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
1.列出学习目标。
一场战争:淝水之战;一个人物:北魏孝文帝;一个进步:北方民族大融合。
2.回顾历史朝代发展。
【正课】
一、淝水之战
1.看《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思考,有一个政权曾统一了北方,它是?(前秦)
2.看《东晋前秦形势》图,思考: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氐族,符坚)
3.简介淝水之战过程。
讲解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4.讨论:淝水之战,胜败的原因?八十万大军为什么会输给八万军队?
▪前秦:(1)骄傲轻敌
▪(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
▪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5.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
二、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介绍北魏孝文帝。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
3、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
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
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5、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
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
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
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6、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
7、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
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
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
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北魏孝文帝在民族的大融合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及板书】
【巩固练习及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