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_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山光:山上的阳光。
2.池月:池边的月色。
3.开轩:开窗。
4.卧闲敞:躺在幽静宽
敞的地方。
5.恨:遗憾。
6.感此:有感于此。
7.终宵:整夜。
8.劳:苦于。
9.梦想:想念。
山中的日光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
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
苦苦地想念。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西山的夕阳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升起。
我散开头发独自纳凉,推开窗户,看
着幽静而宽敞的厅堂。
夜风吹来阵阵荷香,翠竹上滴下的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
本想取
琴将心曲弹出,可惜眼前却没有知音来欣赏。
想到此处,怎能不令我怀念故友,通宵达旦
梦中也在想你。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
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
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孟浩然受到莫大的
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
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
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
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
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
活到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
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
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新、旧《唐书》有传。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
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
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
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
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
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
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
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
潜《唐诗别裁》)。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
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
鸣琴弹”了。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据说古人弹琴,先
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
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
“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
层淡淡的怅惘。
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
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
伯牙鼓琴,志在
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
”子期死
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
(见《吕氏春秋。
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
由境界的清
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
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
出惆怅。
“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
诗以
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
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
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
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
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
纳凉设景。
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
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
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
最后写希望友人能
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浩然诗的特色是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
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
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
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
诗的写法上
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
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
夕阳从天边悄无声息地滑落,一转眼便没有了踪影,仿佛一颗落入大海的石子,瞬间
被海水吞没,世界立刻陷入无尽的黑暗。
月亮此刻却像刚出浴的女子,纤尘不染。
她对镜
梳妆,略施粉黛,轻描µ¬写,着一袭洁白无瑕的轻纱,款款而来,翩翩而至。
晚风轻抚,褪去了白昼的疲惫和喧嚣,犹如一曲飘渺空灵的天籁之音,穿越熙攘凡尘
的缝隙,裹卷一袭荷芳稻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撩人情思。
香气一丝丝一缕缕地盘旋在空中,幻化成一根根柔韧的琴弦,风撩起她的纤纤玉指,
轻抚琴弦,悠扬清越的琴声流淌在空中,惊动了竹叶尖上晶莹剔透的露珠,一阵怦然心动
之后,带着美的眩晕,碎裂在大地上,只留下一声清脆的声响,还残留着一丝袅袅余音。
解下发簪,任发丝散乱地披挂在肩头,风过无痕,却留下了一抹清凉在耳际萦绕。
闲
来斜卧窗前,屏气凝神,侧耳倾听大自然的每一个音符,如此清幽绝俗,禁不住也想取出
瑶琴弹奏一曲,与你共度良宵,奈何你身在异处,昔日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曲高和寡
无人识。
琴弦,在手指间怎么也滑不出动人的声线。
张开眼帘,那个可以迷醉在一曲清音
里的知己啊,你会在哪一边?
清风、明月、微露、荷香¡¬¡¬清新宜人的,每一样都镌刻了心中那份最纯净的理想,
琴弦,也应该为之潺潺而唱。
可是,在这样一美丽而清雅的时刻,为何不是盛满了快乐,
而是让清寂像藤蔓一样爬上树梢?
兴许,夜里它也会穿过草堂,轻轻扣响我的柴门,揭开我的蚊帐,潜入我的梦里。
梦里,你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然尘满面鬓如霜,却也金樽对月,把酒话凄凉。
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中国历史上,“知音难觅”的苦痛困扰着很多读书人。
荷风
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所以,古人所珍视的友情其实大多为事业上的相通或相互理解。
因此,自古流传下来
的关于友情的故事也很让人感动。
最为著名的也许要数“高山流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了,那种为了朋友舍弃音乐的精神确实很让人感动,也让后使很多人懂得要珍惜知己。
除此之外,“管鲍之交”和桃园三结义的豪情也很值得赞颂。
(不过,个人认为,鲍叔牙对于朋
友如此大公无私在现代社会来看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中国古代文人对琴情有独钟,认为诗是风雅,琴则是
大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
在文人情趣中,琴位列首位。
优美的琴声,时而高山流水,时
而青松朗月;时而疾风骤雨,时而湖水涟漪。
灵巧的双手抚摸琴弦,可以弹出《阳春》
《白雪》,也可以弹出《下里》《巴人》,可以使人悲,也可以使人喜。
许多知识分子把
弹琴作为最好的修身养性,怡情悦目之道,很多诗人都是操琴高手,以琴为主题的诗歌、
绘画、戏剧,比比皆是。
最著名的琴诗有唐代刘长卿的《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王维的《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
人生自古知音难觅。
如果说相爱时的人们是找到知音,那么爱一个人从来不需要理由。
如果要理由,这理由就是他们是知音。
他们互相理解对方,一个眼神,一个行为,都可从
中读到无声的语言。
伯牙鼓琴,子期听之。
当爱远去,知音不在,那一言一行都化作厌倦。
其实,知音也就是那段时期的心境,如伯牙子期者能有几人?所以,花心成为了知音不在
的代名词。
而男人似乎尤甚。
我爱过,也拥有过,以为今生知已已得,夫复何求,只须安然度日即可。
可是当爱情
离我远去,我才知道原来我只是渴望被爱,渴望爱的感受,渴望被爱的执着,渴望心心相印,渴望自然的组合。
当离去已变成回忆的时候,我终于知道原来爱不只是享受幸福,更
多的还是爱的付出,感情的逝去导致人生的残缺,而对逝去我只是愧疚与无声的泪水。
虽
说泪水无法安抚受伤的灵魂,但希望有人能明白我心。
从相识到相爱,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以为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完整的爱情,然
而苍天给我的却是无言的伤害。
他到底还是离我远去,感情在别处,生活在远方。
回忆过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似乎在昨天,就在眼前。
放弃了还有美丽的回忆,不放
弃也许连回忆也会变味。
就这么反反复复,无法放下。
在这痛苦的挣扎中,忽悟忽谜,忽
醒忽睡,忽明忽灭,真真把心撕开千千万万遍。
总以为只有子期伯牙的千古绝唱,却原来,恨无知音是所有性情中人的共识。
世间的人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
恨无知音赏,也就是对知音难以
割舍。
如果放下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知音。
子期死,伯牙不再弹琴,恨无知音赏。
世间已无知音或正当知音的人呢?或许或多或少,或早或迟终会走上无知音之路。
欲取鸣琴弹,终无知音赏。
纵览古今,如东坡般有真情意者实乃凤毛麟角,这一点,从他对待妻子的情谊上可见
一斑。
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东坡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东坡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
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
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又是十年后,苏东坡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
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
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作为女人,得其中一个十年就已
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牵梦绕,王弗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吧。
何况此时
的东坡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东坡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了。
苏东坡并没有因有了新欢
就忘了旧情。
再说王闰之。
作为进士之女,嫁一个年轻貌美前途无量的书生应该不成问题;作为王
弗的堂妹,她是应该了解甚至见过苏东坡这个姐夫的,据说当年王弗嫁给苏东坡时,很令
她羡慕了一番。
王闰之能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大概就是感动
于东坡对妻子的深情厚谊了。
不幸的是,二十五年后,王闰之又病逝了。
这个陪着她宦海
浮沉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穷达多变中绝无怨尤的贤惠妻子、视前妻子如己出的贤德母亲的去世,使东坡的情感再受重创。
苏东坡曾与王闰之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王闰之死后百日,苏东坡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公麟(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
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
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灵柩与苏东坡埋在了一起,苏辙是了解这个哥哥的,帮他实现了
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除了这两个妻子外,还有一个由侍妾扶正的王朝云。
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
来侍奉在苏东坡左右,在他最得意时,也在他最倒霉时。
特别是在坡翁最后的流放海南的
岁月里,在那些侍妾“树倒猢狲散”的时候,朝云的生死相依,更应该源于刻骨铭心的敬爱,东坡这个比朝云大二十六岁的“白须消散”的“病翁”,能打动朝云的除了才气,应
该就是深情了。
朝云没有看错,三个妻子中,苏东坡给朝云写的诗词最多,坡翁称之为
“天女维摩”(类似于后来我们说的天使),以知己看待。
大概是上天也嫉妒东坡如此得
女人的垂青吧,三十三岁的朝云在扶正了十一年后又病逝,苏东坡将她埋在惠州城西的丰
湖边上,俯瞰二人一起开辟的放生池,一湖净水,有如朝云的一片丹心,竟然令东坡不忍
重游。
朝云死后,苏东坡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他给朝云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
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苏东坡此后的日子里,
有多少夜雨孤灯夜晚,就有多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百结愁肠。
朝云就这样款
款地走在暮年东坡的深情里,直到永远……
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
洋若江河!”我记不清是那一本书了,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但要比这个要长一些,它的
记载是:在山之滨,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与山野樵夫钟子期相遇,琴韵丁冬声里,弥漫
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开阔吞吐万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俞
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
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人生知己,因为音乃心之声,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灵魂,这是知音。
后来二人不但是知音,还成了终生挚友,钟子期早亡,俞
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
在中国古典文学或传说中令人神往的故事应不在少数,无论我们怎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删繁取简,我想高山流水至少算一个无法取缔的。
这个典故里体现着千百年来人们对
那种情谊的渴求——知音。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朋友难求,其实我认为知音比朋友更难得。
知音不是求来,是可遇不可求的。
或许你从仆如云,一呼百应,但未必有一个知音;
或许你高朋满座,珠玑妙语,但知音不是虚位以待就来得;或许你在亲情的环绕下,有人
嘘寒问暖,但其中他们不一定真知道你;或许你佳人携手,如花美眷,但爱人不一定能如
花解人语。
知音不是金钱财宝换来得,也非功名权位招来的,它是一种灵魂的召唤与相应,是灵魂与灵魂的互答。
在属于人的构造中,最让人难以琢磨或理解的应当是灵魂或说是心灵,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看不到,摸不着,它依附于人体存在,而又超脱于人体。
绳索
可以捆绑住肉体,却无法困住灵魂,灵魂才是一个本真的自我。
人的四肢、五脏六腑都可
以放到显微镜下从细胞分析到碳水化合物,进行物理性研究,但灵魂不可以,因为它是非
物质的。
它不可以物理性分析,只能用另一个灵魂来体会。
当一个灵魂理解另一个灵魂时,两者融为一体,是相通的,犹如弦与音箱的关系,弦在响,音箱也在响,习惯上我们称之为——共鸣或共振。
共鸣是知音的先决条件,有了共鸣才有了知音。
真正的知音是肝与胆
的相照,琴与瑟的和鸣,是闪与雷的交乍,心与脑的一拍而合,宛如一场大雨淋湿了你,
也浇透了我,那是你我同在,天地共存,也是灵魂与灵魂的融合,灵魂与灵魂交织。
两个
知音的相遇就是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人生最优美的乐章!
朋友与知音不是同一个含义,朋友来源于相互的敬重,而知音来源于相互的共鸣;朋
友之间是一种情感的爱护,而知音却是精神的高度一致;朋友是相互的欣赏与认同,而知
音是“于我有戚戚焉”的相互拥抱。
白头如新的可能是朋友,但倾盖如顾的一定是知音。
朋友一定会生死相扶,患难与共;但知音可能却是将逢良才的生死宿敌。
但世上如伯牙
与钟子期,陆抗和羊祜这样肝胆相照的知音必竟是稀少的。
孟浩然长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岳飞午夜无眠长歌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象苏
轼那样的天纵奇才,可谓合唱者众多,他却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州冷”句子。
人间的知音太难得了,越是杰出者越寂寞,也就没有知音,或许这是曲高和者寡。
有
的人寻觅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知音。
高朋满座,载誉而归也遮不住他落寞身影,还是身在喧
嚣中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锦衣还乡也如夜之归途。
如梵高生前无人认同,最终以枪自毙,
死后纵是遗画价高数千万美元又于他生前的寂寞何干;屈原忧国忧民,但朝廷中却无知音,赋完《离骚》逐水而眠;曹雪芹用血泪涂写成了《红楼梦》,最终泪尽而逝。
难怪《红楼梦》结束一场无垠苍凉的大雪,温瑞安在《神州奇侠》系列里每位高手死时都说一句:人
生好寂寞。
知音太难得了,纵是是杰出者之间也不能成为相互知音。
据说,当年歌德听完贝多芬
的音乐时,异常激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贝多芬,他愤怒的冲着歌德吼道:“你根本没
有听懂我的音乐!”高更与梵高同样杰出,但他们相处不长时间,高更就愤然的搬离了梵
高为其精心准备的房子。
再者清华大学同学聚会时钱钟书先生的一位同学对着钱先生说,
你的《管锥编》什么都写了,就是没写你自己,钱先生恼怒的说:“你根本没读懂我的书。
”于是把一套《管锥编》寄给同学,让他再读。
知音太难得了,所以我们更能充分的
理解鲁迅先生为瞿秋白先生写下那句长幅:“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当以斯室而同怀。
”
中国自古以来就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格言,人们是那样的注视知音,知音知己,为其生死而无怨无悔。
我们不必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不必说易子救
孤的程婴,我们就翻开《史记·刺客列传》吧,翻开这一篇,那是满纸的豪气干云,热血
纵横,洋溢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视死如归。
专诸、预让、聂政等为报知遇,死而无怨,
尤其荆珂刺秦王,更是浴血奋战生死无悔。
荆珂原为齐国人,后迁徙卫国,他刺杀秦王即
不为利,亦非为民族,为国家诸等正义,他是为了受托于知己田光,报燕太子丹之知遇,
他让秦王惊慌失措,负剑逃窜,尽失王者风范。
在身受巨创,面不改色,倚柱而笑,并且
指着秦王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这是知音知己
的最高礼遇,用血涂满寻找知音的路。
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然而生命在这条路上,
只不过寻找灵魂共鸣的一堆血肉。
灵魂的归宿是那共鸣的歌声,知音说在嘴边不是花言巧
语的轻诺,那是灵魂深处释放的沉重。
当今的人啊,越来越自我封闭了,谁还注重灵魂的共鸣。
肉体的享受,物欲的泛滥,
它能代替我们那精神上的空虚吗?能填补我们灵魂的寂寞吗?我们的精神塑像在坍塌,我
们迷失了自己,我们想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满足我们的口舌,我们却把心灵囚在城堡里,我
们是物欲中的囚徒。
我们要释放自己,寻找灵魂里那个真正的自我,我们要寻求一种精神,
寻求精神上的共鸣者,我们将不再独自吟唱,或许有一天我们站在山之滨,水之湄独自漫
歌时,有一位倾听者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若江河!”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
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许多人喜欢慨叹:知音难求。
然而:何为知音?谁又能完美地诠释这“知音”二字呢?
《列子·汤问》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的一段流传千古的知已佳话:伯牙善鼓琴,志在登
高山:钟子期善听,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洋
洋兮若江河。
”皆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
俞伯牙为此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后来:钟子期因打柴不幸滚落山崖身亡。
伯牙觉得失去了知音就不再鼓琴。
知音已去,留琴何用?就此琴碎、音绝。
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
而乐为知己者奏。
为此:岳飞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要知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亦知知音的可贵。
所谓知音,便是两人的心灵相通;只需那么轻轻一点,心灵即可穿越时光隧道,寻访知音的足迹,跟着就会产生美妙的共鸣。
唐朝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可见:虽然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却不在乎距离的远近,只要相知,哪怕在天涯海角,相隔千山万水;且无论何时、何地,依然可以感觉到对方的心声,并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它不仅是好朋友的超越,更是友谊的升华。
即使一生无缘相聚,知音依然能如此地理
解你、读懂你。
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必日日相厮守?犹如长风绕战旗、相得益彰;
繁星缠明月,互相辉映。
只因为有了心灵的真正吸引,方能相知与相惜。
知音虽不是情人,不需要承诺,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铿锵誓言;它却可
拥有情人般的浪漫、温馨;但更多的是坦诚相对、宽容理解,相互指点迷津;敬而不畏,
亲而不狎,互相一见倾心。
当你失落灰心时,他或她能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时,他或她能给你理解和支持;
当你成功喜悦时,他或她会由衷地替你鼓掌欢欣。
它超越名与利的诱惑,如行云流水,默
契相依。
即使是相对无言,默默无语,彼此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由此而心
灵相通、心心相印。
所以知音尤为珍贵,大诗人杜甫老知音李常仙逝后,诗人哭道“斯人不重见,将老失
知音。
”从而萦系一生,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