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框架下珠中江三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化框架下珠中江三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
合研究
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简称珠中江)地处珠江口西岸,三地不仅山水相连、道路相通,而且历史同源、文化同根,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在珠中江三市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研究三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一、珠中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契机
如今历史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
增长点,在欧美国家,文化旅游也成为其旅游业中增长迅速的项目,以博物馆、名胜古迹、画廊、艺术馆、古典音乐、舞蹈为对象的文化旅游活动成为欧洲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
主流。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一是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问题,二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文化与旅游结合赋予旅游以灵魂,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则使其符合市场规则,更好地提升文化影响力。
旅游从本质上讲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主观审美、文化提升和心灵净化活动。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升;城市化使很多人离开故土,同时也失去了精神家园。
越来越多的人只能从历史遗迹、历史文化上感知过去,触摸自己的灵魂,此时历史文化资源弥足珍贵,历史
文化旅游业也随之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
当前历史文化旅游分散式的经营模式、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地域更广的区域整合将是大势所趋。
珠中江地处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经济发达、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整合历史资源,打造经典文化旅游品牌,可满足国人不断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008年,国家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为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吹响了号角,广东省迅速做出反应,决定加快形成“广佛肇”经济圈、“深莞惠”经济圈和“珠中江”经济圈,突出在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一体化上下功夫,以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珠海被确定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中江一体化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珠中江三市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加强了合作,提升了整合水平。
2009年5月,三市签订了《珠(海)中(山)江(门)旅游合作协议书》,随后成立了旅游合作协调委员会,这标志着三市旅游一体化正式启动,珠中江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发展由此赢得了重要契机。
二、珠中江历史文化旅游的现状及问题
(一)珠中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珠中江三地同处珠江口西岸,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有先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
特别是自16
世纪中期,澳门成为中国最早的也是长期以来唯一的外国人可以居住的商埠以来,这里最早接触到西方文化。
至近代,无数珠中江三地的先民从澳门走向海外,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香山文化,一大批开风气之先的名人从这里涌现,成为各个阶段的文化启蒙者,这些启蒙者留下的文化及遗址成了今天珠中江三地历史文化旅游的最重要资源。
在抗日战争时期,珠中江三地许多英雄儿女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活跃于这一地带的凤凰山武工队、白马中队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抗敌斗争遗址。
为了中国的复兴、人民的福祉,许多共产党员在这里战斗,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笔。
珠中江三地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不间断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得这一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其集中程度之高、保存之完整在中国内地少有。
仅就《珠海市第一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名录公告》统计,珠海各级政府保护的近现代历史建筑有15处,古遗址、古墓葬、石刻20处,古村落9个,近现代纪念建筑12处。
2007年珠海市唐家湾镇被评为国家历
史文化名镇,其中唐家村、会同村、淇澳村以其完整的历史保存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北山村、翠微村也是知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完整且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古祠堂有数十座。
2011年3月,中山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遗存相当丰富,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32处、历史建筑480
处以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其中,翠亨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南朗镇和黄圃镇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
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四个街区获得“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称号。
江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已达376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其中“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其杰出代表。
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是华侨文化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三地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达100多种,涵盖民俗、传统手工工艺、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
如珠海斗门的沙田民歌、水上婚嫁、乾务飘色、莲洲舞龙、白蕉客家竹板山歌;中山醉龙舞、崖口飘色、咸水歌、白口莲山歌;江门台山浮石飘色、新会葵艺、崖口海战流传故事、龙乡游龙、外海太虚拳等等。
近些年来,珠中江三地政府加大了对历史文化旅游的支持力度,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旅游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的重要辐射作用。
历史文化旅游不仅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如今,三地历史文化
资源已经经过初步整合,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珠海市以容闳及留美幼童为中心的留学文化、中山市以孙中山为核心的伟人文化以及江门市以开平碉楼及自然村落为标志的
华人华侨文化。
(二)珠中江历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1.开发层次低、配套设施落后。
珠中江三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除个别品牌外,开发层次普遍较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也较为严重。
珠海的近现代历史名人非常多,他们是引领一个时代潮流的模范,他们可以成为珠海这座年轻城市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遗憾的是珠海在这一方面的开发还很落后,其历史文化旅游一直未能独树一帜。
2.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
珠中江三地的历史文化遗存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但总体来说,以近现代的为主,这些近现代历史遗存至今长的不足200年、短的仅数十年而已,但这些历史遗迹遭遇到的破坏却很严重。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很多历史遗迹在新中国成立后
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人们开始恢复和有意识地保护历史遗存,但问题仍很严重。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在眼前功利的挤压下,相关利益方大拆大建,众多历史遗存遭遇拆除;另一方面,文化建设投入一直不足,用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开发上的更是捉襟见肘,历史文化遗存任其衰败、毁坏,一旦有资金也宁愿投在如温泉的建设、
度假村的修筑上,而非以提升人们精神层次的文化消费上。
3.管理割据影响集约发展。
珠中江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多属于国家,只有少数遗迹的产权属于私人,政府能够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这给集约发展提供了便利。
但遗憾的是,珠中江三地尽管地域相连、历史上多数地带还同属一个行政区,行政资源却没有很好的整合,条块分割、政出多门,部门利益纠结等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三地历史文化旅游网络尚未形成,项目管理主要是以维持为主,缺乏形式的创新和内核的提升,加之各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战,资金分散,不可能实现规模化的轰动效应。
4.定位模糊,主题不鲜明。
珠中江三地是岭南文化、香山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汇聚之地,历史遗迹和精神遗产承载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但是,人们往往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有形的和物化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上,而对精神性的历史文化产生的社会效应缺乏认识,这种偏差必然会影响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导致历史文化旅游的空间十分狭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大打折扣。
三、珠中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抓住珠中江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发展的有利契机,解决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合作机制。
珠中江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法制建设总体来看也走在全国前列,但有关历史文化
资源利用、保护、开发方面的法律法规却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国有资本参与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来,这不仅可以推动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而且可以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利用社会力量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
这也需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规范各方利益边界,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驾护航。
珠中江三地要加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需要多协调,多沟通,真正树立大区域观念,切实推进三地合作机制的构建并努力使其付诸实施。
三地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加快合作的步伐、编制合作开发规划,拆除行政和区域藩篱。
2.以互补效应带动资源整合。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合作,文化旅游资源的合作可以使各方诉求实现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
珠中江历史文化资源有很多相似点,有此消彼长的忧虑,也存在恶性竞争的可能,但实际上,只要切实引导,三地的互补共赢明显大于竞争。
珠海毗邻澳门,有国家级对外口岸,此外,特区在政策上可以先行先试;中山是伟人故里,是无数海内外华夏子孙瞻仰的圣地;江门为中国的侨乡,独特的华侨文化深深吸引着海外游子的心,而且是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物质见证。
三地可以在文化旅游产品、客源、投资及管理上开展全方位合作。
比如,在珠海拱北口岸、横琴新区制作旅游指南,将三地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推介;在中山故居做珠海和江门的历史文化名人
故居指引;在江门开平碉楼与自然村落宣传香山文化和珠澳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3.挖掘历史内涵,准确定位其文化意义。
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在于人文及自然景观给人灵魂的启迪,所以,挖掘并准确定位历史文化旅游的精神内涵至关重要。
珠中江三地应该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依靠学者及学术队伍,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
提升历史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核。
在这方面,江门的开平碉楼及华侨文化依托五邑大学的研究已产生了很好的文化效应,大大增强了其文化软实力。
中山对伟人文化的整合也比较成功。
珠海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除了容闳及留美幼童文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以外,物化的历史遗迹缺乏系统梳理。
4.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其开发途径。
珠中江三地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以民俗文化的形态存在,极具特色。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了很大进展,但需进一步挖掘并探索其产业化的途径。
一方面,这些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才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产业化的途径使之做大做强,发挥社会及经济效益。
三地可以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节、民俗文化节,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同时,可以采用物化的手段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俗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博物馆,通过书
籍、图片资料展现三地丰富的非物质物化资源。
珠中江三地1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有效整合集体呈现给四方来宾,能有效扩展现有旅游资源,增加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感。
5.以启蒙文化为中心构建珠中江文化旅游大品牌。
珠中江历史文化资源以近现代历史遗存居多,历史文化旅游也多以近现代历史名人故居、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旧街区为主,要将这些分散的历史文化景点整合起来,需要找准其精神内涵,将其打造成大品牌,单个的、孤立的历史文化“孤岛”很难发挥其影响力,甚至难以生存。
纵观这些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笔者认为,“启蒙文化”这一概念能较好的概括出这些历史遗存的精神共性,彰显其独特的品质。
珠中江三市地处珠江口西岸,由于其与澳门独特的文化联系,以至于在近现代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地区在如此狭小的区域出
现过这么多历史名人,这些名人最大的共性,便是在封闭落后的中国以敢为人先的使命感开创了中国多个“第一”,对中国人步入现代进行了最早的启蒙。
这些“首创”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启蒙着中国。
“启蒙”必然是他们共同的而且是最佳的精神注脚。
为物化启蒙精神,可以在珠海唐家湾共乐园建立中国启蒙文化博物馆,将珠中江三地乃至珠江口西岸地区开风气之先的名人事迹进行集中展示,果能如此,珠中江三地综合文化软实力必将得到重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