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长寿綦江等七校联考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提前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江津长寿綦江等七校联考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诊断
性考试提前模拟试题
24.(铜梁中学)甲骨文中有关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很多,但商王并非直接向他们心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
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商代()
A.弥漫着迷信色彩B.占卜决定戎和农
C.宗法观念已形成D.祖先地位高于神
25.(綦江中学)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的。
这表明()
A.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B.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C.古代法律体系不健全D.人伦关系影响法律
26.(江津中学)儒家提倡土葬、厚葬,认为人死应入土为安。
但宋代却出现“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
”由此可知()A.经济发展推动丧葬习俗变化B.宋代儒家伦理体系受到冲击
C.传统习俗受到现实因素制约D.土葬习俗在宋代以后被放弃
27.(实验中学)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卖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这说明()
A.经商活动难以实现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B.经商只为后代学习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C.经商动机存在制约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D.经商是为满足对土地和传统文化的喜好28.(长寿中学)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
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北洋军阀顺应现代政治潮流B.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
C.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D.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民心
29.(江津中学) 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
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
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B.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30.(长寿中学)1935年6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
”这说明蒋介石()
A.认识到民族危机日渐严重B.加强对红军围剿的力度
C.试图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D.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31.(綦江中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鞍钢,70名工程师中有62名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日本技术人员。
他们被遣返之后,作为全国钢铁产业中心的东北,技术人员仅占全行业总人数的0.24%。
这可以说明()
A.日本破坏我国工业化建设B.发展重工业的紧迫性
C.导致工业化初期“苏联色彩”浓厚D.一五计划期间,外部环境严峻32.(铜梁中学)《十二铜表法》注重文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而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
这一变化表明()
A.统治者决定法律的价值取向B.帝国时期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C.人文主义的影响广泛而深远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法律调整
33.(铜梁中学)1775年,大陆会议通过了一项
由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签名的致易洛魁
人的宣言,其中就引用了易洛魁人自1744年以来
的建议。
该建议成为美国的象征“鹰箭图案”(如
右图)的根源。
易洛魁人和其建议分别是:()
A.英国人、争取独立和自由
B.法国人、争取独立和自由
C.印第安人、组建一个联盟
D.基督神父、组建一个联盟
34.(江津中学)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
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
这反映了()
A.经济活动影响着政治地位的变化B.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工业革命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大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35.(合川中学)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世界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阶段:从1492年到1800年为全球化1.0版本,从1800年至2000年为全球化
2.0版本,从2000年后进入全球化的
3.0版本。
下列有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A.在1.0版本中国家力量起着主导作用B.在2.0版本中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C.在2.0版本中力量主要源于跨国企业D.在3.0版本中国家疆界意识逐渐淡化40.(大足中学)(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专利制度萌芽于晚清时期。
洋务派将西方专利移入中国,为防止“他人争衡”而加以歪曲,形成一种封建垄断特权,即洋务企业10年专利权(以政治特权为后盾,保护、扶持官督商办企业的权利)。
有学者认为:“从20世纪之前中国所有现存的、表明国家努力提供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例看来,其目的完全是为了维护皇权。
官方的保护只是稍带而肤浅地触及对个人或并非对国家的实体的财产利益的创造或维护,或是涉及对作者地位或发明创造性的褒扬(封建统治者通过赐匾封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法律来保护私权而更好地激励发明创造)。
”
——摘编自徐海燕《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材料二
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新技术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资本家纷纷要求以国家法律形式确认发明的私有财产地位。
同时,英国政府把专利制度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专利授予的规范化,制度化。
英国议会于 1623 年制定了《垄断法》,废除了过去封建特权制度,同时建立起对真正的发明予以专利保护的制度。
该法规定:授予专利的发明必须具有新颖性;专利权有效期14年。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
《1852年专利法修正案》颁布,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陈述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以此作为取得专利的条件。
这样,专利制度就以资产阶级合同的形式反映出来了,专利说明书也出现了。
这样,一套完整的申请、审查、授权、保护专利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摘编自吴洪玲《英国专利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英两国专利制度的不同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专利制度各自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13分)
41.(合川中学)(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体西用”思想曾在百年间流行不绝,被广泛讨论。
这一思想是保守的、阻碍了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是以新卫旧、以西补中,以消极态度应对世界潮流;是力图保留几千年来“纲纪法度”“伦常名教”的表现。
“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
相反,它使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然而,有历史学家对上述认识持不同看法。
认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摘编自方克立《评“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体西用”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请考生在第42、43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实验中学)(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我国古代官制中,有“致仕”的说法,是指官员在年老或多病时,把职务归还给帝王,以摆脱政务颐养晚年。
据考证“致仕”做法始于商代,《尚书》中就有辅佐商汤的伊尹年老告退致仕的记载。
但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普遍。
延至西周,国家官制才趋完善,对“致仕”退休才有明确的规定,如《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仕)”。
这样,官员
到了70岁高龄而告老还乡,作为西周礼制的一项内容确定下来,并且为后来各朝各代所沿用,致仕告老退休的官员因曾为国家出过力,退休后朝廷都有一套赏赐和供养的规定。
如汉代官员退休时,朝廷给予一次性的重赏,此外还给原俸的三分之一,直到去世。
唐代对退休大臣不但赏赐从优,而且明文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有突出贡献的,经皇帝恩准,可得全禄。
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时各给一份承业田以养老。
到了宋代、明代,退休官员的俸禄更有提高。
自商周以来的致仕退休制度为各朝统治者所沿用,这一方面是鼓励在职官员效忠朝廷恪尽职守,为其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为鼓励年老有病的官员让出位子使贤明之人接替职位以提高效率。
——王伟《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致仕制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致仕制度的影响。
(7分)
45.(大足中学)(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下旬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中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之后,中国第九战区召开了大规模的庆祝大会。
另在此役结束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次月,蒋中正访问印度全力游说印度加入同盟国阵营,因印度各界受此战中国大胜的影响,最终印度同意加入同盟国。
随后,英美两国宣布废除对话不平等条约。
在此之后的两年内,日军再也没有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然而,第九战区部队尤其是长沙一线守军由于长期相持亦放松了警惕,日军则在此战后总结了经验教训,于是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中,日军经过充分准备,集中主力20余万人向第九战区发动攻势,并改变进军策略,改由湘江逆水而上夺取岳麓山炮兵阵地,在1944年的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日军成功攻占长沙,并在整个长衡会战中将第九战区击溃而使其至战争结束都再无反击能力。
唯在衡阳保卫战
中,第十军孤军坚守衡阳长达47天并重创日军,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其“陆上交通线”计划受挫,令日本国内生产原料匮乏,从而为中国军队会同盟军在滇西和缅北的反攻作战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作战创造了战略优势。
——摘编自《第三次长沙会战》等(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9分)
46.(长寿中学)(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
游(学)东西洋十年(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而伯严(黄遵宪的友人)苦劝之作官。
既而幸识公,则驰告伯严曰:“吾所谓以言救世之责,今悉卸其肩于某君矣!……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
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
虽然,弃而不可留者,年也;流而不知所届者,时势也。
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
——摘编自《黄遵宪(1848—1905年)致梁启超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黄遵宪的成长变化及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遵宪的政治实践与认识。
(6分)
答案
历史
一、选择题
24—27: CDCC 28—31:BBAC 32—35:DCDD
二、材料题
40.(25分)
(1)中国:萌芽晚;未形成系统;具有封建垄断性;缺乏法律保护。
(3点6分)英国:确立早;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注重法制建设。
(答3点6分)(2)背景:中国:列强入侵;专利制度传入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答3点5分)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重视对私权的保护。
(6分)
意义:都有利于本国近代化的发展(2分)
41.(12分)
示例一:观点:我赞成对中体西用的批判,中体西用没能推动社会进步。
(2分)
论证:(4点8分)
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引进技术,难以持续发展。
②政治上,“中体”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无法带来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性转变。
③思想上:中体西用是对封建传统思想和守旧势力的妥协,无法起到思想解放,唤起民族觉醒的作用。
④观念上:中体西用并打破固有的传统习俗和传统观念,引发社会风气的变革。
综上所述,中体西用无法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上改变中国旧有体制,无法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分)
示例二:观点:我不赞成对中体西用的批判,中体西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2分)
论证:(答对4点可得8分)
①经济上:“西用”引进西方器物和技术,建立了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②思想上: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
西学取得了合法传播的地位,为西方政治学说引入中国起到推动作用。
③观念上: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观,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心理障碍。
④教育上:“西用”引入西方自然科学等内容,打破了四书五经在教育上的独尊地位,有利于培养实用性的近代人才。
⑤民族情感上: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起到了团结爱国、强国御辱的号召作用。
综上所述,中体西用从经济、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等方面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利于近代化起步和发展。
(2分)
【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
44.(15分)特点:历史攸久;制度日趋完善;以七十作为致仕年龄标准;范围限于年老多病的官员;致仕后以经济待遇为主。
(8分,每点两分,答出四点即可)
影响:积极:有利于调节国家的人事结构和权力再分配,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队伍新陈代谢,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有借鉴作用。
(5分。
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消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致仕制度度带有一定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印迹。
(2分。
答出一点得两分)
45.(15分)
(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国际合作加强;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打击了日本侵略气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坚持抗战。
(6分) (2)意义:使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援助和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赢得印度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阻止了日本进入中国大西南的可能,巩固了抗战的大后方,也延缓了日军打通“陆上交通线”的进程;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反攻创造了条件。
(9分)
46.(15分)
(1)变化及原因:面对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形势,开始想直接救国;后来因顽固派势力阻挠,用报纸等启蒙民众;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托付梁启超。
(9分)(2)实践与认识:作为晚清官员,杰出资产阶级政治家,黄遵宪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在变法失败后,期待重返政坛,彻底为维新变法翻案;随着时代潮流前进,认可革命可能取代改良。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