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梅县松源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梅县松源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中飞翔的瓦
王剑冰
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林了周庄的岁月。

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

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由于屋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色,让太阳感到无奈。

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瓦,变成一顶巨大的黑色的草帽。

这高高低低的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

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片,一片片肩并着肩,膀挨着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

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骨,这种瘾是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辫,直到砸不动才停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终是要被废弃的。

现在想起来有些感慨,守候了一生,还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

这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

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

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

正是由于它们的空缺,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隙。

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声音没有谁听见。

而且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

不细心的人会轻易地扫走它。

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里,那同样激不起多大的声响,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沉入河底。

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们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才失落的,它们绝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责任。

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象和地位。

周庄的瓦同石头一样,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着。

很小的时候,我以为瓦是一整块地盖在上面的,后来才道,那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个体所组成的。

每一块所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才显出它们的作用。

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

但是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在有雨的时候,我钻进屋子里,听着薄薄的屋顶雨打瓦片的声音。

那声音让人有些伤感。

尤其连日阴
雨的日子。

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于地,这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

其实瓦片不知道,屋子里的主人已走了一拨又一拨。

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

比如燕子或其他的鸟类飞过时忘掉的一颗草籽或瓜籽,瓦片会精心地为它们保存起来,不致它们死去。

即使没有谁找回这些失物,瓦片也会供养它们生长,长成花,长成草,甚至结成果。

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可见瓦总是最后的底线。

这个底线没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的东西。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借挥拳砸瓦的经历,不仅用反衬的手法揭示了瓦的特性,也巧妙地把自己融入了作品中,使得文章让人读来更为真实、可亲。

B. 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这不仅说明了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说明人们在精神深处对瓦的一种依恋。

C. 瓦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得以延续下去,相较于瓦的深情,屋子的主人走了一拨又一拨,则是无情了。

D. 文中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周庄的瓦的特点,既写出了瓦与周庄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表达了自己对瓦的深情。

2. 周庄的瓦具有哪些特点?请分析归纳。

(每点不超过10个字)
3. 为什么作者说“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终曲
①南阿尔卑斯山的仲夏美丽而明亮。

两个星期以来,我每天都为了夏天即将结束而忐忑不安。

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夏日在雷雨中挣扎,然后轰轰烈烈地匆匆死亡,迅速消失,这过程几乎已成定律。

②当雷雨在天空肆虐几天之后,当无数的闪电,轰隆不止的雷声交响曲,以及温暖狂暴的大雨终告平息之后,某个早展或者午后,曾呼风唤雨的云层散去,温柔澄净的天空中净是秋天幸福的颜色,而周遭的风景褪去了些许色彩,阴影逐渐浓烈、深沉、扩大。

③去年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夏日狂野地抗拒死亡,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忿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

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

今年的仲夏似乎不会如此狂野,不会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束。

④近日散步时,我在阴凉的石窖酒馆享受面包、乳酪和葡萄酒的乡村式晚餐。

那几天,从散步到返家的途中,最特别的是那沉潜的夏末之美,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时,温暖的空气均匀分布,空气
缓缓冷却,夜露静静凝结,那样的夜晚显得特别不平凡。

日落后若外出漫步两三个钟头,便可从身边无数的小小波动中,感受到这种夏日的挣扎。

⑤白日留下的暖空气顽强地聚集着,隐匿在每一座森林、每一丛灌木及每一条山谷道路中,抵抗着风的吹袭。

山丘西侧的森林是暖空气的重要藏匿处,因此漫步于洼地、河谷或森林中时,由于树木的种类或疏密不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变化。

在这暗无星月的森林中,我借着些微的空气流动变化来感知周围景物。

⑥一走入森林,膨胀的暖流迎面扑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流泻而出。

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

湿湿的凉意令人感觉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干涸,但泥土中仍残存着湿气。

⑦同一地区的气温也因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初秋仲夏交替时节,更令人明显地察觉温度的变化。

就像冬季里光秃秃山头的玫瑰色,就像春天空气的湿润和植物的生长,就像初夏夜蛾的成群飞舞,在这样的夏末夜晚里,在奇特的空气变化中漫步,感官所经历的体验,同样也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生命力与情绪。

⑧昨夜从石窖酒馆漫步回家途中,一阵湿凉冷风从草地和湖面吹拂而来。

森林中令人惬意的暖空气逗留着,匍匐在金合欢、栗树和桤树之下。

森林抗拒秋天,夏天抗拒死亡,这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⑨同样,当生命之夏流逝之时,人们也抗拒着衰竭与死亡,抗拒着自宇宙间逼近的生命冷流,抗拒着生命冷流入侵自己的血液之中。

于是,带着全新的挚诚,人们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玩笑及各种声响,沉醉于生命表象中的种种美好,沉醉于颤抖着的缤纷色彩,沉醉于匆匆飞过的云影。

人们从充满恐惧的微笑中抓住逝水年华,从注视自己的死亡中获取畏惧与慰籍,同时战战兢兢地学会了面对死亡的艺术。

⑩森林不再翠绿如昨,葡萄叶开始转黄,叶下垂吊着蓝色、紫色的果实,傍晚的山峦闪烁着紫色光芒,天空带着翠绿色,渐渐步入秋天。

之后呢?之后不能再前往石窖酒馆,不能去阿格诺湖午泳,也不能在栗树下小坐或作画了。

能回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的人,能陪伴爱人的人,能回到故乡的人都是幸福的。

梦碎的人,天气一变冷就躲到床上的人,因为逃避而踏上放逐之路、成为异乡客、旁观那些拥有故乡与朋友的人,看他们如何努力辛苦,看战争与横祸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降临,破坏他们所有的信仰与努力。

正是这种无所事事、无所信仰甚或失望的人,才看得见真相一一老人以对真理的偏爱取代年轻人的乐观,因而只有他们看得见苦涩的生命真相。

⑪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冷眼旁观一切——看着这世界在乐观者的旌旗下如何日臻完美;看着每个民族如何觉得自己日益神圣完美;看着艺术、运动及学术领域里的新巨星及新潮流如何借由报纸而声名远播;看着一切事物充满生命的光和热,充满感激,充满高昂的生命力及强烈的不死意志。

生命的焰火一波接一波,就和提挈诺夏日森林里顽强的热空气一样。

生命之戏永远激昂,内容虽贫乏,但对抗死亡的奋斗永不停息。

⑫在冬天来临之前,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

蓝色的葡萄将又柔又甜,小伙子们边唱山歌边摘
葡萄,头系彩巾的年轻女孩站在金黄色的葡萄叶中,宛如美丽的野花。

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

眼前且等待葡萄成熟,等待栗子落下,同时期望能享受下一次的月圆之乐。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
老者何等幸福,
炉热,酒红,
甚至平静地迎接死神——
只是,且慢,不在今朝!
(取材于德国黑塞的同名散文)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将逝的景象。

B. 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温度变化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C.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对夏天狂野挣扎的畏惧,而喜爱秋季的沉潜、冬季的平静。

D. 作者写老人冷眼旁观一切,其实是说其睿智地审视、观察世间一切生命活动。

5. 文章写夏日告别情态,去年和今年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 文章结尾,“炉热”“酒红”两个词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者引用这几句诗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炉火
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

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

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

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

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

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

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

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

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

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

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

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

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

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

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日服千人”之士。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

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

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

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

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

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

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

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

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

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公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

B. 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

C. 文章通过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

D. 文章题为“炉火”。

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

B.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比喻生动,引人退想,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

C. 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

D. 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

9.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0. 第三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

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

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

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

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

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

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

”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

恂还,至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将兵三万余人,度巩河攻温。

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于温下。

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刘公兵到!”苏茂军闻之,阵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疆。

自是洛阳震恐,堿门昼闭。

恂归颍川。

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

盗贼清静,郡中无事。

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

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

十二
年卒,谥曰威侯。

(选自《后汉书·寇恂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B.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C.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D.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司马,古代官名。

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B. 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喻、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 郡国,诸侯王的封地,西汉时经过朝廷“削藩”“割地”后逐步变小,略等于郡,常“郡国”相连。

D. 谥,指封建时代在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以寓褒奖。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寇恂胁迫使者,取回印绶。

更始帝的使者收取了耿况的印绶,不打算还给耿况,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耿况到来后,寇恂上前取印绶佩带到耿况身上。

B. 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

光武帝南下平定河内后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人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C. 寇恂巧用计策,大败敌军。

在温县会战时,寇恂在援军到来之时,命令士兵爬上城墙大喊“刘公兵到”,扰乱了敌军军心,并乘机指挥部队出击,大败敌军。

D. 寇恂仗义疏财,受到称赞。

寇恂将得到的俸禄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当时的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2)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15. 王郎起兵后,面对耿况对王郎(邯郸)势力的过分担忧,寇恂提出无需过于顾虑的理由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①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⑥愔愔:寂静无声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一二句由暮写到夜,由野外写到室内,形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

B. 这首诗中的灯光、雨声、马啮,其亮度和响度都是低弱的,情调一致,都对诗人的情怀起着衬托作用。

C. 末句中的“疲马”起到反衬作用,以马的疲惫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漂泊之苦。

D. “壁里青灯乍有无”是说灯光忽明忽暗,乍有乍无,这是由于灯芯小且有风吹的缘故。

17.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诗。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列子架着风行走,对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但仍不是真正的逍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写出了周瑜的儒雅翩翩,“____________”写出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的日常活动,是对周敦颐《爱莲说》中“菊,____________”的生动注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某作者在收到编辑部来信后回信的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惠寄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写作有些许帮助,当即惠存。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社,当面承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办法,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烫样,也称“烫胎合牌样”“合牌样”,就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

②之所以被称为“烫样”,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有的部位在制作时需要熨烫成型。

③与高科技3D打印技术生成的模型相比,紫禁城古建筑烫样尽管在模型尺寸的精确性方面较弱,有着诸多的优点,集古代建筑科学和营建技艺于一体。

④故宫博物院现藏烫样约80余件。

⑤它们是研究紫禁城建筑修缮或复建的,更是研究紫禁城历史、古代科学和技术的直观资料。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

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
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夹叙夹议,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则是无情”属无中生有。

屋子的主人走了一拨又一拨,这些瓦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不能说明“屋子的主人是无情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周庄的瓦具有哪些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观全局,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语句,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找出文中叙写瓦的段落,并抓住文中这些段落的中心句:第二段“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第五段“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第六段“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第七段“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

提取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并加整合就可得出答案。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什么作者说‘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原因,分析原因的前提是要理解该句话的意思。

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

如周庄是如何用这些瓦来表达生活的,这些瓦有什么特征或作用等。

根据文本第二段内容“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分析,这些瓦不是装饰性的,代表着一种简单的、平民化的生活。

结合“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每一块所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才显出它们的作用。

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象和地位”分析,这些瓦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相当于古老的周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