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初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初步分析
张虹;郭玉芬;袁逸铭;程世红;李静
【摘要】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新生儿听损伤的发病情况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部分影响因素.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对兰州地区四家医院产科出生的1 728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于出生后3~7天初筛,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天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时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查进行诊断.结果初筛通过率为92.8%(1 604/1 728),初筛未通过率7.2%(124/1 728),复筛率59.7%(74/124),复筛通过率83.8%(62/74),复筛未通过率16.2%(12/74).最后经ABR诊断为听损伤者3例.结论耳声发射是有效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在兰州地区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势在必行.复筛率低是本次筛查的突出问题,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复筛率.
【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8(016)002
【总页数】3页(P132-134)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耳声发射
【作者】张虹;郭玉芬;袁逸铭;程世红;李静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04
新生儿听损伤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1]。

早期发现聋儿并及时干预,可减少耳聋带
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损伤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由于耳声发射具有无创、省时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

为了初步了解兰州地区新生儿听损伤的发病情况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部分影响因素,自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采用TEOAE对兰州地区四家医院产科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筛查对象为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四家医院
产科住母婴同室的新生儿。

同期实际筛查1 728例(男912例,女816例)。

其中包含高危新生儿分别为46例(不包括NICU病房的新生儿)。

1.2 方法
1.2.1 筛查程序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对出生后3~7天的新生儿进行初筛,未
通过者42天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3个月时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

1.2.2 筛查仪器用德国MAICO公司的ERO·SCAN 加强型耳声发射仪进行筛查。

TEOAE测试条件为刺激强度范围为65 dB peSPL,平均测试时间16秒。

听力正
常判断标准为0.7~4.0 kHz 6个频率中3个或以上频率信噪比大于4 dB、筛查仪显示“PASS”为通过,否则显示“REFER”为未通过。

1.2.3 诊断仪器使用美国智听公司的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进行ABR检查。

用插入式耳机给声,测试时给小儿服用10%水合氯醛(0.5 ml/kg)使其进入睡眠状态,将记录电极、地极和参考电极分别固定于受检者前额发际下正中、眉心和双侧乳突
区。

刺激声采用交替极性的短声,刺激速率20次/秒,带通滤波100~3 000 Hz,扫描时间20 ms,叠加次数1 024次,刺激强度分别为80、50、30 dB nHL,按
10 dB增减测定阈值,阈值为引出可重复波V的最小正常听力级。

ABR检查以波Ⅴ反应阈≤30 dB nHL作为2 000~4 000 Hz听力正常的标准。

1.2.4 筛查注意事项 OAE初筛在病房或产科相对安静的房间进行;对未通过者预
约复筛时间,筛查通过者嘱家长注意观察婴幼儿听力及言语发育情况,建议6岁
前每年复查一次,对有高危因素者建议3岁前每半年复查一次。

2 结果
2.1 初筛、复筛情况
初筛1 728例(3 456耳),通过1 604例,初筛通过率为92.8%;未通过124例(双耳19例,左耳41例,右耳35例),初筛阳性率为7.2%。

需复筛的124例中,实际复筛74例,复筛率59.7%;12例复筛未通过(3例为高危儿),复筛阳性率为16.2%(12/74)。

2.2 诊断情况 3个月应接受ABR检查者12例,实际接受检查7例。

最后初步诊
断为听损伤者3例,其中1例双耳听损合并腭裂,1例左耳听损伤,1例右耳听损伤,其余4例均通过ABR检查。

2.3 漏筛情况同期可供筛查新生儿数2 700例,实际筛查1 728例,筛查率
64.0%。

漏筛972例,占应筛查人数的36.0%。

漏筛人数中,提前出院668人(占68.7%),拒绝筛查216人,占22.2%,其中高危新生儿52人,占拒绝筛查人数
的24.1%,转儿科88人(9.1%)。

3 讨论
先天性听力损伤的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3‰,国内有报道为3‰~10‰[2],
在新生儿疾病中位居第一。

儿童听觉中枢及语言中枢的发育有一关键期,若在早期
缺乏有效的声刺激,则会影响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发育,从而影响语言中枢的正常
发育,轻者影响儿童言语的正常发展,重者可导致聋哑,影响儿童的情感、学习、社交及就业,使其不能融入主流社会[3]。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防止言语残
疾的关键。

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公布的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原则,把“新生
儿听力筛查”列为最可行的方法[2]。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工具较多,而耳声发射因其“操作简单、经济、省时,灵敏”等优点而作为听力筛查的首选工具[4]。

本研究应用TEO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初步诊断听损伤患儿3例,认为TEOAE是有效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

分析初筛未通过而复筛通过的原因,可能与仪器本身的特点、检查前未清理外耳道、耳塞大小与外耳道不相配等因素有关,另外还可能与出生后日龄太短、羊水未能及时从中耳腔排出以及鼓室黏膜下层出生后间充质组织的较长时间存在有关[5]。


筛未通过、而ABR检查正常的原因,考虑除了以上因素外,可能的原因还有随着
小儿天龄增加,外耳道内仍有耵聍堵塞以及检查过程中较刚出生后几天易惊醒,造成复筛未通过(假阳性);另外ABR仅能反映高频区听力情况,有可能使部分低频
区听力损失的小儿诊断为正常。

故复筛未通过时应清除外耳道耵聍,在小儿深睡眠时测试,采用ABR结合ASSR检测可以预防漏诊低频区听损失儿。

鉴于ABR 和OAE 的局限性,建议对婴幼儿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者无论筛查是否通过,均应进行连续性观察,同时要结合其行为测听法进行听力评估。

本院在筛查时
嘱家长注意观察婴幼儿听力及言语发育情况,对通过筛查的婴幼儿建议6岁前每
年复查一次,对有高危因素者建议3岁前每半年复查一次,以及时发现迟发性听
力损失。

本次筛查中家长拒绝筛查人数较多和复筛率很低,其原因考虑主要与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本地区处于起步阶段,筛查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宣传不到位、家长对听力保健意识不强及相关医务人员的配合不够等有关;另外,交通不便也是复筛率低的重要因素。

本地区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提高家长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是重点,也
是难点,直接关系到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质量,以后需在这一环节下功夫。

首先,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家长的听力保健意识;其次,可实行便民服务,选择在方便居民的地方进行复筛,对交通确实不便者可行上门服务;另外,检查前应详细登记联系方式,减少失访人数。

由于本次筛查复筛率低,另外没有对NICU病房的新生
儿进行听力筛查,而该部分新生儿有很高的听损伤发病率(2%~4%)[1],故本文暂未计算新生儿听力残疾的发生率。

1999年卫生部、中残联等十部委在确定全国“爱耳日”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并要求“每个地区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并逐步推行”。

2005年甘肃省残联调查表明,我省现有听力残疾人37万名,其
中有7岁以下儿童1万余名,且每年以600多名的速度递增,但缺乏及时发现及
干预,一部分聋儿变为“聋哑”,给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极大负担。

由此可见,在甘肃省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尤为重要,但目前本地区的工作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其它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要明确本地区新生儿听损伤发病率及听力筛查各项指标,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

4 参考文献
1 许政敏.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干预[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698.
2 韩德民,黄丽辉,蔡正华.在农村与基层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及可行性[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14:161.
3 韩德民,主编.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8~153.
4 沈晓明.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华儿科杂志[J],2002,40:56.
5 Kim SY,Bothwell NE,Backous DD. The expandingrole of the otolaryngologist in managing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J].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2002,35:6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