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8寡人之于国也课时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寡人之于国也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填然.
鼓之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
如寡人之用心者 C.⎩⎪⎨⎪⎧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刿曰:可以..
一战 D.⎩⎪⎨⎪⎧斯.天下之民至焉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解析:选C A 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 项,通“毋”,不要/没有;C 项均为“可以凭借……”;D 项,则,那么/代词,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谷不可胜.食也 刑人如恐不胜.
B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 C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D .非我也,兵.也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解析:选C A 项均为“尽”;B 项均为“这”;C 项,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出发;D 项均为“兵器”。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邻国之民不加.
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 B .则移.
其民于河东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C .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
志 D .材木不可胜.
用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解析:选D A 项,更加/虚报;B 项,迁移/改变;C 项,错过/改变;D 项均为“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B.⎩⎪⎨⎪⎧或百步而.后止涂有饿莩而.
不知发 C.⎩⎪⎨⎪⎧以.五十步笑百步斧斤以.
时入山林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非我也.
,岁也 解析:选D A 项,对于/比;B 项,表承接/表转折;C 项,拿/按;D 项均表判断语气。
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沛公安在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非我也,岁也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A .①③⑧/②⑥⑨/④⑦/⑤⑩
B .①③⑧/②⑨/④⑦/⑤⑩/⑥
C .①③⑥⑧/⑨/④⑦/②⑤⑩
D .①③/②⑨/④⑦/⑤⑩/⑥⑧
解析:选B 本题中,①③⑧为判断句式;②⑨为宾语前置句;④⑦为状语后置句;⑤⑩为被动句;⑥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对《寡人之于国也》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常用于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诸侯、大夫也可自称“寡人”。
B .魏惠王,即魏惠成王,这一称号往往用于评定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是庙号。
C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
D .“黎民”是古代对百姓的称呼,除此还有氓、布衣、黔首、氓隶等。
解析:选B B 项“魏惠成王”是谥号,不是庙号。
二、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
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
..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解析:选B 作答本题,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如“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从副词“既”分析,其谓语中心词是“没”,“没”后要停顿;从主语“道”分析,谓语“衰”后要停顿;从主语“暴君”分析,第一个谓语动词是“作”,第二个谓语动词是“坏”,第三个谓语动词是“以为”,从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可以看出,“作”后、“以为”的宾语“洿池”后要停顿。
再如“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从主语“民”的谓语“安息”分析,“安息”后要停顿;从“以为园囿”分析,“弃”前、“园囿”后要停顿;从动词“得”分析,“衣食”后要停顿;从主语“邪说暴行”分析,动词谓语“作”后要停顿。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解析:选B B项,《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解析:选D D项,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答案:(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关键词:相,驱,远)
(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就没法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关键词:不息,不著,诬,充塞)
[参考译文]
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
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毒蛇和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
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居繁衍;(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
到商纣王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
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
“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
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
《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
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
“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
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
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
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
目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
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
’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就没法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
(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
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
“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
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
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
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的门徒。
”
三、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献爱心本身是好事,说明人们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① 。
然而,② :一天被洗四五次头、掏好几次耳朵。
“井喷式”献爱心没有温暖老人,只是沦为部分人缺乏诚意的表演,甚至让他们沉浸在自己“有爱心”的虚幻满足感中。
其实,老人们并非排斥献爱心,而是③ ,他们更渴望细水长流的关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
解题时,应先把握所给文段的核心话题,然后根据语境提示,围绕关键词进行补写。
①处,由前面的“物质需求”“同时”可推断,此处应填“也意识到情感关怀的重要性”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冒号后陈述的具体表现和后文的“‘井喷式’献爱心”可推断,此处应填“‘井喷式’献爱心像搞突击”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前后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反感人们在节日扎堆‘献爱心’”之类的内容。
答案:①也意识到情感关怀的重要性②“井喷式”献爱心像搞突击③反感人们在节日扎堆“献爱心”
12.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恰当的一段话。
(只写句子序号)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
解析:“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
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所以先①后⑤。
②④句阐述第⑤句,分别从读书的时间和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所以先②后④。
第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放在最后。
答案:①⑤②④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