凡南次二经⑬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⑭。
其祠: 毛用一璧瘗,糈用稌。
〔注释〕①䍺(huàn): 当地居民供奉的神羊。
②阏: 音遏(è)。
③茈蠃: 即紫螺。
④梓: 落叶乔木。
⑤楠: 常绿乔木,有香气。
⑥杞: 即枸杞,灌木,结红色果实,有营养滋补药效。
⑦滂水: 即浙江境内的富春江,发源于安徽黄山南麓。
⑧东流注于海: 此处的海,即东海。
⑨蛊雕: 一种食人猛兽,生活在水里,样子却又像食肉猛禽雕,还长着兽角。
或谓蛊雕是貂熊或雕鸟。
⑩博石: 可制作棋子的石材。
⑪望丘山: 疑原文应为“东望丘山”,丘山即舟山群岛。
⑫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人们在漆吴山上向东观测丘山日出月落的方位和时间,以便确定一年四季、日历、时辰。
⑬南次二经: 南方第二条山脉的考察记录,
本书称为南山二经。
⑭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 居住在南山二经区域的居民,供奉龙身鸟首之神,祠礼用璧。
【鉴赏】南山二经的考察记录者,特别标出了南山二经第一座山柜山与周围地形地貌的方位关系,即“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而且这里所用的“望”字,反映出考察者是站在山顶远望,来测量方位与距离的(与山的高度和能见度有关)。
遗憾的是,考察者没有说明南山二经与南山一经彼此之间的方位关系,无疑这将增加我们今天考证南山二经乃至《南山经》地理方位的难度。
好在南山二经记述了会稽山、太湖(具区)、东海等地名,据此可以推断其区域大体位于今日的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
南山二经共记述有17座山,9条河流,15处地望,24处矿物,6处植物,10处动物,其中还有几种特别有趣的奇异动物。
本章第3节尧光山的猾褢就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动物”。
一般来说,在《五藏山经》里,凡是没有提及“是食人”或“食之”如何的动物,很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动物,而是由巫师制作的动物神像或人神像。
尧光山的猾褢可能是当地巫师制作的人偶或先祖神像,平常被供奉在洞穴里,春夏时期抬出来巡游,以调动民众服劳役;从后面“其音如斫木”来看应是上山砍草木,例如披荆斩棘开辟道路,或者是砍树用于建筑。
进一步说,猾褢的“褢”字,从其名称的字形字义来看,好像是在给鬼穿衣;“鬼”字本义是指戴面具的人,后引申为已故先祖的木乃伊或灵魂,对其族人或后人有着特殊的号召力。
本章第13节洵山的患“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很可能也是巫师制作的动物神像。
第6节的句余山位于今浙江省余姚市与宁波市之间,这里是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所在地。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最下层的年代为公元前五千年前,出土有玉器、木器、骨器、陶器等各类材质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约7000件,集中反映了华夏大地先夏时期母系氏族的繁荣景象。
第7节的浮玉山在今日太湖以南的湖州一带,著名的良渚文化遗址亦在此区域。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磨光玉器和古城墙为代表的先夏时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或许浮玉山之名与当地制作磨光玉器有关。
第9节的会稽山是华夏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来到此地,召开天下诸侯大会,商议治水大计,后人便称这里为会稽。
今日浙江绍兴境内的会稽山有大禹陵,据说大禹就葬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记述众帝葬所,唯独没有提及禹帝葬所,似乎表明在《山海经》撰写时代或其资料来源时期,大禹尚在人世。
此外,安徽怀远县境内的涂山,相传也是大禹会诸侯计议治水的地方,当地有禹会村、禹王宫、涂山祠等名胜,苏东坡《濠州涂山》诗云:“川锁支祁水尚混,地埋汪罔骨犹存;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意思是,当年大禹治水时锁住了水怪无支祁,召开天下诸侯大会时处死了防风氏;如今砍柴人在黄熊庙(相传禹曾化作黄熊开山)歇息,只有乌鹊还来到禹会村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