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穿戴类动词相关的几种结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穿戴类动词相关的几种结构比较
一、引言
“穿”“戴”都是与人体有关的动作动词,类似的动词还有
“系”“悬”“披”“束”“带”等,它们经常出现在下面四种格式中,用于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刻画。
NP1+V+NP2 V+NP2 NP1+着+NP2 V 着+NP2
“ NP1是表示身体部位的处所词,“ NP2 —般是表示服装、饰物或随身携带之物的名词。
在“ NP1+V+NP2和“ NP1+V 着+NP2中,出现表示身体部位的处所词“ NP1,从外在结构形式看,符合存在句的界定。
在另外两种格式中,表示身体部位的处所词“ NP1 不出现。
从表义上看,这四种结构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某些时候也可以自由互换,但我们知道语言中不可能存在两种功能完全一样的结构类型,所以它们各自必然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这几种格式在表达上的异同。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以明代文献中的“穿“戴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在这几种格式中的出现情况。
之所以选择“穿“戴这两个动词是因为它们的使用频率较高,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才有意义。
而选择明代文献,是因为这一时期“着的发展已经成熟,应用也比较普遍。
在此之前,文献中没有或很少出现“ NP1+V 着+NP2与“V着+NP2。
而明代之后,用于描写的
“ NP1+V+NP2和“ V+NP2逐渐减少,这两种格式主要用于叙述行
为动作,和带“着”的格式出现了分工。
下面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与同类结构共现情况考察首先考察这几种结构和其他相同结构共现构成排比句式的情况。
一般来说,相同结构以排比或对仗的形式出现能体现出其较强的描绘功能。
如:
(1)孔明见孟获身穿犀皮甲,头顶朱红盔,左手挽牌,右手执刀,骑赤毛牛,口中辱骂。
(《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
(2)官便有一个,却不是起先的西番打扮,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四十六回)
(3)穿条夏布蓝裙,着件平机青褂。
首帕笼罩一窝丝,袜桶遮藏半篮脚。
(《醒世姻缘传》第十回)
(4)穿一领黄不黄、红不红的葛布深衣,戴一顶青不青、皂不皂的篾丝凉帽。
手中拄一根弯不弯、直不直、暴节竹杖,足下踏一双新不新、旧不旧、?靴鞋。
面似红铜,须如白练。
两道寿眉遮碧眼,一张吮口露金牙。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
(5)刚收得船住,只见一个番官头上缠着一幅布,身上穿着一件细布长衫,脚下着的是双靴,走上船来,自称为总兵官,要见元帅。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十四回)
(6)只见果然一个当铺,走到跟前,正见相栋宇戴着黑绉纱方巾,穿着天蓝绉纱袄子,毡鞋绫袜,坐在里边。
(《醒世姻
缘传》第七十七回)
例(1)、(2)是“ NP1+V+NP2结构,例(3)、(4)是“V+NP2
结构,例(5)、(6)分别是“ NP1+V着+NP2 和“V 着+NP2结构。
下表反映出这些结构在明代文献中和同类结构共现的频率。
(一)“ NP1+V+NP2与同类结构共现情况考察
“NP1+穿+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153次,占全部
“NP1+穿+NP2 结构的81% “ NP1+戴+NP2 出现104 次,占全部“ NP1+戴+NP2结构的88.1%。
可见此结构用于排比对仗的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
并且同类结构,通常是2〜5个,以并
列、排比的方式出现时,其对称性表现得相当严谨。
并列出现的几个
“ NP1+穿/戴+NP2无论在字数上还是结构上,都保持一致。
一般情况下“ NP1+穿/戴+NP2结构的字数较少,比较简洁。
几个并列出现的“ NP1 通常是“头(头上)、身(身上)、腰(腰上)等,动词常是“戴、穿、系之类的动词。
由于前两种成分都比较简单,“ NP2 音节的多少实际上就决定了整个结构的音节数目的多少。
如果“ NP1 是不带方位词的单音节名词,那么“ NP2 大多结构简单,通常是2〜5个音节,绝大多数不带数量词,“ NP2 的修饰语一般具有较强的描写性,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如例(1)。
如果“ NP1 是双音节的“身上“头上,口语性较强,则“ NP2 一般要带数量词,通常数词都是“一,如例(2)。
(二)“ V+NP2与同类结构共现情况考察
“穿+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80次,占全部“穿
+NP2结构的66.1%。
“戴+NP2出现38次,占全部“戴+NP2 结构的69.1%。
可见,“ V+NP2 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频率也很高。
和“NP1+V+NP2相比,“ V+NP2更口语化,“ NP2带数量词的情况更多,省略数词“一时口语性特征更加明显,如例
(3)。
另外,“NP2结构可以比较复杂,音节长度也没有限制,这样在对仗的严谨性上没有“ NP1+V+NP2严格,如例(4)中
“NP2 的定语有三个层次,从外到内构成多重修饰关系,第一层是数量词,第二层是由重叠形容词构成的描写性定语,第三层是表示材质的名词性定语。
(三)“ NP1+V着+NP2与同类结构共现情况考察
“ NP1-穿着+NP2 一般也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这是因为“着是一个中古以后才产生的口语性较强的虚词。
“NP1+ 穿着
+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8次,占全部“ NP1■穿着+NP2结构的66.7%。
“ NP1+戴着+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4次,占全部“ NP1戴着+NP2结构的57.1%。
和“ NP1穿+NP2 一样,由于“着字本身的口语性特征,“ NP1 通常都是带有方位词的双音节名词,“ NP2 也以带数量词为常,如例(5)。
(四)“V着+NP2与同类结构共现情况考察
“穿着+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17次,占全部“穿着
+NP2结构的20.7%。
“戴着+NP2出现14次,占全部“戴着+NP2结构的46.7%。
在四种结构中,这种结构所占比例是最低的,往往不适用于对重要人物初次出场的描绘。
当事人多是前文出现过的人物,如果是首次出场,则往往是非主要人物。
在与同类结构共现时,也以两两对举为多,三个以上结构排比连用较少,对相应位置上成分的对称性要求也不
高,如例(6)。
三、与其他描写句共现情况考察文献中既有这四种结构相互之间的共现,也有它们和其他类型描写句的共现。
这里主要考察这几种结构和其他类型描写句共现的情况。
(7)男子尽皆削发,白布缠头,上身穿白布长衫,从头上套下去,圆领长衣都是如此。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七十二回)
(8)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穿一领缁衣,年纪只有二八,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拽开步,来到前边,叫道:“师父,这是怎么说话?(《西游记》第五十六回)
(9)只见两个道童,黑发披肩,头戴着小冠,且是生得唇红齿白,清秀娇嫩。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1 0)快手齐完了人,早辰投了拘票,点到监生跟前,还戴了儒巾,穿着青绢道袍、皂靴,摇摆过去。
(《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四回)表3 和表4 反映了与其他类型描写句共现的情况下各种结构在文献中的出现频率。
表3:
穿NP1+V+NP2 V+NP2 NP1+着+NP2 V 着+NP2 三宝太监西洋记
3 0 0 1
封神演义9 14 0 0 三国演义3 3 0 0 水浒全传4 5 1 西游记2 2 0 1 喻世明言0 1 0 0 二刻拍案惊奇0 0 0 0 醒世姻缘传2 1 1 16 总计23
26 1 19 表4:
戴NP1+V+NP2 V+NP2 NP1+着+NP2 V 着+NP2 三宝太监西洋记
1 1 0 1
封神演义2 3 0 0
三国演义1 0 0 0
水浒全传2 0 1 3 西游记4 0 0 1 喻世明言0 0 0 0 二刻拍案惊奇0
1 0 0
醒世姻缘传0 1 1 6
总计10 6 2 11
下面具体分析这几种格式的运用情况。
“NP1穿+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23次,占全部
“NP1+穿+NP2 结构的12.2%。
“ NP1+戴+NP2 出现10 次,占全部“ NP1+戴+NP2结构的8.5%。
“穿+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26次,占全部“穿
+NP2结构的21.5%。
“戴+NP2共计出现6次,占全部“戴+NP2 结构的10.9%。
“ NP1-穿着+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1次,占全部
“NP1+穿着+NP2 结构的8.3%。
“ NP1+戴着+NP2 出现2 次,占全部“ NP1戴着+NP2结构的28.6%。
“穿着+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19次,占全部“穿着+NP2 结构的23.2%。
“戴着+NP2 出现11 次,占全部“戴着+NP2 结构的36.7%。
这里主要考察各种结构和其他描写型结构的兼容性,兼容性越高,说明其运用条件越宽松自由。
从统计数据来看,
“ NP1+V+NP2和其他描写句同现的情况所占比例较少,受到一定的
限制,这主要是由“ NP1+V+NP2的语体色彩决定的,
“ NP1+V+NP2出现的场合一般比较正式庄重,文言色彩较浓,所以与同类结构共现的情况较多,而不同类型的描写句混用本身就是表达自由灵活的体现,这和“ NP1+V+NP2的情况不同。
四、不同结构的独立自主性考察
这里主要考察这些结构单独用于刻画人物形象的情况。
所谓的独立性并不是指独立成句,而是说当前语义告一段落,或者就此结句,或者后续成分后的语义发生了转移。
(11)妖精一化,变作一个妇人,身穿重孝,扭捏腰肢而言曰:“列位君子让一让妾身算一命。
”(《封神演义》第十六回)
(12)今日五更被我起来张时,看见果然是这贼秃,戴顶头巾,从家里出去。
(《水浒全传》第四十五回)
(13)那宣教正蹲在里头,身上穿着齐整衣服,起初一时极了,顾不得惹了灰尘,钻了进去。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14)梁生、胡旦又仍旧戴着枷锁,说他皮箱里面不见了一根紫金簪,一副映红宝石网圈。
(《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
表5:
穿NP1+V+NP2 V+NP2 NP1+着+NP2 V 着+NP2
三宝太监西洋记0 0 0 2
封神演义3 3 1 0
三国演义2 1 0 0
水浒全传0 4 0 2
西游记1 0 0 0
喻世明言4 0 0 1
二刻拍案惊奇1 2 1 7
醒世姻缘传0 0 1 33
总计13 15 3 46
表6:
戴NP1+NP+NP2 V+NP2 NP1+着+NP2 V 着+NP2 三宝太监西洋
记1 2 0 0
封神演义0 0 0 0
三国演义0 0 0 0
水浒全传0 3 0 0 西游记2 2 0 0
喻世明言0 0 1 0 二刻拍案惊奇1 1 0 0 醒世姻缘传0 3 0 5 总计4
11 1 5 下面具体分析这几种格式的运用情况。
“ N P 1 +穿+ N P 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13 次,占全部
“NP1+穿+NP2 结构的6.9%。
“ NP1+戴+NP2 出现4 次,占全部“ NP1戴+NP2结构的3.4%。
“穿+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15次,占全部“穿
+NP2结构的12.4%。
“戴+NP2出现11次,占全部“戴+NP2 结构的20%。
“NP1+穿着+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3次,占全部
“NP1+穿着+NP2结构的25% “ NP1+戴着+NP2出现1次,占全部“ NP1戴着+NP2结构的14.3%。
“穿着+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46次,占全部“穿着
+NP2 结构的56.1%。
“戴着+NP2 出现5 次,占全部“戴着
+NP2 结构的16.7%。
总的来看,“V着+NP2的独立性较强,“V+NP2和“ NP1 + 穿着+NP2次之,而“ NP1+V+NP2的独立性最差。
这是因为
“ NP1+V+NP2书面语色彩浓厚,大多和同类结构共现。
而“V 着+NP2结构中的“着”可以表示伴随状态,前面不出现处所词“NP1 又削弱了它的描写性,所以后面有时会跟着当事人的行为动作,这样一来,读者的注意重心就会集中在行为动作上,而忽略了人物的外貌描写,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修饰性。
而当后面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性结构比较简短时,所考察结构与后面的行为动作之间没有停顿,这种修饰性就会表现得更明显。
五、结语
虽然“ NP1+V+NP2 “ V+NP2 “ NP1+V着+NP2 “V 着
+NP2 这四种结构在用于描写刻画人物外貌时表义基本相同,但在具体使用中又体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 NP1+V+NP2描写功能最为突出,使用频率最高,尤其
是在对首次正式出场的重要人物刻画上,运用一连串的这种结构构成排比句式能生动刻画出人物的突出形象。
语体上比较正式庄重,文言色彩较浓。
也正因为如此,它和同类结构的共现能力最强,和其它结构类型的兼容性较差。
2. “V+NP2和“ NP1+V着+NP2也具有较强的描写性,和
“ NP1+V+NP2相比,口语性更强,在口语性较强的语料中所见
更多,其对称性表现得相对宽松。
3. “V着+NP2的描写功能相对较差,独立性较强,不适用于对重要人物初次出场时的描绘,刻画的人物通常前文已有出现,所以后接当事人的行为动作也显得比较自然。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语存现句及相关句
式篇章功能的历史考察” [13F YY 018]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