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融入命题考试推动教学——关于“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关注I
本版编辑/张倩
理念融入命题考试推动教学
关于“考•教•学一致”的实践与思考
◎罗萍杨春容等
一、为何要推进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
罗萍(重庆市江北区教研员): 考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
节。

新课程实施以来,尽管评价的主 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用
试卷进行的纸笔测试,仍是一种常用 的、重要的评价手段。

小学阶段考试的一个很重要的
目的在于引导教与学的方向,诊断教与学的问题,促 进教与学的改进。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考什么、怎么
考很关键。

翻看近十年的小学语文试卷,结合教师教 育教学行为,反思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我们发现考
试与教、学有诸多背离的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 些现象。

杨春容(重庆市江北区华渝实验
学校科研室主任):考教背离现象很 常见,去年三年级有一道试题,给出
了三个句子,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加 入总分结构的段落中,这道题实际考
查的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本是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但学生得分率却很
低。

究其原因,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中要求的能力点 组织教学。

以该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
有些教师发现学生对海洋鱼类感兴趣,语文课就上成
了海洋生物拓展课;有些教师认为课文结构很清晰,
课堂就变成了作文仿写课……教师要么跟着学生的 兴趣走,要么凭着自己的感觉走,课堂虽有趣而热闹,
但已渐渐远离了教学目标,得分率自然就很低了。

今年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再教这一课时,都高度重
视“抓关键词句”,没有再出现目标偏移泛化的现象。

由此可见,考试确实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李 牧(重庆市江北区劳卫小学 教师):同-考点,命题方式不同, ■教师、学生的应对方式也不同。

“诗词积累”是必考内容之一。

n ' 弦/ -以前的命题直接给出诗句前半句,让 学生填写后半句。

现在的命题会给出一定的语境,以
五年级上册试题为例:看着月亮,借月抒情,有人想
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想起“月是故乡 明”,你会想起哪些关于月亮的诗?这些诗句有什么共 同之处……命题发生改变,教师教学也由反复背、默、 抄到重视语境下的理解和运用,把知识教活。

学生不
再局限于唯一的答案,而是会根据语言情境,调动自 身知识积累。

考试的导向作用,不仅引导教什么,还应该引导
怎么教。

但是传统的考试更重结果而轻过程。

所以, 必须改革考试命题方式。

田晓娟(重庆市江北区苗儿石小
学教导主任):教什么不清楚,考什 么就不清楚;怎么考不清楚,怎么教
也就不清楚。

罗萍:试卷测试题作为评价工
具,当测试题指向不明,梯度不清,与目标失去关联
时,质量检测不仅没有起到导向作用,还会让一线教 师陷入“教什么”盲目,“怎么教”茫然,“刷题”忙碌
的状态。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应该使考教背离走向考 教结合。

2019年统编教材全面实施,教材变了,理念 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考试评价亟需随之改变。

陈永杰(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
f
|小学副校长):以前强调“双基”,试题就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考查。

后来提出三维目标,试卷出现 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命题。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教 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 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

从“双基”走向“核心素养”,指导方针在调整,
评价体系在变化,考试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内 容,也必须改革。

二、如何让“考•教•学一致”变为现实
罗 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江北区一直试图”用 考试倒逼教师教学改变”。

2010年区域进行“读写一 体化”课题研究,试卷专门增设了读写结合的考查板
| 28 |语文秋学通讯•小学|
2020.4
本版编辑/张倩I关注I
块,考试的推动作用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中阅读与表达相互分离的弊端。

2013年区域进行“单元整组”教学研究,试卷有了单元整组板块,区域教师单元整体备课意识明显增强。

2019年区域研究统编教材,将统编教材编写理念融入命题,继续变革试卷,努力实现“考•教•学一致”。

陈永杰:在将理念融入命题的思路指导下,2020年,我们的试卷命制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试题阅读材料为例,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文体增多。

以前多选用叙事类文章,现在增设了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散文等。

考试材料的变化强化了教师的文体意识,对落实统编教材童话、民间故事、说明文、小说等文体的教学起到了作用。

学生也有了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意识。

2.数量加大。

以前考单篇,现在考多篇。

例如五年级上学期试题,把《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三处描写放在一起,让学生从语言、神态、动作不同角度的描写中体会、丰满鲁达的形象。

考试这样考,教师在教学中就会融入群文阅读理念,还会重视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速度。

3.增设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成了考试必选材料,这样就将语文学习和多元的、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紧密联系起来了。

有利于增强师生提取概括、分析比较、探究整合信息的能力。

仅仅是试题材料的变化就引起了教师对文体教学,阅读速度与阅读量,将生活引入课堂等教材理念的关注,并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李牧:试卷命制的另一个变化就是题型的变化。

以六年级上册第丿I单元试题为例,对鲁迅形象是否了解,原来用填空题“()的鲁迅”来考査,学生头脑中无需呈现鲁迅形象,填上“勇敢、令人敬佩、伟大、善良……”都可以。

现在用三道题考查对鲁迅形象是否了解,先采用“听其言,察其人”,将考查积累鲁迅名言与了解鲁迅相结合;再“知其事,明其人”,借助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了解鲁迅;最后“描其貌,品其心”,写写鲁迅的外貌,展现他的性格特点。

这三道试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成了“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教材要求,还由读到写,教会学生如何了解一个人和如何写一个人。

题型变化体现了统编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结合的编排思路,教师在教学时会更注重综合性、过程性,凸显语文学科特性,实现积累、阅读、写作三位一体。

田晓娟:试卷命制最明显的变化是整体设置情境,熔语文要素的考查融入情境之中。

2020年元旦,重庆某小区发生了火灾,当月,六
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就将此作为大背景,以“路牌被遮挡,怎样争取救援时间”为问题情境,学生在阅读试卷提供的现场图片、数据、采访记录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救援场面。

最后让学生撰写全民防火倡议书。

这种情境统整下的试题设计,不但考查了六年级上学期相关的语文要素,还为语文与生活建立了关联,赋予了学生完成试题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试卷与统编教材提倡的“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的理念相吻合。

考试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热点,设置相关情境,整合相互关联的要素。

学生也更关注身边的人、事、景,作文素材明显丰富和鲜活起来。

杨春容:试题命制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就是严格贯彻课标年段视野。

在语文要素整体视域之下,采用相同的素材,贯穿几个年级的命题思路。

以下面的阅读
素材为例:
~坤■鸣彳艮有规律。

第一声坪鸣总由一只坪开始,很像交响乐的前奏,妬远、清晰。

时樓着大批的坪儿一齐鸣叫,"叽一叽一”的声音汇成气势磅礴的交响曲,霎时间占据了整个世界,为夏天满目葱绿的环境配上充满激情的音乐,声画同步,真正的夏天在这里。

三五分钟以后,蝉鸣由强到弱,最后完全终止,像乐队指挥落下指挥棒,世界沉寂了,阳光晃荡,热风徐徐,真正的夏天也在这里。

经过几分钟休息,领头的蝉又一声高唱,千军万马又附和开来,如海潮,潮涨潮落,周而复始,从清晨一直要演唱到傍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阅读素材,不同题干设置:
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质豈检测题
1.蝉鸣很有规律。

仔细阅读语段,写出两条你发现的规律。

(3分)
2.文中两次出现“真正的夏天在这里”,分别是什么意思?(3分)
3.选文把蝉鸣比作交响乐,先是的前奏.然后—_________交响曲,接着声音由__________到_______,最后完全终止。

几分钟后,声音又如海潮,_____________________,周而复始。

根据这段描写,你想到哪些四字词语可以形容蝉声音的变化?(写2个)(共4分)
试题意图分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该试题重点考査学生对于选文当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初步体会。

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1.作着用了两个比喻句写坪呜的声音,请你把这两个比喻句勾嚴出来O
2.你发现写蝉鸣的两个比喻有什么细微的差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威尼斯的小艇》用了三个比喻来写小艇的形状,请你把这三个比喻句勾画出来。

2020.4|语文秋学it讯•小学|29
I关注I本版编辑/张倩
试题意图分析: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当中,作者巧妙地在连续比喻当中,融入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该试题通过比较阅读重点考査学生关于动态、静态描写的新的视角拓展。

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最检测题
1.这更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描写蝉鸣的声音,你发现这两个比喻有什么细微的差别?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照样子仿写。

试题意图分析:六年级更注重知识的前后勾连,努力体现对核心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査。

该试题重点考査学生语言建构和审美。

由上述相同素材、不同题干的试题可见,年段视野命题方式既着重考查了同一项语文要素—
—“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又考査了这一语文要素在不同年段必须掌握的程度。

这种差异性、螺旋上升性,清楚地体现了语文要素的序列,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罗萍:新课标以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又按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呈现各学段的要素、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相同素材、不同题干的试卷命制思路,能引领教师对课标、教材、要素进行深度研究,自我建构学科要素序列。

统编教材的实施在考试的引领推动下,在日常教学中,明显能看到教师的目标意识和对目标的反馈意识有所增强,备课、讲课、评课都相应发生着变化。

李牧:以备课为例,不少教师采用了清晰的、简洁的“两点三段”台阶式教案。

作业设计成了备课当中的重要栏目。

两点指“起点、终点”,终点就是教学核心目标,直指语文要素,要求明确、具体、可检测。

起点针对终点,分析旧知与新知的关系。

三段是由起点到终点设置的教学环节,为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

作业设计要基于本课要素,能反馈目标是否达成。

教案的目标设定和作业布置成了教师们争议最大、用时最多的内容。

这关系到教什么和评什么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把时间花在了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研究上。

田晓娟:以评课为例,江北区创造了“一二三”评课模式。

“一”是聚焦一个核心目标;“二”是两个关键,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三”是教学有三个环节。

在具体评课过程中,仅围绕核心目标,就发起了两轮对话。

_开始执教者讲述核心目标,评课者结合课堂观察来评定所教与所学是否一致。

接着,执教者讲解制定核心目标的依据。

评课者与执教者深度对话,讨论核心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评课既关注教,又关注学,追问教学目标依据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命题依据的过程,这样的评课让课堂教学、课堂评价与考试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杨春容:在江北区全面推行“五要素”课堂,即“有明确可检测的学习目标,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时间,有科学适宜的学习策略,有真实具体的教学反馈,有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可检测目标”“具体反馈”“学习方法”同样是试卷命制的要素。

课堂变革与考试变革融为一体。

陈永杰:“考•教•学一致”的实现离不开管理层面的推进。

理念先行,狠抓语文要素落地,这就是“考•教•学一致”实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研跟进,共研共建,树立每个人都是命题者的思想。

实践研究,不只是告知,更是带着教师一起做。

管理层面的大力推进加快了“考.教•学一致”的实现。

三、目前的困难与今后的计划
罗萍:在“考•教•学一致”研究中,我个人认为“考”应该比“教”和“学”略超前半步,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团队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思考。

田晓娟:“考•教•学一致”研究在实践层面相对薄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突破,命题团队也需要更强有力的引领。

李牧:如何整合考査目标,设置大情境、大任务,对命题人员有极大的挑战。

杨春容:除了主题式、任务式考核,还有哪些形式既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陈永杰:“考•教•学一致”从落地到落心,要重视校本教研开展,带上老师一起“做中学”。

罗萍:2020年,对于“考•教•学一致”研究,我们更要加强理论学习,征求各方意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方向正确,哪怕路途遥远,我们也会一起从容前行。

©
|30|语文秋学通讯•小学|
20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