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的主人公是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嗟来之食的主人公是谁
春秋时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舍食物,对一个饥民说:“嗟!来食。
”饥民说,
我正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
后用“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历史典故
春秋时候,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不少人饿得奄奄待毙。
有个叫黔敖的富人,想发
点“善心”,做点“好事”。
他在大路旁摆了些吃的东西,准备施舍给挨饿的人。
一天,
一个饿得不象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破鞋子,眯着眼睛走了过来。
黔敖左手拿
着食物,右手端着汤,没等那人走近,黔傲慢地哈喝道:“喂!来吃吧!”“磋!来食他满以
为那个饿汉会对他感恩不尽。
可是事情不象黔敖所想的那样。
只见那饿汉抬起头来,抖了抖衣袖,轻蔑地瞪了黔敖
一眼。
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磋来之食’才饿到这种地步的。
收起你那假仁假义的一
套吧!”说罢,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碰了一鼻子灰,三步并作两步地赶上去,向饿汉
赔礼道歉,还请他把东西吃掉。
那个有骨气的饿汉怎么也不肯吃他的东西,最后宁愿饥饿
至死。
成语示例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杨炯《唐右魏哲神道碑》:“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
”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
◎清陈睿思《赠张永夫》诗:“途穷猒见俗眼白,饿死不食嗟来食。
”
◎唐李绅《却到浙西》诗:“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传》:“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
受嗟来之食,况拾金求利以污其行乎?’”
◎吴晗《谈骨气》:“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
义的。
”
启发借鉴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位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吃“嗟来之食”是尽管是有骨气的表现,但不能固执地认为做人一定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而要懂得变通——如果对方表现出“抱歉”的神情,不要太过古板,直到饿死也不进米粟,而要乐于接受。
但不吃“嗟来之食”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被引用的话语,成了维护个人尊严,宁折不屈的大丈夫行为的典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