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囚绿记
绿色之美
我爱绿色,绿色对我的生活是一种补助,如果在某个夜晚,摘一片绿叶,倾听天穹和大地的声音,内心是多么笃定而恬静。

绿色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净化着空气的魂魄,多少生命依赖绿色而生存繁衍。

当春天来临时,所有的绿色植物,无论处在何方,哪怕是高山坡边、戈壁沙滩、石缝岩缝、树下草丛、田野乡径……都绽放着可爱的象征生命的绿叶,迎着料峭春寒,顽强地撑破束缚着它的芽苞,骄傲地昂着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强劲的生命力,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的本色装点着春天。

古朴的山村、荒凉的沙漠、一望无边的戈壁、雄伟的高山、幽静的湖泊……在绿色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

因为绿“恩泽”人间,人类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默契。

我们可以像绿色一样轻松地蔓延着快乐、友善、惬意,像绿色那样欢乐地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和期望,在平凡中展示美好的情怀。

大自然赋予绿色的神韵是神奇无限的,它是我们梦幻的天堂!绿色美在朴实无华的外表。

它没有表层的妩媚炫耀,而是透着骨子里的强硬和浩然正气!它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依然执着坚定;如清水出芙蓉,一如初装,淡雅的氤氲之气,如雾如露,一如仙尘;它不依恋繁华,也不需要衬托,不怕抛弃和遗忘,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理想,坚守着一生与之共存的追求。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意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连线
大义凛然的爱国作家——陆蠡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

1931年大学毕业后与友人创办泉
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1942年4月被捕,数月后惨遭杀害。

作品主要有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译著:《鲁滨逊漂流记》。

三、背景探寻
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
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株常春藤。

这常春藤被自己牵
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被“囚禁”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
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
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
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四、归纳整理
1.字音
①镶嵌.(qiàn) ②蕈.菌(xùn) ③移徙.
(xǐ) ④猗.郁(yī) ⑤瞥.见(piē) ⑥涸辙..
(hé zhé) ⑦闲暇.(xiá) ⑧淅沥..(xī lì) ⑨葱茏..
(cōng lóng) ⑩婆娑..
(pó suō) 2.字形
⎩⎨⎧揠(yà
)揠苗助长偃(yǎn )偃旗息鼓堰(yàn )堰塞湖
⎩⎨⎧遐(xiá)遐想瑕(xiá)瑕疵暇(xiá)闲暇
⎩⎨⎧猗(yī)猗郁涟(yī)涟漪绮(qǐ)绮丽 ⎩⎨⎧猝(cù)仓猝
淬(cuì
)淬火粹(cuì) 纯粹
3.词语
(1)固执·顽固
【辨析】 二者都有“坚持、不肯改变”之意。

“固执”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

“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③不易制伏或改变。

【运用】 ①为什么________皮肤病总在冬季复发,或是症状加重?
②邓华德不是一位没有水平的教练,虽然有时________,但他对比赛的阅读能力毋庸置疑。

答案 ①顽固 ②固执
(2)流连·留恋
【辨析】 二者都有“不愿离开”的意思。

“流连”指受吸引而不愿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迹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

“留恋”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

对象通常是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

【运用】 ①辞职后,她没有________大城市,而是毅然回到了嘉兴农村,和父母一起专心养起了生态鳖。

②喀纳斯景区冬游,景色让人十分陶醉,________忘返。

答案 ①留恋 ②流连
4.成语
(1)了截爽直:比喻做事情十分爽快、干脆。

(2)急不暇择:心情焦急而来不及选择。

暇,空闲。

(3)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4)揠苗助长: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揠,拔。

一、文本导学
1.作者插叙以前友人替他拔草的小故事是否远离了眼前写作对象,游离了文章主题?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答案没有。

床下无意长出的芽苗也是嫩绿色的,作者一样喜欢,不予清除。

这补充说明了作者对绿的一贯喜爱,切合文章爱绿的主题。

2.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又将“绿友”释放?
答:
答案抗战爆发后,“我”被青藤那顽强的抗争、永向光明的执着精神感染,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答案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答:
答案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

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5.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认为呢?
我的观点:
观点一: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观点二: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才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观点三: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描绘了常春藤的生命状态,赞美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
感。

一、百变素材
1.热爱自由,追求光明
热爱自由,追求光明的陆蠡,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写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陆蠡在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

他确实是这样做的。

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严肃、踏实、乐观地前进着,正如他笔下的这“绿”,有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骨气和强烈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

海伦·凯勒说:“信念是命运的主宰。

”青春之程崎岖,命运之路坎坷,愿我们所有的青年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收获青春的梦想。

2.诗意生活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

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其实不尽然!对事业、学业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

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功还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

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

二、技法学习
象征手法
《囚绿记》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要注意和比喻的区别。

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

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但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它是通过某一
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迁移运用
请你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景物片段。

要求:①景物核心内容是绿柳、南风、鸣蝉,并揭示它们的象征意义;②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③语言连贯,表达清晰。

【提示】
在构思时,首先要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绿柳、南风、鸣蝉上,通过对绿柳、南风、鸣蝉的描写,来揭示出其象征意义;在语言表达技巧方面,适当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来从气势、语气上赞美绿柳、南风、鸣蝉的精神,从而把它们的象征意义表达出来。

在写作时,要注意赋予绿柳、南风、鸣蝉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考点链接
标题的内涵及作用
《囚绿记》标题富有内涵。

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1939年(写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

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

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
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标题常见的作用:
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提问方式】
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解题思路】
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

③题目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

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

第三步,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四步,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

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对点训练】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7题。

四、悦读心赏
绿色生命之歌
——《囚绿记》赏析《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

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如果是朱自清,写“绿”不稀奇,因为他是一个古典的文人,多愁善感,喜欢花花草草。

当把这篇散文的作者陆蠡的人生历程和“绿”放在一起看,就会引发很多的联想。

陆蠡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

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战士都该是铁血汉子,粗犷、充满豪气,而不该有朱自清似的“温柔”。

而陆蠡选择了写“绿”,这种不和谐原因何在呢?我觉得,这正深刻地写出了血性男儿心灵中真实的另一面:他的生活中不但有斗争,还有和睦,有对美的热爱。

战斗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平安逸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

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看,多么细腻,多么温柔,“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

一个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当一种东西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逼他去抗争,他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

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裴多菲、拜伦、柔石、郁达夫……这一串光辉的名字,仿佛在诠释着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作家。

一个武夫为革命献身,值得我们尊敬,一个文人献身了,更值得我们尊敬。

联想到如今的许多作家对社会的阴暗面漠不关心,失去了文人的骨气,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
才能完美呈现。

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

他欣赏绿藤,不是走在外面,而是透过一个小圆洞,这个特殊的角度使得绿藤朦胧美丽。

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

幸运的是,陆蠡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

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垂青于他,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三者组成了和谐的美的整体。

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

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

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

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散文的生命,在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读出永恒的价值。

几十年前的《囚绿记》,放在今天的“文化地球”中,应该以全新的视角,赋予它全新的现代价
值。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巴金听到陆蠡惨遭日军杀害的消息,如醍醐灌顶
....,半天没说一句话。

②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专家们认为,像对幼儿进行奥数培
训就属于揠苗助长
....的行为。

③擅打心理战的弗格森表示,自从上周在客场以1比0战胜桑德兰,成功把夺标
战延长至最后一轮后,现在的曼联已是急不暇择
....。

④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尽管他貌不出众,身材瘦小,并且右眼失明,但他
热情投身革命,用笔代替刺刀,以无所不为
....的勇气与敌人作斗争。

⑤生长了数百年的森林植被,郁郁葱葱
....,绿意环绕,为这片土地提供着绵延不绝
的清新氧气。

⑥这天晚上月朗风清,四下一片寂静。

难得相聚在一起,大家坐在院子里喝着茶,谈笑自若
....,每个人都有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受。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解析①“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可用“晴天霹雳”。

④“无所不为”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含贬义,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⑥“谈笑自若”指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

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1983年陆蠡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一位值得可歌可泣的英雄。

B.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绿洲的欢喜。

C.作者娓娓道来的“我的绿友”给人无穷的魅力,朴实无华不甘禁锢执着向前的绿叶,有着其独到的审美价值和感召力。

D.通过阅读《囚绿记》,使我们享受到绿色天堂里的欢快和喜悦,一种生命、希望之树常绿的审美感,一种不怕挫折、执着、向上的激情。

解析A项成分赘余,应该删去“值得”;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D项成分残缺,删去“使”或者“通过”。

答案 C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囚绿记》中只有点滴文字显现那是个黑暗的年代——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__①__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散文中那个“囚人”所居的那个环境是个富有深刻含义的典型环境,__②__离开这个典型环境,__③__“我”和“绿叶”的对话__④__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文章的主题__⑤__没有现在这样的
深度。

解析②处是假设关系,确定在A、D中选项。

③处与假设关系照应的是“那么”,且④处填“所以”不对,本是表因果,选D。

答案 D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排比)
B.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比喻)
C.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拟人)
D.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比喻) 解析应该是反复。

答案 D
5.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

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
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念头。

答案 C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恪守心灵的绿色
杨永平
①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

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

②绿色是城市的营养师,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废水废气、多么狂妄的风沙尘暴,它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将之吸收消化,然后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产生的清新、光彩和活力。

绿色也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上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

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③总有些喜欢绿色的人常常不经意地来到绿色身边,然后在悠闲的徜徉中不经意地接受着绿色的洗礼。

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运动员,也有患病者。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全都仿佛与绿色融合在了一块。

大家都在扮演着带有不同表情却有着同样目的的角色——乞丐,生存的乞丐。

整天拖着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纤弱白嫩的失去血色的躯体,捧着正在趋向枯竭、干瘪和麻木的意识,向着这些苟延残喘的绿色不停地乞讨,乞讨它们的施舍,乞讨它们的庇护。

④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最终又脱离了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

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

城市的绿色总是被那些叫作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

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

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