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牡丹亭观后感-范文word版 (6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牡丹亭观后感
篇一:牡丹亭观后感
观《牡丹亭》有感
昆曲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201X年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后来,中国又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剧种,但是
有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曲有了“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而《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是每位昆曲迷的必看之作,它也使中国戏剧
得以在世界扬名。

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牡丹亭》竟然能让在不同文化背景
下成长的外国人也如此的痴迷,让它轰动全世界呢?《牡丹亭》的魔力究竟在
哪里?
在观看《牡丹亭》前我一直有这个有这个疑惑,为什么它有如此大的魅力,但
当我观看完《牡丹亭》后,我才了解了其中的原因。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
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又一
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

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
幽会。

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

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
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
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
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
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
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
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全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字“情”,又因情之奇,奇于梦。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识相爱是在梦中,这也是《牡丹亭》的独特之处,自古以
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爱情故事:崔莺莺与张生在佛殿“惊艳”;王瑞兰
与蒋世隆“踏伞”相爱;李千金先于“墙头马上”相识裴可俊;霍小玉因紫钗
而与李益结亲……但是他们都是在现实中相见相爱的,唯独杜丽娘、柳梦梅是
在生前从未蒙面的,甚至根本不知是否有对方的存在。

但就是在梦中才使得杜
丽娘摆脱一切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真爱,她的爱真可谓轰轰烈烈,激情洋溢,直到爱到了死,让我想到了一首歌《死了都要爱》,杜丽娘直到死后还是爱的
如此缠绵,如此真切。

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
黛玉。

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
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
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

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
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
性爱的权力。

所以,她是一个近代启蒙运动历史前孕阶段体现追求人性解放的
艺术形象。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
出来。

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

她之
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
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
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

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
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

莺莺的母亲并没
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

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
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
满婚姻。

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

双方
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

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
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
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
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
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w应该说,这才是《牡丹亭》主题的真实含义。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

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
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
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

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
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但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

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
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纯洁”和“奔放”,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
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篇二:《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

文中女主人公杜
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

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

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
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又怕被人看见。

这确实是青
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
醒了她的青春活力。

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
制在心中。

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
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
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

在那之后丽娘因情
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丽娘死后葬于梅
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牡丹亭》是一部催人热泪的爱情小说。

凸显出了杜丽娘为爱情极力地挣脱封
建枷锁的勇敢形象。

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因膝下无儿,就对杜丽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
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

她被
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
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

杜丽娘的内心深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最终在读
了《关雎》诗以后引发了出来。

弗洛伊德说过:“梦是被压抑的愿望以一种隐
藏的方式实现,是人们对于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是最真实的自我的内心表现。

女主角梦中大胆放肆的行为正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幸福纵是死亡也无所惧,反
映了其不屈于世的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小说也正是巧妙的借女主角的行为表达
了一种反抗封建压迫的思想,从而也宣扬了女性解放。

表现了杜丽娘的坚持精
神和执着态度。

篇三: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
比拟的。

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
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