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课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存在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其影响,借鉴中小学开展的感恩教育,
人们认为高校感恩教育只是高校德育的一部分, 也只是感恩知识经验的传授和学习,它的要求 就是学生能知道一些感恩知识,不要“忘恩”; 或者是只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换句话说,高 校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就是靠它“堵住”大 学生感恩心的缺失。这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 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其更高道德素质的 要求,所以部分高校潜意识里的感恩教育理念 已经落后于社会的要求。
罗海鸥对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 析,认为“我国大学德育目标比较抽象、模糊, 忽视基本品德素质培养,与学生实际脱节,德育 内容漫无边际,存在‘远、大、虚、旧、偏’的 弊端。”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标不明,缺乏科学具体描述的问题在高校 感恩教育中更为突出。查阅当前教育各级系统的 相关文件,还没有对感恩教育目标作出明确的表 述。
从感恩道德的内涵和特性来看,高校感恩教育
应该从全新的层面进行阐释,应将它看作是一 种价值观的培养、一种能力的培养和一种品质 的培养,因此需要结合心理活动的知、情、意 多方面来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将 所学的感恩知识、感恩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己 的道德修养,才能形成大学生“从(心)里往外” 的、稳定的感恩意识。理智的对待社会能和生 活,对周围的人和社会感恩并施恩,融洽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
高校感恩教育目标受其影响,也出现了 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 生在感恩教育重的情景体验,违背了感恩 教育的本意,而后者才是感恩教育主要的 “教化”过程。甚至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 向,期望搞一场感恩教育的“大活动”就 实现感恩
教育的目的。这些都是高校感恩教育功利化 的倾向。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感恩教育课程缺位,内容匮乏
我国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感恩教育理念落后,不够科学 2.感恩教育目标不明,方向模糊 3.感恩教育课程缺位,内容匮乏 4.感恩教育方式陈旧,缺乏针对性 5.感恩教育途径狭窄,缺乏实效性
一、感恩教育理念落后,不够科学
受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约束的影响,以前 的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较强,而社会对道德的要求 很笼统,人们对高校感恩教育的看法也有失偏颇, 也很单一笼统,社会对教育的看法也有失偏颇,认 为教育就是知识经验的传递。这样的看法对于当时 的经济和文化情形还是行得通的,因为社会没有向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教育目标出现功利化倾向。
教育中的经济至上思想延伸至高等教育, 使得教育目标出现功利化倾向。在高等教育 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力”而忽 视能“学做人”的问题。强调学校传播文化 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功能,在某种程度 上将学校变成了教育“生产线”,这违背了 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当前高等教育推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着重
大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注重他们各项素 质的综合提高;社会要求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 生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是,传 统的教育理念和感恩教育理念在人们思想中扎根时 间较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感恩教育的观念很难 得到纠正。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 高校感恩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二、感恩教育目标不明,方向模糊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育目标展 开的,为实现某种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育 过程,具有导向、选择、激励、协调和标 准的作用。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目标不科学的问题表 现得很明显。
1. 教育目标远、大、虚、旧、偏。
高校长期未能重视感恩教育,感恩教育 的课程设置几乎为零,相关内容则零星出 现在“两课”(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课 程)教材和时事教育中。
1.缺乏高校感恩教育的教材。 2.“两课”教材中缺乏感恩教育的内容。 3.涉及感恩教育内容的社会出版物较少。
四、感恩教育方式陈旧,缺乏针对性
高校的感恩教育刚刚起步,尚处在探索 阶段,教育方式沿袭了高校德育传统的单 向传授为主,注重教师的灌输和讲解,不 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双向交流。教育过程 基本上是教师讲授感恩知识或感恩故事, 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 的潜在能动作用,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感恩教育途径狭窄,缺乏实效性
根据当前的现状来看,感恩教育途径相 对狭窄。大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也多 是课堂传授或者是流于形式的活动。课堂 教育利于感恩道德知识的传授,学生较易 掌握其内容,但感恩教育内化的效果 不够理想。除此之外,学生接受感恩教育、 增强感恩意识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高 校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狭窄,创新不足, 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