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
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
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
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
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
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
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
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
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
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
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感恩。
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
《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
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祈福。
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
《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
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反省。
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
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
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差》中提到的“春节”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节气“立春”。
B. 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
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C. 天子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
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则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D. 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民间扎下了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重点从“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对“春节”这一节日进行了阐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
B. 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
C. 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意在证明从汉代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
D. 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春节礼俗蕴含着“感恩”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田”仪式则逐渐消亡。
C. 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却是客观存在的。
D. 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 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
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
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
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
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
”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
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
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创作新作品。
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作为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独特性与人工智能写作展开竞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B.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在不断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那些数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6.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势?请分点列条概括。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中药芬芳
林文钦
①阳春的正午,我走进一间叫作“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
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
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春泽”——春天的光泽。
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
这样想着,我等候抓中药的心情悠然而自得。
②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
轻轻用手抚在凳面上,光滑平整。
毫无疑问,坐在这样一条凳子上,无论你是百无聊赖轻轻晃动身子,还是架
着二郎腿自得其乐东张西望,或是呼天抢地泪流满面痛苦万分,都不用担心这条凳子会突然之间散了架子折了腿脚,让你措手不及摔倒在地。
毫无疑问,在中药店,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说起“中药”这个我眼中飘逸草木气息的意象,形成于我七岁那年。
那个早春的清晨,我跟随祖父的脚步,与中药结缘。
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
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的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点儿发霉的味道。
这些方子,如今在我看来,如同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
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④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老伯。
而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
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
陈旧的木屋,却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仿佛让我遁入明清的旧宅里。
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
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
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上,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春柴苗、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金银花、木芙蓉、水蔓菁、火麻仁、土茯苓……
⑤这些药名儿,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也很耐人寻味!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
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看,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
⑥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里度过的。
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
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
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
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⑦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
几无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
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
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
那次,我没有跨过那高高的木门槛,只闻到那些熟悉而浓郁的中药味,像亲切的虫子钻进我的鼻孔。
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
几年之后,硬朗的邱老伯却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而时间把中药铺的废墟都掩埋在新鲜的建筑群里。
⑧时光渐逝,病中的我也垂青中药的疗效。
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道:“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
”我看到这句话不禁叹道: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辛夷、曲莲、槐实、陆英、荭草、紫藤……回想起这些中药,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于是我鼻息间的香气就更浓重了。
连我自己也闹不明白,为什么我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就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感觉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沉睡,苏醒;再沉睡,再苏醒!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⑨有时喝多了中药,身上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
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还常常抬起衣袖闻
闻那股草木的香气。
可是,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那些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7.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叙写在“春泽堂”抓药的情景,表现了中药铺安静的环境,也体现了作者悠然踏实的心情状态,颇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B.“春泽堂”那红漆斑驳的长条凳,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结实,坐在上面倍感安心,这表现了作者对中药铺的特殊好感。
C.“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喻指祖父用娟秀书法写就的药方,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不少中药药名蕴含着的诗情画意,加之中药独特的草木香气,让作者着迷不已,甚至一度萌生了将来做一名中医郎中的梦想。
8.第④段中,作者细致描写了“邱氏中药铺”,这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
9.题目中“芬芳”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 27分)
阅读《放鹤亭记》,完成10~16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
..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
乎?虽南面
..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
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
10.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①凌.万顷之茫然凌:凌空
②升.高而望升:登
B. ①虽趣.舍万殊趣:趣味、乐趣
②草木际.天际:接近
C. ①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
②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D. ①士也罔极.极:标准
②纵其所如.如:像……一样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齐.彭殇为妄作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火尚足以明.也⑤一觞.一咏⑥常在于险远
..
⑦饮酒于斯亭而乐.之⑧葛衣而鼓.琴
A.①⑦/ ②③⑥/ ④/ ⑤⑧
B.①⑦/ ②/ ③⑥/ ④/ ⑤⑧
C. ①/ ②/ ③⑥/④⑧/ ⑤⑦
D. ①/ ②③⑥/ ④⑧/ ⑤⑦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叶叶相交通
..兮
..宁溘死以流亡
B.忧伤
..而慎取
..以终老深思
C.挟飞仙以遨游
..
..汝岂得自由
D.列坐其次
..春
..明年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B.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C.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彰显功德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南面”泛指居于尊位或官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C. “《易》”是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为儒家“六经”。
D.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15.下列对《放鹤亭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闲适自然的生活图景和不为世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
B. 熙宁十年秋,彭城发大水,洪水涨到云龙山人的草堂门一半的高度,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他迁居到故居的东边。
C. 云龙山人张君养有两只鹤,早上外出翱翔,晚上回来,因而他给自己修建的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D. 苏子谈到隐居之乐时,提及历史上卫懿公因为好鹤而亡国,周公针对此事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引以为戒。
1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小题3分)
(1)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放鹤亭记》)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兰亭集序》)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晚秋夜坐
王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敧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标题点明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似晚秋,这是让诗人感到“奇”的地方。
B.首联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C.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荷花和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D.第五句中的“噪”写出了蝉鸣声音之大,烦扰了诗人的清静,诗人令人去黏它,驱其远离。
18. 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兰亭集序》中写兰亭四周水流环绕的两句是“,。
”
(2)《离骚》中写小人对“我”造谣中伤的两句是“,。
”
(3)我国不少人的名字来自于古诗文,如屠呦呦的名字就与《短歌行》中的
“,”相关联。
(4)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
“,”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20.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江渚.(zhǔ)笨拙
..(zhuō)慰藉.(jí)横朔赋诗
B.敛裾.(jù)桂棹.(zhào)窈.窕(yǎo)无精打彩
C.庐冢.(zhǒng)尸骸.(hái)梵.语(fàn)曲水流觞
D.椽.子(chuán)袅娜.(nà)洞穴.(xué)祟山峻岭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1~23题。
(共3小题,每题3分)。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________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________,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
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
魏晋时期,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
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
到了唐代,时代的精神气候发生改变。
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________,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
唐人在楷书和草书上,不让古人,直达巅峰。
颜真卿的楷书,磅礴伟岸,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
张旭与怀素,一反人们对“二王”亦步亦趋的________,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