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中语文粤教版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中语文粤教版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好大一棵树
夏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
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

那天是4月15日,还有两
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

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

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

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

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便上无片瓦,下
无寸地。

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

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
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音山。

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

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

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

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

父亲生怕别人发现,特意弄了一些
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

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
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

父亲也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

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
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

十年间,我们三人
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
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

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条山路上了山,
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

岔路口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
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

岔路口的
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
头路。

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

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

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

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

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反应过来,忙在
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

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
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

我和弟弟猛点头。

父亲犹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
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

大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
高耸入云。

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

附近的树林,山脚下的
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绰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

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般的清晰可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憧憧,搅拌机像一头
巨大的鳄鱼,吞进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着。

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


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用语看似平常,却涵蕴丰富,既写出了母亲去世日久、父子三人离乡日久,也写出
了父子回乡的时间与缘由,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母亲去世突然,令全家猝不及防;而贫困如洗的家境和“我”高考在即的现状,令我们无力也无暇好好安葬母亲。

这为日后“寻坟而不得”埋下伏笔。

C.母亲的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

父子三人因为惊恐和伤心而离开家乡,直至父亲身染重疾,才想起重回故乡去寻母亲的坟。

D.小说不仅写出了母亲坟墓被毁,父亲故去后不知何处安息的家庭悲剧,更揭示了工业化进程
中暴露的种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毁山滥建等。

E.小说借助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反语等手法来描写景物,环境描写除了具有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2)你认为父亲有可能记错坟的位置吗?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
(3)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绪变化?请简要概括。

(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该是“坟”而不是“好大一棵树”。

请结合文本,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1)AD
(2)不可能记错。

①坟地是父亲在外寻摸一天定下来的;②岔路口左右各有不同指向;③安葬
时走了200步,之后又移栽小树作记号;④离乡前父亲独自去坟前坐了半晌。

(答对3点给6分)(3)①生活境遇困窘,深爱妻子孩子,为维持生存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下辛苦工作的劳动者。

②妻子去世非常悲伤,怕污染伤及自身而南下打工,查出癌症后希望和妻子安葬在一起,在一番
寻而不得之后不得不接受一棵大树为妻子的安栖之所的“事实”。

(4)应该是“坟”。

①行文结构上看,文章开篇即明说寻坟,照应标题;结尾以问句作结——父
亲去后何处安息——委婉写坟:浑融深刻。

②“坟” 是线索。

全文一直围绕“坟”展开:安葬时寻坟址——离家时去看坟——十年后去寻坟;而“好大一棵树”一直到行文的末尾才出现,且篇幅不大。

③从主旨上看,“寻坟而不得”展现了贫苦人民的悲情,坟的被毁其实表达的是快速发展的工业化
进程中机器与传统文化中人情人性的博弈:要发展,要不要人文关怀?耐人寻味。

④从艺术效果
上看,用“坟”作标题,直接、明白。

应该是“好大一棵树”。

①从情节上看,它虽然是在文章几近结束时才出现,却至关重要:它恰巧
就在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这让父亲最终接受“记错了”这个事实有了可信度;它的繁茂笔直粗壮
高耸应该是契合了这十年来父亲内心所想:当年的小树苗应该长成了这个样子;在经历了“坟没有了”这个变故后,这棵树成了身染重病的父亲最终的情感依托。

②树是树,不是坟,但它却完成
了对父亲的情感抚慰,这种错位与悲情让读者唏嘘。

③从人物形象上塑造上看,树的繁茂寄予了
父亲十年来无以言说的思念:“疾步”“踮”“抱”“亲昵地贴”“倾诉”侧面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用“树”作标题,含蓄、蕴藉。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

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
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
文本的分析。

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

B项,“‘我’高考在即的现状,
令我们无力也无暇好好安葬母亲”有误;“我高考在即”不是不能好好安葬母亲的原因。

C项,我离
家是因为高考考到了外地,弟弟是被父亲带走的,全家“才想起”表述不对。

E项,没有反语,没
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名师】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
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
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
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本题五个选项,A项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特点,B项分析文本结构手法,C项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D项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概括,E项
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

考生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你认为父亲有可能记错坟的位置吗?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这
是针对小说的情节设题。

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表明观点,应为“不可能”,因为后面一问既是提问,又是提示,“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

文本第三节说“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第四节说“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第五节说“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
这些都可以作为“不会记错”的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名师】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

“伏笔”是小说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
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
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本题虽有两问,但重点在第二
问“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考生可通读全文,找到信息对应段落,仔细筛选母亲去世后父亲的
言行,即可找到答案。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绪变化”,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题干中有两问,一是父亲的形象,一是心绪的变化。

首先到文
中找到描写父亲的内容,然后依据内容进行概括。

从为母亲寻找坟地和安葬母亲的内容上,可以
看出父亲是深爱母亲的;从父亲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的情
节中,可以看出父亲深爱孩子。

心绪的变化:母亲去世,父亲“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
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非常悲伤;“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
弟弟南下去打工。

”怕污染伤及孩子南下打工;得知生病想和母亲安葬在一起;“父亲……一把抱
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找不到母亲的坟地,把一棵
大树当作母亲的安栖之所。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人物描写分为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间接描
写(侧面描写)两大类。

直接描写又分为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等。

另外还要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本题除概括父亲
的形象特点外,还要答出父亲的情绪变化,那么就要重点分析文中父亲的言行及心理,从而得出
答案。

(4)【试题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

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一般就文章的标题、主旨、作者等环节中的某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让答题人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结合文章进行解读,考生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到支撑自己的观点的依据即可。

本题针对
标题设题,答案并不唯一,考生可选择用“坟”做题目好,也可以选择“好大一棵树”做题目好,需要
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一个标题,都应该从结构情节、人物塑造、主旨揭示上进行分析。

注意言之
成理,自圆其说。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本题探究对文章标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从结构情节、人物塑造、主旨表达
等方面分析,具体如下:①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
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②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
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
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
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④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
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那么,符合上述要求的标题即为好的标题,不
符合上述要求的标题即为不可取的标题。

本题考生无论是认为哪一个标题好,都要从上述角度分
析出理由,答题模式:先表明观点,用“坟”好(用“好大一棵树”好),①结构上……;②人物塑造上……;③主旨揭示上……。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蒙自杂记
朱自清
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

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
忙的时候。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

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象玩具似的,正象坐惯了普
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象玩具似的一样。

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

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

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
到门儿。

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嵩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

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

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

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马湖,在那两处住的时候,也有这种静味。

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

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来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

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

他脸上常挂着微笑,却并不是巴结顾客
的样儿。

他爱点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磁器占着一半儿;糠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

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去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

老头儿有个老伴儿,
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

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管那掌柜的也叫这名儿;他的人缘儿是很好的。

城里最可注意的是人家的门对儿。

这里许多门对儿都切合着人家的姓。

别地方固然也有这么办的,但没有这里的多。

散步的时候边看边猜,倒很有意思。

但是最多的是抗战的门对儿。

昆明也有,
不过按比例说,怕不及蒙自的多;多了,就造成一种氛围气,叫在街上走的人不忘记这个时代的
这个国家。

这似乎也算利用旧形式宣传抗战建国,是值得鼓励的。

眼前旧历年就到了,这种抗战
春联,大可提倡一下。

蒙自的正式宣传工作,除党部的标语外,教育局的努力,也值得记载。

他们将一座旧戏台改为演
讲台,又每天张贴油印的广播消息。

这都是有益民众的。

他们的经费不多,能够逐步做去,是很
有希望的。

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

报名的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

夜校办了两三个月,学生颇认真,成绩相当可观。

那时蒙自的联大要搬到昆
明来,便只得停了。

教育局长向我表示很可惜;看他的态度,他说的是真心话。

蒙自的民众相当
的乐意接受宣传。

联大的学生曾经来过一次灭蝇运动。

四五月间蒙自苍蝇真多。

有一位朋友在街
上笑了一下,一张口便飞进一个去。

灭蝇运动之后,街上许多食物铺子,备了冷布罩子,虽然简陋,不能不说是进步。

铺子的人常和我们说,“这是你们来了之后才有的呀。

”可见他们是很虚心的。

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里是二十五晚上。

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
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
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

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

四乡地方空阔,都用一棵棵小树烧;想象着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光景够
雄伟的。

四乡那些夷人,该更享受这个节,他们该更热烈的跳着叫着罢。

这也许是个祓除节,但
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
深厚。

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有一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

但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真是
返老还童一般。

湖提上种了成行的由加利树;高而直的干子,不差什么也有“参天”之势,细而长
的叶子,象惯于拂水的垂杨,我一站到堤上禁不住想到北平的十刹海。

再加上嵩岛那一带田田的
荷叶,亭亭的荷花,更象十刹海了。

嵩岛是个好地方,但我看还不如三山公园曲折幽静。

这里只
有三个小土堆儿,几个朴素小亭儿。

可是回旋起伏,树木掩映,这儿那儿更点缀着一些石桌石墩
之类;看上去也罢,走起来也罢,都让人有点余味可以咀嚼似的。

这不能不感谢那位李嵩军长。

南湖上的路都是他的军士筑的,嵩岛和军山也是他重新修整的;而这个小小的公园,更见出他的
匠心。

这一带他写的匾额很多。

他自然不是画家,不过笔势瘦硬,颇有些英气。

联大租借了海关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是蒙自最好的地方。

海关里高大的由加利树,和一片软软
的绿草是主要的调子,进了门不但心胸一宽,而且周身觉得润润的。

树头上好些白鹭,和北平太
庙里的“灰鹤”是一类,北方叫做“老等”。

那洁白的羽毛,那伶俐的姿态,耐人看,一清早看尤好。

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甬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顶有趣的。

另一个角落长着
些芒果树和木瓜树,可惜太阳力量不够,果实结得不肥,但沾着点热带味,也叫人高兴。

银行里
花多,遍地的颜色,随时都有,不寂寞。

最艳丽的要数叶子花。

花是浊浓的紫,脉络分明活象时,一丛丛的,一片片的,真是“浓得化不开”。

花开的时候真久。

我们四月里去,它就开了,八月里走,它还没谢呢。

(有删改)
一九三九,四,三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旧散文,记录了作者在抗日时期的心态。

文中几次提到了抗战,言
谈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期待。

B.蒙白地处西南,远离战区,城小人少,“有种静味”,人好景美,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但似乎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

C.文中写到四川姓雷的掌柜,他脸上常挂着微笑,人缘好,虽然并不是为了巴结顾客,但最终
还是为了做好自己的生意。

D.文中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火把节”的盛况,这火光充盈着蓬勃的生命力,寄寓着作者的信念和理想。

E.文章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笔致简约,亲切,读来娓娓动人,看似平静的文字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C项,“但最终还是为了做好自己的生意”不准确。

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蒙自人的
纯正至美。

B项,“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但似乎缺少时代气息”错,这里充满抗战的时代气息。

E 项,此文风格不是“沉郁”,蒙自的生活经历加深了作者对国民的信心。

【2】试分析文中的“溶溶滟滟”“田田”“亭亭”等叠词运用的作用。

【答案】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溶溶滟滟”写出了南湖的水大而波光闪动的样子;“田田”写出了莲叶很密的样子;“亭亭”写出了荷花的形体多姿秀美。

含蓄蕴藉地抒发了作者对蒙自
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分析语段里叠词的作用,首先找到叠词所在的语段,“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有一
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

但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再加上嵩岛那一带田田的荷叶,亭
亭的荷花”,可知“溶溶滟滟”写出了南湖的水大而波光闪动的样子;“田田”写出了莲叶很密的样子;“亭亭”写出了荷花的形体多姿秀美。

含蓄表达对蒙自自然风光的喜爱。

叠词运用,可以使音节舒
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3】作者在文中写了关于蒙自的哪几个画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人缘好的卖糖粥的掌柜;②城里张贴抗战的春联;③虚心接受启蒙的民众;④城乡迷
人的火把节;⑤南湖令人流连的美景;⑥银行里“浓得化不开的花儿”。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
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蒙自画面的体现,应该是一些乡土民情等,如人缘好的卖
糖粥的掌柜;城里张贴抗战的春联;虚心接受启蒙的民众;城乡迷人的火把节;南湖令人流连的
美景;银行里“浓得化不开的花儿”。

【4】联系全文,试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感情。

【答案】对蒙自自然风光和民众身上纯正品质的赞美。

对蒙自这个平静的小城所蕴含的正义精神
和抗战力量充满了自信。

国难当头,作者心系民众,心系民族的命运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

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感情,理解要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探究作者的
情感取向,首先立足文本,筛选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分条表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的取向一
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注意。

选择不同的角度。

可以从对蒙自自然风光和民众身上纯正品质的赞美;对蒙自这个平静的小城所蕴含的正义精神和抗战力量充满了自信;国难当头,作者心系民众,心系民族的命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塌鼻子
韩少功
山那边有一郎中,塌鼻子,读书不多,每天上午不做事,只是咕嘟咕嘟吸水烟,直到铜烟筒烧红
了才熄火。

午饭后睡觉,睡到一个大哈欠起床才开始门诊,但限定人数,只看三四十个号子——
他晚上要去喝茶,从来不可耽误。

没有人看见他采药,但他总能拿出一种黑药丸,据说那是他半夜里采集和泡制的,几乎包治百病,疗效十分了得。

这种药丸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深有浅,其中区别只有他自己知道,连贴身的
帮手也不大明白。

不光是药,他还有很多旁门左道。

比如有个病人高烧不退,见郎中来了就大喊大叫,跳起来朝门
外跑。

塌鼻子追上去一拳就把病人打倒在地,再把对方拖入水塘,不论对方如何惨叫,不论病人
的亲属如何哀求,他死死揪住病人的头发,一次次把脑袋按入水中。

直到没有什么动静了,才把
几乎半死的病人拖上岸。

人们遵他的指示,用好几重茧棉包裹病人,抬到床上去发汗。

不到一个
时辰,病人果然发出汗来,高烧渐退,神志恢复,亲属们无不欢天喜地。

更奇特的是,某家的一匹马右腿折断,村里人都等着吃马肉。

塌鼻子走到屠夫前一举手说不可。

他仔细看看腿伤,要马主人找来铜钱一枚,放在火里烧红,再下醋淬火,如是三番,用刀背将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