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一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报告·
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一例
唐海燕 罗苏珊 曹文杰
【摘要】 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FOSM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进展相对缓慢的神经系统疾病。

该病以三叉神经支配区域麻木、
感觉异常为首发表现,逐渐累及头皮、颈部、躯干上部和上肢。

运动症状出现于感觉症状后数月或数年,呈自上向下进展,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受累。

该文报道了1例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诊治经过,
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面部【引用本文】 唐海燕,罗苏珊,曹文杰.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一例[J].上海医学,2020,43(2):117-
118.DOI:10.19842/j
.cnki.issn.0253-9934.2020.02.014 作者单位:
201203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
唐海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罗苏珊、曹文杰)通信作者:曹文杰,电子邮箱为wenj
iecao@fudan.edu.cn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因“进行性面部麻木伴闭目不全、饮水呛咳1年半”入院。

1年半前患者于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面部、口周麻木,左眼闭合不全,饮水呛咳,按“面神经炎”治疗半个月,病情未改善;起病10d后渐出现咀嚼费力。

半年后出现口齿含糊,并进行性加重。

入院前2个月出现右侧面部、口周麻木,右眼闭合不全。

症状偶有晨轻暮重表现。

病程中否认发热、头晕头痛、肌痛、肌肉跳动等。

发病以来进食少,体重下降20kg左右。

既往史无殊,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构音差,对答切题。

双侧角膜反射差,咀嚼肌肌力正常。

左侧鼻唇沟浅,
双侧闭目、闭唇肌力差,鼓腮漏气。

悬雍垂居中,
咽反射减弱。

伸舌不能,舌肌萎缩。

抬头肌力Ⅲ级,四肢肌力Ⅴ级,腱反射(+),双侧掌颌反射(—),病理征未引出。

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针刺觉减退。

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ESR、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均正常,肿瘤标志物CA72-4为17.06U/mL(正常值<8.20U/mL)。

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120mmH2O(1mmH2O=0.098kPa)。

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微生物、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和四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Q1b)抗体阴性,脱落细胞检查提示偶见淋巴细胞。

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头颅MRI扫描、颅颈交界处MRI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肌电图:
部分被检肌(舌肌、轮匝肌)见纤颤正尖波,
轻收缩部分被检肌(舌肌、胸锁乳突肌、骨间肌)见运动单位电位偏宽大伴或不伴多相电位增多,重收缩募集减少或未引出。

神经传导:
面神经运动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未引出。

瞬目反射:
左侧刺激眶上切迹左侧眼轮匝肌记录R1和R2未引出,右侧记录R2潜伏期正常范围,右侧刺激眶上切迹右侧眼轮匝肌记录R1和R2潜伏期正常
范围,左侧记录R2未引出。

重复电刺激:低高频刺激被检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衰减或递增。

住院期间给予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用5d,患者构音障碍较前略有好转后出院。

随访至今,
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或恶化。

该患者以不对称性口周麻木起病,累及三叉神经脊束核、面神经、舌咽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或神经核,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排除延髓空洞症、干燥综合征、成年起病的丹吉尔病(Tangjier病)、运动神经元病等,最终诊断为面部起病的感觉运动神经元病(FOSMN综合征)。

2 讨 论 F
OSMN综合征是由澳大利亚的Vucic等[1]
最早报道和命名的。

该病好发于40~
70岁人群,目前仅见1例为儿童起病[2
],男性约占2/3[3]。

除个别患者为急性起病外,
绝大多数患者隐匿起病,病程为1.2年~46年,平均病程为8.2
年,以三叉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感觉异常为首发表现,逐渐累及头皮、
颈部、躯干上部和上肢,部分伴有角膜反射异常。

运动症状出现于感觉症状后数月或数年,呈自上向下进展,主要表现为面肌麻痹、咬肌无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舌肌萎缩,
以及上肢痛性痉挛、束颤、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等,部分病程较长者也可累及下肢[

]。

运动症状以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为主,
少数合并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体征,与病情快速进展有一定关联[5-
6]。

近年来发现部分FOSMN综合征病例可伴随性格改变、执行功能受损[
7-
8]。

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早期曾发现个别病例存在一些自身抗体,经免疫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认为发病机制
可能与机体免疫有关[

]。

但随着报道病例的增多,免疫机制逐渐被否认,
绝大多数病例经免疫治疗无效,病理研究更是支持该疾病是一种变性病。

Vucic等[1]
通过尸检研究,提出该综合征是神经系统变性病这一观点。

Sonoda等[5]和Ziso等[1
0]通过尸检研究发现,在延髓、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内存在着TAR-DNA结合蛋白43(TDP-
43)阳性包涵体,提示·
711·上海医学2020年第43卷第2期
FOSMN综合征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额颞叶变性(FTLD)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间存在关联。

2019年英国学者对1例伴有性格改变的FOSMN患者进行尸检发现,TDP-43异常分布于丘脑底核、脊髓(包括背根神经节)、脑干和其他脑深部核团。

但与典型的ALS和额颞叶痴呆(FTD)的TDP-43不同,其TDP-43并非多见于神经元内,而是主要见于少突胶质细胞,在细胞质内呈线团样浸润[8]。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FOSMN综合征可能属于FTD-ALS谱系或与该谱系存在重叠。

分子遗传学研究也证实,FOSMN综合征与ALS和FTD之间存在关联性。

西班牙学者发现1例伴有执行功能受损和额颞叶萎缩的FOSMN综合征患者存在TAR-DNA结合蛋白(TARDBP)和SQSTM1(Sequestosome 1)基因的杂合突变[7]。

国内学者也发现了1例FOSMN综合征患者存在TARDBP基因突变[11]。

TARDBP基因突变见于4%的家族性ALS患者和1.5%的散发性ALS患者,以及一部分帕金森病和FTD患者[12],主要为有明显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患者,以及一小部分认知受损的患者[13]。

SQSTM1基因也与ALS致病相关[14]。

FOSMN综合征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

检查瞬目反射有助于诊断。

典型病例表现为R2延迟或缺失,提示三叉神经脊束或脊束核受累[4]。

上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腓肠神经SNAP波幅正常,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且上肢SNAP波幅改变与病情存在相关性,有助于客观评估病情变化。

该病早期仅出现三叉神经支配区域感觉症状时,与良性或特发性的三叉神经感觉性神经病难以鉴别,均表现为Aβ纤维受累,只能随访[15]。

双侧同时出现三叉神经病变常与结缔组织病相关,例如系统性硬化、未分化的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详细询问病史,以及进行风湿免疫标志物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男性患者表现为三叉神经受累者需行基因检测,排除Kennedy病。

由于FOSMN综合征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案。

多数患者对免疫治疗无效。

有个案报道使用利鲁唑治疗,具体疗效不详[10]。

该病整体预后较ALS稍好,病情进展较慢,但个别伴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患者进展较快,预后不良。

(该论文经评审,已入选“春蕾杯”病例报告评比)
参 考 文 献
[1]VUCIC S,TIAN D,CHONG P S,et al.Facial onsetsensory and motor neuronopathy(FOSMN syndrome):a
novel syndrome in neurology[J].Brain,2006,129(Pt 12):3384-3390.DOI:10.1093/brain/awl258.
[2]KARAKIS I,VUCIC S,SRINIVASAN J.Facial onsetsensory and motor neuronopathy(FOSMN)of childhood
onset[J].Muscle Nerve,2014,50(4):614-615.DOI:10.1002/mus.24299.
[3]ZHENG Q,CHU L,TAN L,et al.Facial onset sensoryand motor neuronopathy[J].Neurol Sci,2016,37(12):
1905-1909.DOI:10.1007/s10072-016-2686-7.
[4]BROAD R,LEIGH P N.Recognising facial onset sensorymotor neuronopathy syndrome:insight from six new cases[J].Pract Neurol,2015,15(4):293-297.DOI:10.1136/practneurol-2014-000984.
[5]SONODA K,SASAKI K,TATEISHI T,et al.TAR DNA-binding protein 43pathology in a case clinically diagnosedwith facial-onset sensory and motor neuronopathysyndrome:an autopsied case report and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J].J Neurol Sci,2013,332(1/2):148-153.DOI:10.1016/j.jns.2013.06.027.
[6]FLUCHERE F,VERSCHUEREN A,CINTAS P,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follow-up of four new cases of facial-
onset sensory and motor neuronopathy[J].Muscle Nerve,2011,43(1):136-140.DOI:10.1002/mus.21884.
[7]V ZQUEZ-COSTA J F,PEDROLA VIDAL L,MOREAU-LE LAN S,et al.Facial onset sensory and motorneuronopathy:a motor neuron disease with an oligogenicorigin[J].Amyotroph Lateral Scler FrontotemporalDegener,2019,20(3/4):172-175.DOI:10.1080/21678421.2019.1582671.
[8]ROSSOR A M,JAUNMUKTANE Z,ROSSOR M N,et al.TDP43pathology in the brain,spinal cord,and dorsal rootganglia of a patient with FOSMN[J].Neurology,2019,92
(9):e951-e956.DOI:10.1212/WNL.0000000000007008.[9]HOKONOHARA T,SHIGETO H,KAWANO Y,et al.Facialonset sensory and motor neuronopathy(FOSMN)syndromeresponding to immunotherapies[J].J Neurol Sci,2008,275(1-2):157-158.DOI:10.1016/j.jns.2008.07.021.
[10]ZISO B,WILLIAMS T L,WALTERS R J,et al.Facial onsetsensory and motor neuronopathy:further evidence for a TDP-43proteinopathy[J].Case Rep Neurol,2015,7(1):95-100.DOI:10.1159/000381944.
[11]ZHANG Q,CAO B,CHEN Y,et al.Facial onset motor andsensory neuronopathy syndrome with a novel TARDBP mutation
[J].Neurologist,2019,24(1):22-25.DOI:10.1097/NRL.0000000000000201.
[12]MACKENZIE I R,RADEMAKERS R,NEUMANN M.TDP-43and FUS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d frontotemporaldementia[J].Lancet Neurol,2010,9(10):995-1007.DOI:10.1016/S1474-4422(10)70195-2.
[13]VAN DEERLIN V M,LEVERENZ J B,BEKRIS L M,et al.TARDBP mutations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with TDP-43neuropathology:agenetic and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J].LancetNeurol,2008,7(5):409-416.DOI:10.1016/S1474-4422(08)70071-1.[14]KWOK C T,MORRIS A,DE BELLEROCHE J S.Sequestosome-1(SQSTM1)sequence variants in ALS cases in theUK:prevalence and coexistence of SQSTM1mutations in ALSkindred with PDB[J].Eur J Hum Genet,2014,22(4):492-496.DOI:10.1038/ejhg.2013.184.
[15]TRUINI A,PROVITERA V,BIASIOTTA A,et al.Differentialtrigeminal myelinated and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involvement inFOSMN syndrome[J].Neurology,2015,84(5):540-542.DOI:10.1212/WNL.0000000000001216.
(收稿日期:2019-10-20)
(本文编辑:陆祎)
·



·Shanghai Med J,2020,Vol.43,N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