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之资料搜集的序列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之资料搜集的序列及教学建议
作者:陈学鹃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10期
陈学鹃
摘要:作为语文要素之一的资料搜集要素在统编教材中呈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式梯度上升的序列性。

通过研究资料搜集在教材中的序列性,了解教材编排意图,落实要素,扎实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资料搜集序列性
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资料搜集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那么统编教材如何发展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呢?
一、资料搜集的序列性
(一)不同学段的梯度上升
课标中对资料搜集能力的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统编教材以课标为根据,将资料搜集按照一定的层次、梯度融入到教材中去。

(见下表)
可见,资料搜集在统编教材中,特别是中高年级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序列性。

在阅读要素方面,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借助工具书来读懂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这为第三学段“查资料,理解内容和情感”奠定了基础;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情感,体现了从词到句、从句到篇的发展序列。

同时还进行资料搜集方法的总结和提升,呈现出了循序渐进的上升序列。

在表达要素方面,难易程度呈螺旋式梯度上升。

例如三下第七单元的表达要素为“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细读教材不难发现,在培养资料搜集能力方面,教材做了很好的示范。

教材提出一系列关于大熊猫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完成资料搜集后,教材以表格的形式,对资料进行分类、归档,整合有效信息,一目了然,让学生了解整合信息的方法;继而引导学生也试着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整合,补充其他内容;最后利用整理好的资料,运用到写作中。

同样写物,五上第五单元表达要素为“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
清楚”。

此表达要素与三下第七单元的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于如何进行
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后者不再对资料搜集作出这么细致的引导和要求,更多是渗透在写作要求中。

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在此基础上,透过资料,抓住
事物主要特点,尤其是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描述事物。

可见,资料搜集在本学段表达训练实践
方面要求更加灵活了。

(二)同一学段的有序发展
资料搜集要素编排在同一学段,也呈现出发展的序列性。

以三年级为例,如果说三年级上
册是对资料搜集的一次蜻蜓点水的介绍的话,那么三年级下册则是一次质的飞跃,打破以分析
为主的传统学习模式,由“学”迈向“用”,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下第三单元通过研究性学习,初步让学生了解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第六单元通过查资料
或者向别人请教可以理解难懂的句子,旨在让学生初步明白资料搜集的作用和途径。

第七单元
加大难度,对资料进行整合,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到习作中,这是对资料整理方法上的一次
集中突破和强化。

从初步了解资料搜集到分重点、分层次来理解运用,前有铺垫,后有巩固、
延伸,单元之间互相联系,循序渐进,并通过反复强化,真正发挥了这一要素的价值。

此外,资料搜集要素并非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存在,它与其他要素相辅相成。

它有时也体
现在教材其他要素单元中。

如六上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点出:“学习了这个单元,
我知道了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

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
材料三和材料四。

”这就是对于资料进行筛选加工、整合、运用的方法指导。

可见,资料搜集
要素在统编教材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语文要素构成一个螺旋式梯度上升的整体发展序列。

二、单元同组的一体化
资料搜集要素还贯穿在同组单元中,在单元导语、课文、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之间形成互
相联系、互相呼应的一体化的发展序列。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一)直观典型的选文
《古诗三首》《圆明园的毁灭》《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岛》作为本单元的选文,与
爱国主题相符。

在时间上很有讲究,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不体现作者的爱国情怀,
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

但由于事件背景距离我们现实生活遥远,或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如《小岛》中守岛部队的生活状态),因此,除了课堂上品读、捕捉文字情感的细微变化外,还
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借助资料解读文本。

(二)由浅入深的习题设计
课后练习是资料搜集要素训练点的具体体现。

资料搜集在单元组内的课后习题的表现方式
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

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中要求除了要结合注释,还需借助相关资料来理解诗句意思,原因正如上文提到的。

《少年中国说(节选)》中除了继续让学生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和注释来理解课文意思之外,还要由浅入深,通过课文所讲的内容,辐射到其他有关的语言运用和实践,即要求制作有关名
人事迹的小报。

这道题是在学习了《少年中国说(节选)》之后,引导学生查找关于李四光、邓稼先、华
罗庚、袁隆平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并做摘录。

这样的习
题设计有两个优点:第一,直指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更多材料,了解更多的爱国杰出人士,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单元的爱国主题,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第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题目中引导学生一边查阅,一边有选择、有重点地摘录重要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资料
进行了搜集、阅读、整合有效信息。

可见,这样的实践性强的作业,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同时,
还强化了资料搜集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相关习题有两题。

第一题要求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来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第二学段理解难懂的句子方法之一,即搜集资料的要素的再次运用,从学方法到用方法,
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题教材推荐了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内容,并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点进行训练,
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内容。

(三)梳理总结的“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是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和提升。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直指单元语文要素——“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导语、课文、课后习题相呼应。

学习完
第四单元的课文之后,“交流平台”对如何借助资料理解课文进行梳理和总结:一是借助资料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二是结合更多资料丰富认识。

举例说明,有理有据,与
导语、课文、课后习题相呼应,扎实推进语文要素的序列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统编教材在同组单元中紧紧围绕这一要素,结合课文、课后
习题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训练,在反复练习中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整体推进这一要素的落实。

三、把握序列,落实要素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依托统编教材,在把握其要素序列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有效落实这一要素。

(一)巧妙搜集
首先,有目的地搜集。

广泛笼统的要求会让学生对资料搜集失去方向。

其次,多途径搜集。

可以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工具书、电视、实践中搜集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朋友、同伴的
讲述中获得资料。

如三下第三单元中,根据第一个活动提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节日、节日
的时间,以及节日习俗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资料的搜集。

除了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搜集资料,
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长辈了解节日习俗或传说,让学生兴趣盎然,在课堂上大放光彩,并对中
国节日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喜爱。

此外,我们还可以灵活选择资料搜集的方式。

如中国节日文
化的资料查找范围宽泛,我们可以进行分组搜集资料,让学生分成几组,使其分别从有关节日
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习俗等不同方面来进行分工搜集,这样提高了效率,并让每个学生都
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二)灵活筛选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学生照着大量的资料来读,在课堂上磕磕绊绊地读着,花
去大量时间,其他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

显然,这样的资料搜集是无效的。

因此,我们还要引
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和文章内容,快速浏览,
筛选出有用的资料。

其次,细读筛选出的有用资料,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最后,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归类等方法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通过摘抄本、剪贴画或者
资料卡片等多种形式呈现。

例如六上第八单元人文主题为“走近鲁迅”。

为了更好地理解鲁迅
的作品,我们需要先了解作者,搜集他的相关资料。

当进行资料筛选整合时,引导学生想一想:
能否根据资料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所了解到的鲁迅?所整合的资料是否能够让大家迅速地从多
方面了解鲁迅?只有两分钟的展示时间,你将会选取资料中的哪些关于鲁迅的信息?通过引导,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展示奠定了基础。

(三)有效运用
资料运用要找准时机,在教学中做到适“时”、适“量”和适“度”,就能大大提高资料
的有效性。

1.借助背景资料,扫清学习障碍。

在导入新课时,通常借助作者或者时代背景的资料,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少年中国
说(节选)》为例。

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背景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那段屈辱的
历史,学生才能够走进文本,理解梁启超这篇演讲稿中的深意。

因此,在课前要让学生有重点
地搜集筛选背景资料。

课堂中,通过小视频来了解当时那段屈辱历史,紧接着让学生结合课前
搜集的相关资料来补充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打开思路,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

2.适时引入资料,解决知识难点。

不能总在课一开始时就把资料分享完毕,资料还可以运用在解决知识难点的环节中。

如六
上第八单元《好的故事》,学生初读课文时,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篇写梦的文章。

因此,通过对
课中资料链接的适时引入,可以化解知识的难点,解除对主题的误读。

如针对课文最后一段的
描写,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默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其作用;(2)交流“昏沉的夜”的
具体含义;(3)引入课后“阅读链接”,提取有效信息;(4)借助资料,再谈“昏沉的夜”
的象征意义。

结合阅读链接资料,再读课文,学生从中体会到的便是隐藏在文字中的鲁迅万般复杂的情感。

借助资料拉近了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不断落实语
文要素,总结方法,进行学法迁移。

提醒学生多读关于鲁迅的作品,通过借助资料来解读鲁迅
的文章,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3.借助课外资料,体会表情达意。

要借助资料,把学生带入文本,来感受文章的情感,引起共鸣。

因此,在不断深入的教学中,要积极寻找资料与情感的结合点。

如《圆明园的毁灭》,在教学圆明园的辉煌灿烂之时,
学生无法深刻体会。

此时可以出示有关圆明园的金碧辉煌和被毁灭之后的图片、视频。

通过资
料对比,学生对圆明园被毁感到惋惜、愤怒,由此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再借助资料体会文章
所表达的情感之后,便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

4.引入链接资料,拓展延伸主题。

于课文结尾处引入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走向课外。

如《小岛》引入关
于南海守岛官兵的生活视频,揭秘守岛战士的生活,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在视频中,军官霸气
宣誓:“祖国南大门有我们守卫,请放心!”通过视频中有关南海守岛官兵日常生活画面,让
学生再次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让人泪目的铮铮誓言,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让
学生从内心敬佩这些守岛战士们。

同时,课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再深入了解为我们守卫和平的战
士们,越发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晨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