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敲竹韵 傲雪笑寒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风敲竹韵傲雪笑寒梅
作者:严秋声
来源:《中关村》2008年第06期
元宵节后,风和日丽。
我来到北京著名花鸟画家李道五先生家中采访。
在书房中看见一本精装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艺术精品集》,画册由“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和“世界华人文艺界联合会”编撰。
海内外近两千名书画家的佳作入选,在美术界影响很大。
排在画册第一幅的是国画,“仰君子之风”,画的上方是几根挺拔有力的墨竹,下面是两只呼之欲出的小鸟,正站在巨石上深情仰望着。
构图简约,运笔洒脱,寓境深远,清新雅丽,深得专家评委们赞誉。
作者何人?著名国画家李道五。
在道五的画集中,一张照片引起我的注意。
照片上,是陈云夫人于若木老人和道五先生的一幅题为“高风亮节”墨竹图的合影。
问及始末,道五谦逊地说,那是他特意为于老78岁大寿而作。
于若本老人说,她要将此画挂于大堂。
世家出英豪
道五先生,艺名三杨,1943年出生于北京和平门内一个书画世家。
祖籍河南沁阳,其父李滋元是早年闻名京城的书画前辈。
在琉璃厂开过“怡怡山房南纸店”和在京开过“福兴元记药庄”。
与同仁堂乐家关系密切,他与乐家老大乐佑申结为盟兄弟,与乐松生、乐元可几兄弟交往甚厚,李家所住的四合院就是乐家兄弟的房子。
李滋元酷爱书画,尤其擅长画兰、竹、石。
他常与齐白石、郭味蕖,吴寿曾、吴镜汀、吴光宇、陈瑶生、王雪涛等切磋技艺;他还喜爱京剧,与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郝寿臣等交往甚多。
他自己有行头,据说有一次演出,一位名角因特殊原因没赶上场,是李滋元替他“救”的场,观众竟没听出来。
他还潜心硏究陈氏太极拳,曾在中山公园当过教练,可谓多才多艺。
当时家中悬挂的匾额《怡怡草堂》是齐白石亲笔所题。
道五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幼年受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痴迷绘画。
几岁起就学父亲用笔在纸上勾、涂、写、染。
父亲看到欣喜不已,稍有空闲便口传心授,还将家藏的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郭味蕖、王雪涛等大师的真迹让他临摹并加以指点。
李滋元爱收藏,家中客厅中经常挂着吴昌硕、齐白石、吴镜汀、吴光宇、王雪涛等名家的真迹。
道五小时常在客厅中与姐妹们玩耍。
喜欢绘画的他被大师们的杰作所吸引,他静静地站在画前,久久不肯离去。
父亲和书画界、梨园界朋友们对书画的探讨和对他的教诲至今令其难忘。
李滋元先生常带着他去当时有名的书画家和社会名流的家中切磋画技,到著名山水画家吴镜订(他称之为“三叔”)家看其画山水;到著名人物画家吴光宇(他称之为“四叔”)家观其画人物;到著名花鸟画家王雪涛家学其画花鸟。
道五年幼悟性极高、聪慧过人。
瞧着叔伯们挥毫作画,晶莹的眼睛中闪耀出惊异、纯真的光芒,竟迟迟不肯离开画案。
李家家教甚严,李滋元要求子女们从小就读书习字,五岁开始描红模子。
稍后要练习读帖、大楷、小楷、画画,还教孩子们背诵唐诗宋词。
他特意把一套《芥子园画谱》、《郑板桥画集》交给他,令其临摹,道五至今珍藏。
如今道五虽年过六旬,但父亲那“书画同源”、“能大就能小,能真就能草”的教导和父亲手把手教他练字的情景让他记忆如新。
1982年,著名画家王雪涛病逝。
此后不久,北京市文物商店为纪念他和已故的十一位著名画家,专门出版了一套画片。
这十二张画片中有:张大千之兄张善子、齐白石、陈半丁、胡佩衡、李滋元、王雪涛等人的作品。
采访时道五说,其父入选的是一幅兰花图。
由此可见,李滋元在当年京城书画界的影响。
直到今天,荣宝斋和北京市文物商店仍收藏着李滋元的墨宝。
将门出虎子、世家多英豪。
源于沃土,岂不枝繁叶茂!道五先生那幅《仰君子之风》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独占鳌头,在近两千名书画家中脱颖而出,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经风霜苦,难得梅花香”。
为培养道五学画,父亲亲自把他送到北京少年宫国画班,几年的学习提高了他的绘画水平。
中学毕业后,保送到北京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为深造他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一年。
这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采访中,道五说:“树高千尺,根基尤为重要”。
为了学习古代画家的绘画技法,按照父亲要求,道五在上中学和师范时常去故宫绘画馆,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
许多节假日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一大早他就带着笔、墨、纸、砚和画毡来到绘画馆,一画就是多半天,有时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对绘画的热爱、执着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事实证明,这些大量的临摹对他以后的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位书画界老前辈的话,给了他重要的启示:“琉璃厂是不花钱的大课堂”。
只要有空他就会去琉璃厂,荣宝斋和北京市文物商店是他常去的两个店。
因为是常客,那两家店的经理和伙计们都认识他,他们被道五孜孜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久而久之竟成了朋友。
生活和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外地采风和写生,几十年来道五游览了青岛崂山、西安兵马俑、丹东鸭绿江、厦门鼓浪屿、黄山、长沙、南京等地。
祖国的大好河山给他创作的启迪和灵感。
既使在文革时期,他也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
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拿起画笔,为学校画毛主席的画像和其它宣传图画。
为了国画艺术,道五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
为了画出优秀的作品,常常练画到深夜。
一切创作都需要灵感,有时灵感的火花突然闪现,既使在半夜,他也会跳下床,挥毫泼墨、身不由已地画了一张又一张。
谈到这,道五坦诚地说:“艺术创作的确需要灵感,不搞这一行的是很难理解的。
”他说得好,我想所有从事创作的朋友都会有此同感。
心有灵犀一点通么!
为了绘画,道五竟与一只已向他射来的“丘比特的神箭”擦肩而过。
说至此,他回忆起在上师范时发生的一件事:因为酷爱画画,下课后他常留在教室内练笔,沉浸在那种“忘我”的境界中。
在他身旁,总有一个倩丽、苗秀的身影和两只充满柔情、钦敬的眼睛。
那是同班的一位女生。
几年同窗,她对道五的勤奋和才华十分仰慕,便以喜欢看他画画儿为理由陪伴着他,而他竟无察觉。
忆及此时,道五颇有些感慨和遗憾。
当提到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为他题写的“勤奋”二字时,他还特意扶着画框让我为他拍照。
他说,是这“勤奋”两个字,激励了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拼搏了近三十年。
道五主攻花鸟,以小写意为主,有时兼工带写,尤其擅长画梅花与竹子。
他喜欢任伯年、吴昌硕、郭味蕖、王雪涛等人的花鸟画。
他的画颇有郭味蕖和王雪涛的风格。
道五认为:画画到了“画到生时是熟时”的时候,就应“惜墨如金”。
如能做到一笔不多,一笔不少,干净利落,笔墨不多,神韵不减。
用看似简单的笔墨浓缩自然的精神,那就是花鸟画创作的最高境界。
他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他还说:“要画好花鸟画要做到以下六点:一、主题鲜明;二、勤练书法;三、笔墨精妙;四、色彩明快;五、形象生动;六、章法出新。
几十年的努力,道五取得可喜的成绩,形成独特之画风。
其作品经常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在京举办过三次个人画展,出版了两本个人专集画册,作品多次获奖,在书画界享有很高声誉。
但在采访中,他却谦虚地说到诸多领导、良师益友们对他的帮助。
良师益友
道五先生上师范时,美术老师佟继武先生对他帮助很大,佟老师经常指导他临帖画画,毕业后为提高他的能力,安排他去崇文区老年大学讲课,开阔了眼界。
荣宝斋元老之一的王宗光先生慧眼识人,很欣赏道五。
他常叫道五去其家中,并手把手地教他国画的技法,带其到车间参观学习。
几年的工夫使他的技法有了突出的进步。
谈到恩师,道五那睿智的目光中流露出诚挚的怀念之情。
著名画家郭味蕖之子郭怡孮也是他的良师益友,两人一见如故。
郭怡孮长他三岁,在当时已很有名气,但他从不张狂狷傲,常去李家作画,画上称之“道兄”。
道五也常去郭先生家请教,道五说,他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是与郭怡孮老师的长期指导分不开的。
道五人品高尚、性情谦和、气质高雅。
他至今都深深地感谢“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的周倜会长,是他帮助自己在2000年大钟寺博物馆藏经楼举办了个人画展,还亲自写文章在报刊上介绍,使画展办得十分成功。
还有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的副院长杨泓女士、李玉琴老师,竭力推荐他参加大型书画展并收藏他的作品。
道五五岁学画,至今整整六十年,他苦心观摹研习历代名家名作,多处求师,得到名家教诲。
师承名画家郭味蕖、王雪涛先生等。
他师古而不泥古,笔下花鸟,淡雅请新,形神俱备,历经艰辛探索、独辟蹊径。
他说:“中国的笔墨有万千之变,无穷无尽,越练越觉得博大精深。
”对古人,他奉若神明;对今贤,他尊崇备至。
他很幸运,学画多年,曾得到著名书画家肖劳、秦岭云、白雪石、王宗光、周思聪、卢沉、郭怡孮等先生的指点。
对画坛同仁,他登门拜访、虚心求教。
肖劳亲自为其画室取名“雪竹斋”,意为“瑞雪衔竹竹更青”之意,并在98岁高龄时为其画册题签,赠他“翠竹红梅,香浓态雅”的誉句。
还几次在道五的画作上题字,鼓励他“一阵清风敲竹韵、几生修得到梅花”。
著名书画家秦岭云为道五的画室赠名“此君阁”,并对其笔下的花鸟画给予高度评价。
道五举办画展时,著名画家白雪石也为其书写“李道五画展”,著名书法家李文新也前来助兴,送来篆书一幅:书为“艺林之光”。
在道五的家中,到处是书画作品和书籍,其中一幅人物画引起我的兴趣,那人物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题字:“道五同志正之、思聪”。
我对国画虽了解不多,但周思聪的大名却早已如雷贯耳,她曾经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解放后我国唯一担任此职的女画家。
道五说,一次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周主席和她的先生——该院国画系教授卢沉和讲师梁长林在场,是思聪先生当场作此画赠给他的。
卢沉、周思聪夫妇十分欣赏道五的人品和作品,与他是艺术上的挚友。
“……正之”两个字可不是中国美协副主席随便写的,一是周主席谦虚,二是对道五的尊重。
真金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辉。
道五迁居海淀区后,他的作品被选入《海淀区美协成立20周年作品集》,海淀区文联卫汉青主席非常重视他,安排他参加许多社会活动,使之又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
2007年他还获得“海淀区艺术创作贡献奖”。
人品德为先
道五先生因出身名门世家,后进中央美院进修,又得大师点拨,加上勤奋刻苦,博采众家之长。
所以他的作品,早在七十年代就在王府井的“北京画店”展售。
当时日本人已开始收藏其作品了。
八十年代初,美国纽约市长的特别顾问也专门收藏他的梅竹图。
九十年代起,香港、澳门、新加坡、东南亚等都有人专门收藏他的作品。
2006年6月经专家评审,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认定,道五的润格:每平尺为4000元人民币。
但道五和某些艺术家不一样,他高风亮节,不随波逐流。
他认为,一切艺术都应属于人民。
正直、高尚的艺术家不应该把艺术当成商品。
所以他的许多作品都献给了公益事业,送给了亲朋好友。
他的作品:《杜鹃花》已被人民日报社收藏,他的不少作品多次获奖。
他用许多时间培养美术人才,从五岁学画至今,他已在书山画海中勤奋耕耘了半个多世纪。
二十多年来,道五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他依然虚怀若谷、潜心作画,并经常将优秀作品无偿地回赠给社会。
1982年,他为“中国儿童基金会”赠送了精心绘制的花鸟画,获得该会颁发的证书;在首都人民抗击“非典”战斗的紧张时刻,他和许多画家一起到医院,向英雄的白衣战
士们献上自己的作品,深得医护人员喜爱;前几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洪水灾害,他也捐赠了书画作品;在声援“全球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捐赠作品艺术家名单中,也有他的名字;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那天,他亲自到北京奥组委会赠送了自己的画作;第五届“中国国际残疾人日”书画笔会上也留下了他挥毫作画的动人身姿……
故乡的人们也时刻关注着他们,河南沁阳市的李万生先生聘请他为“沁阳老年书画联谊会”的顾问,并将李滋元和李道五编入“沁阳古今名人专集”和“沁阳市志”里。
采访终于结束了,临行前,道五将印制精美、亲笔签名的个人画集送给我,并亲自下楼送我到车站。
此时的三环路上,华灯初上、车流如海。
回到家中,我打开画册,久久不肯释卷。
道五笔下:隆冬的红梅在傲然怒放,劲节的翠竹在清风中摇曵,一朵朵杜鹃花溢彩留芳,一只只仙鹤正亮翅飞翔……
正是:道家墨染人间美,五色笔留三春晖。
愿李道五先生用他那只多彩之笔,点厾出更绚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