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在判断句义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在判断句义中的作用
通过要求被试判断前后出现的两个句子意思是否一致,探讨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同时验证汉字音形义激活的时间进程。
实验结果表明:(1)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字形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最大,而字音和字义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大小不能得到分离。
(2)句首词语首尾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词语尾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词语首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
实验结果支持了句首词语字形对句子阅读影响最大、句首词语尾字变化比首字变化对句子阅读影响更大的观点。
标签:词汇通达,句子理解,句首词语
1、引言
关于词义是如何通达的这一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探索的过程中,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周晓林等在语音与词义激活的相对时间进程的研究中提出:汉语的词汇提取并非主要取决于对语音的加工,而主要在于对字形的加工(周晓林,武宁宁,舒华,1998)。
Perfetti(1998)认为语音激活早于语义激活,且语音的激活是自动的。
武宁宁等(1998)对移动窗口条件下语音、字形信息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正常阅读的字词识别中语音和字形都在早期起作用。
总的来说,关于词汇识别过程中的词义通达假设主要有直通假设、语音中介假设和双通道假设三种。
直通假设认为心理词典中词条的激活可以不必经过语音而直接由词形信息激活,即词的意义可直接由词形信息获得,语音的提取是词义通达以后一个附加的过程(Taft&Graan,1998)。
Leek,Weekes和Chen(1995)的语义分类实验研究发现字形信息在汉字字义通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清芳、杨玉芳(2004)采用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研究汉语单字词产生中音形义激活的时间进程,实验结果表明语义激活与字形激活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语义激活与语音激活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视觉单词识别过程中可能不经过语音激活就能从字形激活通达语义,支持了直通理论。
韩在柱、毕彦超(2009)通过对一位汉语脑损伤个案(YGA)的研究发现,YGA在通达语音表征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却对词汇的视觉理解能力保存完好,为直通理论提供了证据。
语音中介假设认为词典中词条语义的获得必须经过将词汇拼写形式转换成语音信息的形式,词汇的视觉模式不能直接激活词条的语义,通过激活词典中的语音表征才能通达词条从而获得语义信息(Van Orden,1987)。
郭桃梅、彭聃龄、祁志强、徐伦(2004)采用Stroop实验范式及其变式研究了语音的自动激活及其在汉字词义通达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语音在汉字的识别过程中是自动激活的,并且语音的自动激活有助于语义的通达。
双通道假设认为书面单词到达语义存在着两条通路,一条是由词形直接通达词义,另一套是由词形激活语音后再通达词义。
在通达词义时两条通路平行地发挥作用,在字词识别过程中。
究竟依据哪条通路通达语义。
取决于两条通路的加工速度(Meyer,Schvaneveldt&Ruddy,1972)。
陈宝国、王立新、彭聃龄(2006)采用基于字形的启动范畴判断任务,用高频字和低频字作为实验材料,在不同的SOA条件下,研究汉字识别中音形义激活的时间进程。
结果显示两类汉字结构不一致。
高频汉字形音义激活的时间顺序为字形、字义、字音:而低频汉字的字形激活在先,字音和字义的激活时间未能分开。
音形义在激活语义中的作用没有得到统一,音形义激活的时间进程不一致,那么它们对句子理解的影响应该也是不一致的。
所以本研究想探讨句首词语音形义三个因素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各个因素对句子阅读影响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哪个因素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更大。
在已有的研究中,变化的都是词语尾字的音形义,或者是单纯的汉字音形义激活的时间进程的研究,本研究将在句首词语首字变化条件和尾字变化条件两个水平上来考察音形义对句字阅读的影响。
2、方法
2.1 被试
选取24名在校大学生参加实验,其中12名男生,12名女生。
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2.2 材料
共有130个句子,其中30个练习句,100个实验句。
句子的结构都是一致的,所有句子的长度平均为8个字。
100个实验句中有80个是启动句,20个是目标句,其中40个启动句变化的是句首词语的首字,40个启动句变化的是句首词语的尾字。
80个启动句由20个句干演化而来,每个句干组成4个句子。
这4个句子后面的字均相同,句首的一个词语分为四种类型,即本词,词首字变化的义近词,词首字变化的音近词,词首字变化的形近字:或者是本词,词尾字变化的义近词,词尾字变化的音近词,词尾字变化的形近词。
2.3 实验设计
采用2x4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自变量1为词语音形义的变化,分为四个水平:本词、义近词、音近词和形近词:自变量2为词语音形义变化的位置,分为两个水平:词语首字的变化,词语尾字的变化。
因变量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2.4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由DMDX编写,使用电脑呈现刺激,所有界面均为灰色,刺激为黑色,被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做出按键反应。
反应键为“A”键和“L”键,如果被试认为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致的就按A键,如果认为两个句子的意思不一致就按L键。
在实验前给被试讲解实验的程序,并告诉被试在实验中句子意思是否一致的操作定义,即句子字完全一致或者意思完全一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一致的,如果只是音近或形近,就不能认为两个句子的意思一致。
实验分为练习实验和正式实验,被试先进行练习实验,以熟悉实验程序,然后进入正式实验。
被试坐在电脑屏幕前方,距离电脑屏幕大约60cm。
首先阅读屏幕上出现的指导语:“首先,会在屏幕中间呈现+,这时请您把视线集中在“+”上,然后会出现一个不完整的句子,在不完整句呈现后会马上快速地闪过一个词语,这个闪过的词语与前面的不完整句组成了一个句子,接着会重新呈现一个新的完整的句子,请您尽量准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否一致,如果这两个句子意思一致,请按“A”键,如果不一致,请按“L”键,按空格键开始实验”。
实验中刺激材料的呈现顺序及时间是:首先呈现300ms的注视点“+”,接着在屏幕的中央呈现一个残缺的句子,然后快速闪过一个词语,呈现时间为150ms:最后呈现目标句,要求被试判断刚刚呈现的残缺句和快速闪过的词语所组成的句子的意思与后面呈现的句子的意思是否一致。
目标句设定的极限时间为3000ms,如果被试3000ms还没有做出反应,计算机将会自动进入下一个trail,并将目标句的反应时间记为3000ms。
3、结果
本实验剔除反应时超过组内平均值正负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剔除率为0.5%。
每个被试对不同类型词语组成的句子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1。
从反应时来看:在词首变化条件下。
本句启动的反应时都小于义近启动的反应时,义近启动的反应时小于音近启动的反应时,音近启动的反应时小于形近启动的反应时。
在词尾变化条件下。
本句启动的反应时最小,形近启动的反应时最大。
从错误率来看:无论是在词首变化条件下还是在词尾变化条件下,本句启动的错误率均最小,义近启动的错误率均最大。
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词语首尾变化的主效应显著,F(1,23)=4.159,p<0.05,词首变化的反应时小于词尾变化的反应时,平均反应时分别为:918.433ms,951.261ms;句子启动的主效应显著,F(3,69)=28.043,p <0.05,本句启动的反应时快于义近启动句的反应时,义近启动句的反应时快于音近启动句的反应时,音近启动句的反应时快于形近启动句的反应时。
平均反应时分别为:725.369ms,956.128ms,992.095ms,1065.795ms;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F(3,69)=2.207,p>0.05。
错误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词语首尾变化的主效应显著,F(1,23)=13,8,p<O,05,词首变化的错误率小于词尾变化的错误率,平均错误率分别为:0.085,0.135。
句子启动的主效应显著,F(3,69)=31.714,p<0.05,本句启动的错误率最小,形近启动的错误率最大。
本句、义近、音近、形近启动条件下的平均错误率分别为:0.035,0.085,0.079,0.242,两者交互作用显著,F(3,69)=12.527,p<0.05。
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词语首尾变化在本句启动上的简单效应不显著,F(1,23)=0.8,p>0.05;词语首尾变化在义近启动上的简单效应显著,F(1,23)=7.83,p<0.05:词语首尾变化在音近启动上的简单效应显著,F(1,23)=6.54,00.05。
被试对本句启动的反应时短于义近启动,音近启动,形近启动,均值差分别为230.759ms,266.726ms,340.427ms,差异显著;p<0.05:被试对义近启动句的反应时短于形近启动句,均值差为109,688,差异显著00.05:被试对音近启动句与形近启动句的反应时差异显著,均值差为73.701,p<0.05。
错误率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词首变化错误率小于词尾变化的错误率,均值差为0.05。
00.05;本句启动的错误率低于形近启动的错误率,均值差为0.206,p<0.05;义近启动的错误率低于形近启动的错误率,均值差为0.156,p<0.05,义近启动的错误率高于音近启动的错误率,均值差为0.006,差异不显著p>0.05;音近启动句的错误率低于形近启动,均值差为0.163,p<0.05。
4、讨论
本实验考察汉语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句首词语首尾变化时,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词语首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短于尾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从错误率上看,差异是显著的,词语句首字变化的错误率显著低于句尾字变化的错误率。
实验结果表明句首词语首尾变化对被试理解句子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词首字的变化对被试理解句子的影响小于词尾字的变化对被试理解句子的影响,当词语的第一个字是一致的,而第二个字不一致时。
个体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重新加工前面的字,形成新的意义,从而完成对句子意思的加工。
所以词语尾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首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
无论是反应时间还是错误率,启动类型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
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
被试对本句启动句的反应时短于义近启动句、音近启动句、形近启动句,并且本句启动与义近启动。
音近启动,形近启动之间的差异都非常显著。
在本句启动条件下,启动句与目标句是一致的,被试只需要做简单的对比就会发现两个句子是一致的,而不需要进入更深层次的句义加工:被试对义近启动句的反应时
短于形近启动句,并且差异显著,表明义近启动与形近启动比较,形近启动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更大。
义近启动句的反应时与音近启动句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被试对音近启动句与形近启动句的反应时差异显著。
对启动类型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本句启动的反应时最短,从形的角度看。
本词启动句与目标句无论在音形义上都是一致的,对本句启动的反应时最短,可以认为被试在加工了词语的形以后就直接激活了字的义。
而不需要音的加工就能做出启动句与目标句意思是一致的判断。
形近的反应时最长。
被试在激活词语的形时发现与日常的词语的形不一致,就需要继续激活字的音和义再来做出判断,所以需要的时间最长。
在错误率上的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并不是依次增高的,而是本句启动条件下的错误率最低,形近启动条件下的错误率最高,义近和音近启动条件下的错误率居中,且义近启动条件下的错误率高于音近启动条件下的错误率。
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本句启动的错误率低于义近启动句、音近启动句、形近启动句,差异显著:被试对义近启动句的错误率低于形似启动,差异不显著;音近启动句的错误率低于形近启动,差异显著。
所以,从错误率来看,错误率最高的是形似启动句,并且与本句启动、义近启动和音近启动句的差异都非常显著。
在反应时和错误率上,词语首尾变化与启动类型的交互作用不一致,在反应时方面,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错误率上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原因造成的,即是在正确率与反应时之间的平衡。
在错误率上,简单效应的检验发现词语首尾变化在义近启动、音近启动、形近启动三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都很显著,而启动类型无论是在词首变化水平上还是词尾变化水平上的简单效应都显著。
整体来看,句首词语变化不管是词首变化还是词尾变化。
形近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是四种条件下最高的。
与词语的音和义相比较,词语字形的变化对句子理解的影响最大。
义和音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本研究中,义近启动的反应时小于音近启动的反应时,但是这样的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在时间激活水平上,义和音的激活时间不能得到明确的分离。
5、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汉语词语音形义对句子阅读影响不一致,字形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最大,而字音和字义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大小不能得到分离。
(2)汉词语首尾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词语尾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词语首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说明词语尾字变化比词语首字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