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黄心土保鲜贮藏试验初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栗黄心土保鲜贮藏试验初报
摘要板栗种子含淀粉高,湿藏保鲜时损失较大,一般保鲜率80%左右,本试验采用选取完全成熟栗子,消毒,一层黄土,一层种子,层积5-6层并消毒,贮藏时定期浇水、翻床、消毒,二年共贮藏3342kg,经120天贮藏,其保鲜率为93.8%,比其它方法高出8%以上;该方法设备简单,来源广泛,成本低,实用价值高,为板栗贮藏摸索出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栗实;黄心土;保鲜;贮藏
板栗栗籽怕干、怕热、怕冻,在贮藏过程中易霉变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是由于贮藏时对安全含水量要求高,只适用湿藏,加之其淀粉含量高,湿藏时在潮湿条件下,霉菌易侵入种子而导致种子生活力丧失,发生霉味和变质。
为此,我们开展板栗黄心土贮藏试验,二年共贮藏3342kg,贮藏期近120天,经零陵地区科委和地区林业局鉴定,保鲜率为93.8%,并通过成果鉴定。
1试验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立地条件
试验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夏多雨水,秋冬多干旱,贮藏室为楼房,阴凉透气,其10月平均温度20℃,11月平均温度13.8℃,12月平均温度6.8℃,元月平均温度7.85℃,其室内相对湿度80%以上。
1.2栗果处理
用黄泥选种,捞出浮果、虫蛀果,再浸入0.1%KMnO4消毒10分钟,置于通风阴凉的房间堆放2天,厚度3-5cm。
1.3试验材料
试验用栗果为邵阳它栗,栗果大部分从树下拣收的成熟果,少部分为人工打落球苞堆沤脱籽,其平均千粒重10.21kg。
填充物:一是黄心土,为去掉地表土层10cm 以下的黄土,含水率18%,二是泥沙,三是湿锯木屑沙子混合物,四是火土灰。
1.4贮藏方法
贮藏前将房间用1-5%甲酚%喷雾消毒,用10cm填充物垫底,一层填充物,一层种子,每放一层均用1-5%甲酚%喷雾消毒,放5-6层,上面用10cm左右填充物覆盖,每隔7-10天定期洒水,前期一个月翻动一次,以后隔2个月翻床,翻床时拣出变坏栗果,并用1-5%甲酚%喷雾消毒。
2试验结果
2.1贮藏期栗实表面发霉情况及保鲜效果
栗实淀粉含量高,又要求湿藏,若不及时消毒和推开,据观察在阴湿环境堆3-5天,表面起霉。
在贮藏期间,10月起霉率达22%,11月8%左右,12月降低到5%左右,如果贮藏期间不及时消毒,使得起霉种子变有氧呼吸为缺氧呼吸,使淀粉转变为酒精类的有毒物质,发生霉味和变质,从而降低保鲜率;为此,我们在每次翻床时,均用甲酚喷雾。
第一批10月贮藏的2315kg栗籽,翌年2月1日经零陵地区科委和地区林业局鉴定,保鲜率为93.8%。
其后第二年又贮藏1427kg,经130天贮藏,保鲜率为92.8%,二批均用于播种育苗,其栗籽发芽率95%以上。
2.2不同填充物保鲜效果
用黄心土、泥沙、湿锯木屑沙子混合物、火土灰贮藏板栗,其保鲜率见表1。
经对表一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有极显著差异,计算LSD0.05=8.07,LSD0.01=11.37,结合表一中平均值,黄心土贮藏比其它三种方法贮藏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黄心土贮藏保鲜率高出其它填充物8%以上。
2.3不同栗实成熟度贮藏效果
过早采摘或采用一次性打苞法,采收不成熟的栗果,不仅严重影响了板栗当年的产量,而且栗果质量差,不耐贮藏。
我们经试验采用成熟的栗果贮藏1054kg,经三个月贮藏,保鲜率为94.7%;而采用一次性打苞法(多为不成熟的栗果)经堆沤脱籽的栗果,贮藏三个月,保鲜率为89.1%,比前一批低5%。
2.4填充物失水程度对保鲜率的影响
在贮藏过程中,我们采取浇水来控制填充物失水,并设对照,经50天贮藏,其填充物失水率及保鲜率见表3。
从表3中看出,适当地控制填充物失水,减少失水,其保鲜率比对照高出5.8%。
3小结
1)用黄心土在室内常温下贮藏板栗,只要适时采收成熟度高、脱籽期短的栗实,贮藏时注意栗果消毒杀虫,摊放二天左右,选含水率18%左右黄心土,贮藏中加强管理,定期翻床消毒,控制黄心土的失水,则基本可保持板栗固有的质脆味甜、色泽鲜等特点,达到保鲜率高的目的。
2)板栗黄心土贮藏材料来源广、成本低,适用范
围广宽,其保鲜效果又高于其它填充物9%以上,方法易行,同时可调节板栗的供销,推迟播种时间,减少鼠害。
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
参考文献
[1]陆发利等.提高板栗贮藏性的技术措施.林业科技通讯,1994,9(19).
[2]北京林学院主编.造林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1980.
[3]湖北省教育委员会主编.果品贮藏加工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