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太阳病外证与太阳病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区分太阳病外证与太阳病里证
第59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课前思考:
1.什么是外证?外证与表证有何不同?
2.外证未解必须用桂枝汤吗?能不能用麻黄汤?
第59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吴谦注:“太阳病外证未解,谓太阳病表证未解也”。
方有执曰:“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证尤在也”,注家大多将外证等同于表证,认为汗解就是解表,其实是混淆了表证与外证的概念。
内外表里是伤寒的重要概念,有其特殊含义。
表里是绝对概念,内外是相对概念。
太阳病有表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有里证,如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我们可以说桂枝汤证是太阳病的表证,但不能说桂枝汤证是太阳病的外证。
外证可以包括表证,但不等于表证,相对于恶寒发热而言,咳喘、呕逆是太阳病的里证,相对于小便不利而言,咳喘、呕逆是太阳病的外证,但不是太阳病的表证。
如第37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微喘也好,喘家发作也好,是太阳病的里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等太阳病的表证没有因误下而解,反而因为表不解引发太阳病的里证微喘,微喘是因为表不解引发的症状,是太阳病的外证,不是太阳病的表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使体内气机恢复升降出入的正常状态。
再如第88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外证不解,先解外证,后治里证,是伤寒论的治疗原则。
阳明病不说表里,而是
说内外。
如130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由于阳明里热太盛,表现于外的症状,所以叫外证。
还有一种外证是站在六经
基础上的内外,对少阳来说,太阳为外,对阳明来说,少阳、太阳皆为外。
如“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这里的“外证未去”就是“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单纯的“发热,微恶寒”可以称为表证,但“支节烦疼”不能叫表证,伴随“微呕,心下支结”时,没有表证,只有外证。
“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脉浮为病在表,轻轻按压脉管即得。
脉弱主虚,重按无力。
《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
吴谦先生将本条放于“脉浮者……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之后,有重要的意义,脉浮弱虽然有发热的表证,但因为津液虚,不能因“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而用麻黄汤发汗,而是用有补虚功效的桂枝汤发汗。
“宜桂枝汤”,伤寒中有“主之”、有“可与”、有“宜”,用“主之”是很肯定的话,就是用桂枝汤效果最好,用就得了。
用“可与”是商榷的话,用桂枝汤虽然不是最合适的方案,但也能解决问题。
用“宜”是适合、应当的意思,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适合桂枝汤原方,而是从桂枝汤类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处方。
比如一个外证未解,脉浮弱的桂枝汤证患者,胸闷,就用桂枝去芍药汤,气上冲胸就用桂枝加桂汤。
常年老胃病,胃中虚寒,经常有些隐隐作痛,就用桂枝加芍药汤。
素有心悸,胃脘隐隐作痛,就用桂枝加芍药加饴糖的小建中汤。
经常失眠,就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