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文汇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名师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 7 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

(2)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4.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5.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农业的进步: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由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

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

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从南门扛根木杆到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50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名师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名师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
先请同学阅读或朗读本节然后老师提问 关于都江堰,你觉得需要掌握些什么?
同学们说的很好。归纳起来是不是应该从这样几 个方面掌握: 1、 时间,地点 2、 主持修建者 a 李冰图片教师简要介绍岷江水患情况。李冰 b 都江堰现状图说明修建方法及原理 3、 作用 书本内容,加上教师补充资料“今天的都江堰还 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 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 0万亩”。 c 展示都江堰李冰石像及评价的诗句。 归纳,凡是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都不会 忘记他。
作用呢?
铁农具的推广是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是当时生
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它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学 生 滑 划 出
使大片荒田得以开垦,农作物产量也因此得以显 要点
著提高。
因此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起到了和铁农具相同的作 用。书上对牛耕推广的意义做了很高的评价,划 学生回答
电子板书 课件展示牛 耕图片和牛 尊图片和记 载。
学生回答并
《管子》
在书上找到
最早记录。这一记载也为考古发掘所证实。小字。 划出
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
要求学生阅 读小字并划 出。
问:什么时候推广? 推广:战国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种类已经非常多了,后世所用 的铁农具当时已经基本有了。 我们来观看几组图片 铁农具使用以前古人使用什么农具?石器和骨器 木器。使用石器和铜器的石器分别叫做? 春秋铁器开始使用,人类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课本动脑筋:为什么在战国时期能很快推广? 首先和 战国时期铁矿大量发现及冶炼技术的成 熟有密切关系 此外还和什么有关?因为铁农具的优点。 铁农具使用以前古人使用什么农具?和铁农具比 较,铁农具有什么优点?
1
……………………………………………………………名校名师推荐…………………………………………………

高中七年级历史上册(7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高中七年级历史上册(7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板书: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
同学们再次讨论一下,该怎么办?
同学们这次帮不了他,但同学们说说,谁能帮帮他呢?
好,我们接着看奴隶主回去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三、商鞅变法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分钟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板书:商鞅变法
记下知识点 地点:都江堰市的岷江。功能:防洪灌溉
看课本后作答(C李
冰)并记下知识点 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活 动
教学效果
<一>导入
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讲述: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
选择题:有名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A大禹B管仲C李冰D皇帝
问:李冰的这次工程使成都平原有了哪些改变?(让学生
手回答)
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现在经整修的都江堰灌田800万亩,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看课本第18页李冰石像及石像下的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说明了李冰的光辉事迹中国人将永难忘怀!
请同学表演历史短剧《舌战群臣》
通过讨论,归纳回答以下问题。 商鞅想出了什么措施进行变法,也就是说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对法令内容逐一解析 板书:①土地私有-->建立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国富兵强。③建立县制
提问: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板书:确立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形成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学案 新人教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入:同学们,我们广益中学有个开心农场,这是孩子们的种菜摘瓜的照片,你觉得他们会用什么工具呢?现在用什么耕地犁田呢?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的牛耕和铁农具,其实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春秋战国,这一大变革的时代!胡老师手上有4张卡片,请每一组派1位代表上台来抽取,抽到后拿下去和本组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根据教材找出卡片上需要填写的答案,时间是2分钟,到合适的时候,老师将请代表们上台,给大家介绍抽到的事物。

胡老师也会根据大家的表现,来给每组加分。

一、铁农具和牛耕(5分钟)1、出现时间:春秋2、推广时间:战国(用这两分钟,进行留白板书,写加粗黑体,然后随着讲解,进行板书补充。

)提问:,为什么不用以下三种,而选择铁农具??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明确了铁农具的优点。

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制、骨制农具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价格昂贵,主要打造成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祭祀用品,供奴隶主们享用,极少投入农业生产。

而铁矿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又很锋利,特别适合用来打造农具。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而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正是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技术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最终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继而变成了铁器时代!有了铁农具了,干活是快多了,可人还是很累,如何解放人手呢?家里的鸡、鸭、鹅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

对,可以让牛来耕地!下面请抽到1-1号卡片和1-2号卡片的上台来解说,大家欢迎!1-1、《大力士pk小男孩》(请你自配动作、表情,讲讲这个故事——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叫(),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

一个小孩牵着(),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1-2、《奇怪的名字》(背面配字: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叫(),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司马耕,字子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时代导名师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时代导名师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

第7课大变革时代【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1.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进步生强梦—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第二部分“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第三部分“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一、社会进步生强梦—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材料一牛耕铁器(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二、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

2.材料一材料二史书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2)根据材料一、二,请你说出这项水利工程是如何造福人类、功垂千古的。

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三、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

2.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史记》记载,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思考材料二中守旧贵族为何要诬告商鞅“谋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新人教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习目标】1.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 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堂学习】【自主学习】(一)农业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_____时,铁农具使用反围扩大。

2.______末年已使用牛耕,_____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3.____ _和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水利4._______时期,___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三)商鞅变法5.公元前_____年,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6.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用:【合作探究·释疑】探究一:《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本节知识结构】【课堂反馈】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B.选种C.牛耕D.治虫害3. 对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防洪蓄水B.蓄水灌溉C.防洪排水D.防洪灌溉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5.商鞅变法中,否定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A.废除井田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本课设计的时候着重考虑了如何讲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

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再现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问题导向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生阅读课本导入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通过第6课的内容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究这些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3、通过学习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方式与方法】自主互助讨论式教学【自学导航】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我国至迟在()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3、()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著名的都江堰4、()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5、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的美誉。

三、商鞅变法6、公元前()年,商鞅在()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7、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逐步确立起来。

【合作探究】8、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课堂小结】提问:大变革的时代,课本主要讲了那些变革?【课堂检测】选择题1、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修筑都江堰的李冰是A、秦国人B、齐国人C、魏国人D、楚国人3、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是在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4、如果你想了解我国古代牛耕进一步推广的情况,应查找哪一时期的历史()A、商B、西周C、春秋 D\、战国5、《史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中的“天府”是指()A、江都平原B、关中地区C、成都平原D、中原平原6、伴随铁器、牛耕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我国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A、奴隶主阶级B、奴隶阶级C、农民阶级D、地主阶级7、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有很多功能造福于后代,这些功能不包括()A、防洪B、灌溉C、旅游观光D、国防建设二、材料解析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苛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苛可以民,不循其礼。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新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

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

)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

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么异同?2.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小组分析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3.引导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结果;社会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精讲点拨:1.学习商鞅变法,可以用下列图示去理解、分析,把握其内在联系。

2.本课出现了李冰与商鞅两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分析、评述。

他们超越不了历史的时代,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都创造了丰功伟绩,以致流芳千古。

不能以当今时代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从这两课学习内容看,一是“春秋战国纷争”,一是“大变革时代”。

前者重政治史,后者是经济史,也含有政治史内容。

春秋、战国从社会形态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可以用表格对比起来更容易掌握。

春秋战国政治政治格局大国争霸七国争雄改革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法运动开展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人际关系奴隶主占有奴隶农民依附于地主社会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经济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土地制度土地属周王所有地主占有土地剥削方式奴隶主占有奴隶劳动成果地主对农民通过地租剥削4.关于变法措施的作用,分析讲解时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0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并分析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学习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应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

自主学习问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守——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以——国的——效果最为显著封建社会初期的主要矛盾是——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归纳小结:1、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2、著名的都江堰3、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

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D.大兴水利工程2.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 A.齐国B.楚国C.赵国 D.秦国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A.黄河流域B.岷江流域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缓和阶级矛盾D.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二、材料分析题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新人教版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①认识生产力(三)拓展延伸
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基础检测: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阅读课本P36-P37,完成以下问题
1、铁农具:时期开始出现,到时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已使用牛耕,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说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时期、人物、地位。
阅读课本P38-39,完成以下问题
1、商鞅变法背景(原因)、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主要矛盾是与。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
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4.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A.春秋B.战国C.夏朝D.商朝
5、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A.开科考试B.门第高低C.地方推荐D.军功大小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A.革命斗争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能力提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B.使用铁器C.推广牛耕D.兴修水利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我们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3.综合归纳。

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我们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评价。

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

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真理愈辩愈明。

通过讨论,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D.大兴水利工程2.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B.楚国C.赵国 D.秦国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A.黄河流域B.岷江流域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缓和阶级矛盾D.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二、材料分析题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3.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36~38,在课本上标出下面图示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填空。

活动二:阅读教材,感受先民智慧阅读教材P37~38,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所示的是哪一水利工程?(2)该工程修建于何时?是谁修筑的?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该工程上表现在哪些地方?(3)该工程的主要功能有哪些?起到什么历史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 和 的推广,各国注意兴修水利。

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以来,私田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变法最显著。

生产关系变革 社会制度变革活动三:阅读教材,理解商鞅变法1. 阅读教材P38~39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完成下面图示。

2.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回答:商鞅变法中的哪一条是贵族阶层最为恼火?商鞅变法的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何启示?3.阅读教材P39的“动脑筋”:《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你发表看法,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检测反馈】()1.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 B.筒车 C.牛耕 D.耒耜()2.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哪一诸侯国境内?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赵国()3.商鞅变法中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的内容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C.建立县制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主要原因是A.使用了铁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C.修筑了都江堰D.牛耕得到推广()5.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巩固提升〗()1.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 D.生产力发展()2.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主要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大运河()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促使秦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D.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4.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了国君的大力支持B.符合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C.满足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改革者立场坚定,义无反顾()5.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主要表现是A.争霸战争频繁B.诸子百家争鸣C.封建制度确立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参考答案活动二:(1)答:都江堰(2)答:战国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自主学习】
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⑴、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时期,广泛使用。

⑵、我国至迟在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㈡、著名的都江堰: 时间:时期;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地点:江;特点: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工程。

㈢、商鞅变法:时间:;人物:;目的:确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内容:⑴、建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⑵、国家承认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⑶奖励,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根据_______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的特权。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____________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秦国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____________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秦国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㈣、封建社会的形成: 时期,经过各国我国封建社会形成,阶级和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经济上生产力也迅速发展,尤
其是劳动工具发
生了大变革。

图1打制石器图2磨制石器图3青铜农具图4 图
5
材料二: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材料三:春秋晚期,农业生产中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人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新兴的地主。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图4、图5代表着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方面有何进步?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在何时得到改善的?是谁的功劳?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从材料三中分析战国时期各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封建社会的吗?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贵族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

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你能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
(2)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按因果关系排列顺序:①私田出现②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③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④新兴地主出现。

(3)材料二中商鞅变法为什么会遭到秦国贵族的反对?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4)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

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5)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也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课堂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主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3、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4、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6、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A.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C.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D.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7、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㈠、:⑴、春秋、战国⑵、春秋末年、战国
㈡、战国、李冰、岷江、防洪灌溉
㈢、公元前356年,商鞅,封建,县制,土地,耕战,粮食布帛,徭役,军功,旧贵族,军队战斗力,封建,统一全国。

㈣、战国,变法,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合作探究】
1、(1)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或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了防洪灌溉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3)变法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1)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第二方面,奖励耕战。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第三方面,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2)③①④②
(3)原因: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强烈的反对。

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4)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

(5)商鞅变法受到了守旧的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课堂练习】
1-7: CBAA CC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