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
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
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
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分析,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故答案为:⑴D;
⑵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⑶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⑷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准确把握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观点和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伎:同“技”。
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
B. 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C. 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
D. 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5)读完两文,你认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2)D
(3)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4)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解析】【分析】《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碎金鱼》选自:不详。
作者:不详。
年代:不详。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来划分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两个“安”都是“怎么”。
B.两个“但”都是“只是”。
C.两个“去”都是“离开”。
D.第一个“尔”,罢了;第二个“尔”,你。
故选D。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的理解:“矢”,箭;“但”,只;“汝”,你;“先人”,死去的父亲。
(4)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可知:卖油翁“但微颔之”是因为它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第二问: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
读懂全文此题即可作答。
母亲杖打陈尧咨的原因是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阅读两文,抓住关键语句“陈康肃
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可知:陈尧咨是一个射技纯熟、傲慢无礼和贪图享乐的人。
故答案为:(1)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2)D
(3)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4)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
要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意译。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
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典型细节、事件来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卖油翁》: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碎金鱼》: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
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
”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
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曷若⑤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
②鸲鹆(qú yù):即八哥。
③罗:张网捕捉。
④调:调教。
⑤曷若:怎么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久之能效人言效:________
②但能效数声而止但:________
③唯数句而已唯:________
④鸟俯首而惭俯: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②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4)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
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但”:只。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效”在现代汉语里有“仿效,模仿”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笑”“曷”“意”等字词的翻译。
“蝉鸣于树”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八哥听了蝉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没有能抒发出心意。
启发可从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
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
今异义词等,“但”古今义不同,“效”、“俯”是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翻译划分: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鸣于树:在树上鸣叫,曷若我: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其意:鸣唱自己的心意。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
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
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汗大点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朔气传金柝皆次当行数建奇功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愿为市鞍马(买)
B. 少习骑(练习,学习)
C. 长而益精(更加)
D. 易男装(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有两个成语出自【甲】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是【乙】文中的主旨句,【甲】文与之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
(5)怎样评价木兰这一形象?
【答案】(1)kè 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文言字词字音的能力。
这需要学生平时多
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注意“可汗”的读音。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D.易男装(换成、改成)。
故答案为D。
(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
这里要注意“戎机”“为”等词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对主旨句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短文,从文中找关键语句,得出答案。
“扑朔迷离”是出自本文中的重要成语,它出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积累并识记。
“磨刀霍霍”,它出自“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磨刀霍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5)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故答案为:(1)kè 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赏析人物形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来分析概括。
如“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孝顺”,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
③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
④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1)经过,经历;被;表反问语气,吗;到,到达
(2)D
(3)①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D
(5)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注意“阅”的翻译。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
本题采用排除法,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D中的是“助词,的”。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 棹”“ 曳”“如是”等的正确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知,D项不正确,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