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
卷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脱笼之鹄(hú)比肩连袂(jué)B.挂罥(juàn)呷(jiā)浪之鳞
C.无攀跻(jī)劳俶(shù)尔D.翕(x ī)忽风翳(yì)净尽
2.以下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策杖登岳(拄着,扶着)佁然(愣住的样子)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相与步于中庭(一起,一同)
C.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第一)土膏微润(肥沃)
D.故人具鸡黍(预备,办)千嶂(险峻的山峰)
3.下面加点词语注音及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高者挂罥长林梢(guàjuàn)挂住,缠绕
B.汗出浃背(jiā)湿透
C.罍而歌者(léi)举起酒杯
D.康年留客足鸡豚(tún)小猪
4.指出下面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写在横线上,并释义
①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_______________()
②红装而蹇者亦不时有。
_______________()
③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_______________()
④泉而茗者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A.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用法与意义没有发生转变的一项为哪一项()
A.隶而从者二小生。
B.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
C.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
D.山峦为晴雪所洗。
7.写出以下各组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①悠然自得()
⑴
②余之游将自此始()
①余之游将自此始()
⑵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⑶
②然徒步那么汗出浃背()
①于是石路萦回()
⑷
②有一人飘摇于上()
8.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B.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译文:我加倍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的地面,被积水充满,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原先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秀美(的样子)像被擦拭过一样,漂亮而娇媚,就像漂亮的少女洗了脸刚梳过髻鬟一样。
9.以下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箫鼓跟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陆游——宋朝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唐朝
C.“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浣溪沙》——苏轼——宋朝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季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
10.下面的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A.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B.塞下秋来风光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C.自经丧乱少睡眠,永夜沾湿何由彻!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耳。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6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好念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假设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
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衔觞()赋诗(2)箪()瓢屡空
12.说明加点的词。
(1)造()饮辄尽(2)期()在必醉
13.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4.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用原文回答。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1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写出了五柳先生_______________的生活,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16.五柳先生“好念书,不求甚解”,你认同如此的念书方式吗?什么缘故?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7—19题。
登泰山记(节选)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假设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假设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假设偻。
17.翻译以下句子及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摴蒱
18.这篇文章略写从北京到泰安的通过,详写登泰山的进程。
认真阅读第一段,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
19.文章是依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转变的?
四.填空
20.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作者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朝闻名文学家。
②《游恒山记》节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代地理学家。
③《满井游记》的作者是“公安三袁”之一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7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A:,B:。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唐朝闻名文学家。
他与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被合称为“_______________”。
22.填上所缺的句子: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23.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俶()尔远逝②往来翕()忽24.说明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以()其境过清
2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心乐之”的缘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段中描述小石潭周围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游小石潭,先是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后来是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7.作者的心情什么缘故会发生如此的转变?
六、作文
28.题目
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振兴时期意大利一名卓越的画家。
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那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
教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
教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
要明白,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
例如说,把头举高一点看,或把眼睛放低一点看,那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不同。
因此,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确实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看形象,用手准确地刻画形象;做得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驾轻就熟了。
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太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请以《读〈画蛋〉有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脱笼之鹄(hú)比肩连袂(jué)B.挂罥(juàn)呷(jiā)浪之鳞
C.无攀跻(jī)劳俶(shù)尔D.翕(x ī)忽风翳(yì)净尽
2.以下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策杖登岳(拄着,扶着)佁然(愣住的样子)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相与步于中庭(一起,一同)
C.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第一)土膏微润(肥沃)
D.故人具鸡黍(预备,办)千嶂(险峻的山峰)
3.下面加点词语注音及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高者挂罥长林梢(guàjuàn)挂住,缠绕
B.汗出浃背(jiā)湿透
C.罍而歌者(léi)举起酒杯
D.康年留客足鸡豚(tún)小猪
4.指出下面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写在横线上,并释义
①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_______________()
②红装而蹇者亦不时有。
_______________()
③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_______________()
④泉而茗者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A.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用法与意义没有发生转变的一项为哪一项()
A.隶而从者二小生。
B.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
C.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
D.山峦为晴雪所洗。
7.写出以下各组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①悠然自得()
⑴
②余之游将自此始()
①余之游将自此始()
⑵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⑶
②然徒步那么汗出浃背()
①于是石路萦回()
⑷
②有一人飘摇于上()
8.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B.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译文:我加倍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的地面,被积水充满,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原先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秀美(的样子)像被擦拭过一样,漂亮而娇媚,就像漂亮的少女洗了脸刚梳过髻鬟一样。
9.以下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箫鼓跟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陆游——宋朝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唐朝
C.“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浣溪沙》——苏轼——宋朝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季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
10.下面的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A.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B.塞下秋来风光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C.自经丧乱少睡眠,永夜沾湿何由彻!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耳。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6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好念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假设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衔觞()赋诗(2)箪()瓢屡空
12.说明加点的词。
(1)造()饮辄尽(2)期()在必醉
13.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4.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用原文回答。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1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写出了五柳先生_______________的生活,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16.五柳先生“好念书,不求甚解”,你认同如此的念书方式吗?什么缘故?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7—19题。
登泰山记(节选)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假设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假设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假设偻。
17.翻译以下句子及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摴蒱
18.这篇文章略写从北京到泰安的通过,详写登泰山的进程。
认真阅读第一段,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
19.文章是依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转变的?
四.填空
20.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作者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朝闻名文学家。
②《游恒山记》节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代地理学家。
③《满井游记》的作者是“公安三袁”之一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7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潭西南而望,A:,B:。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唐朝闻名文学家。
他与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被合称为“_______________”。
22.填上所缺的句子: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23.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俶()尔远逝②往来翕()忽
24.说明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以()其境过清
2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心乐之”的缘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段中描述小石潭周围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游小石潭,先是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后来是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7.作者的心情什么缘故会发生如此的转变?
六、作文28.题目
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振兴时期意大利一名卓越的画家。
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那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
教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
教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
要明白,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
例如说,把头举高一点看,或把眼睛放低一点看,那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不同。
因此,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确实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看形象,用手准确地刻画形象;做得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驾轻就熟了。
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太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请以《读〈画蛋〉有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脱笼之鹄(hú)比肩连袂(jué)B.挂罥(juàn)呷(jiā)浪之鳞
C.无攀跻(jī)劳俶(shù)尔D.翕(x ī)忽风翳(yì)净尽
2.以下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策杖登岳(拄着,扶着)佁然(愣住的样子)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相与步于中庭(一起,一同)
C.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第一)土膏微润(肥沃)
D.故人具鸡黍(预备,办)千嶂(险峻的山峰)
3.下面加点词语注音及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高者挂罥长林梢(guàjuàn)挂住,缠绕
B.汗出浃背(jiā)湿透
C.罍而歌者(léi)举起酒杯
D.康年留客足鸡豚(tún)小猪
4.指出下面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写在横线上,并释义
①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_______________()
②红装而蹇者亦不时有。
_______________()
③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_______________()
④泉而茗者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A.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用法与意义没有发生转变的一项为哪一项()
A.隶而从者二小生。
B.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
C.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
D.山峦为晴雪所洗。
7.写出以下各组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①悠然自得()⑴
②余之游将自此始()
①余之游将自此始()
⑵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⑶
②然徒步那么汗出浃背()
①于是石路萦回()
⑷
②有一人飘摇于上()
8.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B.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译文:我加倍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的地面,被积水充满,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原先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秀美(的样子)像被擦拭过一样,漂亮而娇媚,就像漂亮的少女洗了脸刚梳过髻鬟一样。
9.以下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箫鼓跟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陆游——宋朝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唐朝
C.“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浣溪沙》——苏轼——宋朝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季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
10.下面的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B.塞下秋来风光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C.自经丧乱少睡眠,永夜沾湿何由彻!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耳。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6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好念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假设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衔觞()赋诗(2)箪()瓢屡空
12.说明加点的词。
(1)造()饮辄尽(2)期()在必醉
13.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4.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用原文回答。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1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写出了五柳先生_______________的生活,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16.五柳先生“好念书,不求甚解”,你认同如此的念书方式吗?什么缘故?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7—19题。
登泰山记(节选)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假设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假
设
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假设偻。
17.翻译以下句子及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摴蒱
18.这篇文章略写从北京到泰安的通过,详写登泰山的进程。
认真阅读第一段,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
19.文章是依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转变的?
四.填空
20.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作者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朝闻名文学家。
②《游恒山记》节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代地理学家。
③《满井游记》的作者是“公安三袁”之一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7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A:,B:。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唐朝闻名文学家。
他与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被合称为“_______________”。
22.填上所缺的句子: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23.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俶()尔远逝②往来翕()忽
24.说明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以()其境过清
2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心乐之”的缘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段中描述小石潭周围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游小石潭,先是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后来是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7.作者的心情什么缘故会发生如此的转变?
六、作文
28.题目
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振兴时期意大利一名卓越的画家。
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那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
教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
教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
要明白,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
例如说,把头举高一点看,或把眼睛放低一点看,那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不同。
因此,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确实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看形象,用手准确地刻画形象;做得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驾轻就熟了。
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太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