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7《陆文学自传》同步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2.7《陆文学自传》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2.7《陆文学自传》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2.7《陆文学自传》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的全部内容。
陆文学自传
“骨殖”怎么读?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获奖演讲。
其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莫言把“骨殖”读作“骨zhì”。
这是不正确的。
“殖”的读音有两个:一个音读zhí。
这个读音很常见,意思是繁殖、孳生,如“生殖"“殖民地”等。
另一个音出现在词语“骨殖"中,该词读gǔshi(“殖”读轻声)。
骨殖,义为尸骨,即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
在一些地区农村,因某种原因迁坟时,人们常说到“捡骨殖”。
另外,“骨灰”一词也令人生疑。
既然埋葬的是“骨灰”,又何来“骨殖”?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刘二奎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相错误!错误!错误!
古代传记文学中的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碑诔、传状等。
秦汉时期即已出现这类作品,但它的发达兴盛,主要在唐代以后。
杂传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宋濂﹑顾炎武等。
古代史传文学的鉴赏方法(二)
第一,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第二,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
第三,探究作品人物的精神。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褊.(biǎn)豁.然(huò)多瞋.(chēn)
愆.(qiān)苕.溪(tiáo)扁.舟(piān)
短褐.(hè)犊.鼻(dú) 接舆.(yú)
终鲜.(xiǎn) 后嗣.(sì) 圬.墙(wū)
青衿.(jīn)懵.然(měnɡ)谑.谈(xuè)
见遗.(wèi)属.文(zhǔ)涕泗
..(tì sì)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规谏.(jiàn)豁.然(huò)多瞋.(zhēn)
B.不愆.(yǎn) 当.道(dānɡ) 苕.溪(tiáo)
C.结.庐(jiē) 黜.守(chù) 汉沔.(miǎn)
D.别墅.(shù) 游处.(chǔ) 书函.(hán)
解析:A项,“瞋”读chēn。
B项,“愆"读qiān.C项,“结”读jié。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羽将授孔圣之文
B.距关,毋内诸侯
C.故卢黄门侍郎所与
D.宜野人乘蓄
解析:A项,“授”通“受”.B项,“距”通“拒”;“内"通“纳”。
D项,“蓄”通“畜”。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矫.怜抚爱矫:假装
B.见人为善.善:善良
C.意有所适.适:往,到
D.因与之游.处游:游泳
解析:A项,矫:矫正。
B项,善:好事。
D项,游:交游、往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公因.矫怜抚爱
因.倦所役
B.以门人之伯主焉.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C.此物皆己之所惜也.
陆子盖今之接與也.
D.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由是俗人多忌之.
解析:C项,均为助词,表判断。
A项,连词,因为/连词,于是。
B项,代词,他/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
少植节操,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
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少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尚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
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薾④思困,颇思嘉。
因命召至,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遂得爵其子。
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
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注:①陆先生: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
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
③山薮:深山密林。
④薾(nǐ):疲困的样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B.我其.试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因.顾谓侍臣曰因.河为池
D.嘉既.不得志既.自以心为形役
解析:B项,均为副词,一定.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好/形容词,好的。
C 项,副词,于是/连词,凭借。
D项,副词,在……以后/副词,既然.
6.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的一组是(B)
①少植节操②幸惟陛下采择至此③上鼓舌欣然④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⑤其忠可谓尽矣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解析:①说叶嘉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②是叶嘉回答皇帝的问题,表达自己的幸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山薮猥士”“嘉以布衣遇天子"写出叶嘉出身低微。
B.文章刻画了叶嘉外貌似铁、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形象。
C.“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既暗喻茶质苦劣,又写出“喉舌”的职责。
D.文中的“叶嘉”可以理解为人名,也可以理解为对茶的赞誉,即“茶叶嘉美”。
解析:C项,原文没有暗喻茶质苦劣.
8.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盖有以取之
(2)①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
②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
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出游时遇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记下他的言行并在当时传颂.皇帝读了有关他的言行的记录,认为很好,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名字,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锤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惊慌地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皇帝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
"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
《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
"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
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
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
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
”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叶嘉家族中品质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里,只喜欢住在山中。
住在福建中部的叶姓人家,是叶嘉的后代。
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馨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
不上福建的。
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钜合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
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