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贺曦刘洪堤廖林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3年第26期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體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40例,均需进一步检查确定结节良恶性,均接受常规CT扫描、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病灶CT征象(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评分及对结节良恶性的临床诊断价值。
结果:与常规CT比较,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的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评分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诊断肺部小结节良性4例,恶性36例,误诊、漏诊各2例,诊断恶性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44%(34/36)、50.00%(2/4)和90.00%(36/40),Kappa值为0.444,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诊断肺部小结节良性4例,恶性36例,误诊、漏诊各1例,诊断恶性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22%(35/36)、75.00%(3/4)和95.00%(38/40),Kappa值为0.722,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
结论: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诊断中具有更好的图像质量及CT征象表现,可获得更高的诊断效能。
【关键词】体位薄层扫描重建技术肺部小结节
Analyzation of Clinical Value of Thin Layer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Small Pulmonary Nodules/HE Xi, LIU Hongdi, LIAO Li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6): -1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in layer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Method: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admitted to 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21 to Sept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needed further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the benign and malignant nodules, they received conventional CT scanning, thin layer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scores of lesion CT signs (morphological margin, tumor-lung interface, internal structure, adjacent structure) of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n benign and malignant nodules were compared. Resul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T, the scores of morphological margin, tumor-lung interfac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adjacent structure of thin layer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different positions were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ventional CT diagnosi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4 cases of benign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36 malignant cases, 2 cases of misdiagnosis and 2 cases of missed diagnosis, and 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ccuracy rate of malignant diagnosis were 94.44% (34/36), 50.00% (2/4) and 90.00% (36/40), respectively, the Kappa value was 0.444, which was moder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4 cases of benign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and 36 cases of malignant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were diagnosed by thin layer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1 case was misdiagnosed, 1 case was misse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rate of malignant diagnosis were 97.22% (35/36), 75.00% (3/4) and 95.00%
(38/40), respectively, the Kappa value was 0.722, the results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Conclusion: Thin layer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different positions has better image quality and CT signs in the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and can obtain high diagnostic efficiency.
[Key words] Position Thin layer scanning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First-author's address: 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337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6.030
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首位[1]。
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呈明显阶梯式下降,早期肺癌、晚期肺癌预后相差巨大,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2]。
肺结节的出现和肿瘤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肺癌筛查中,大大提高了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及时发现肺结节并对肺结节良恶性质进行准确判断可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3]。
有数据显示,肺部小结节恶性率可达68.9%[4],但不论良性或恶性,肺部小结节早期均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且肺部小结节体积较小,恶性结节形态学改变并不明显,因此,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质的诊断仍存在较大困难[5]。
常规CT虽能够检出肺部小结节,但其视野大,断面层次较厚,不利于显示肺部小结节的影像学细节从而判断结节良恶性质[6]。
不同体位下CT薄层扫描能够根据病灶位置选择不同体位进行局部小视野、薄层扫描,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再加以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结节内部结构特征及周围关系等影像学细节,有望取代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但目前仍需临床研究验证[7]。
本研究分析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诊断的临床价值,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2~75岁,平均(54.13±10.22)歲。
纳入标准:经CT检查发现肺部小结节;肺部结节最大径≤3 cm;神志清楚,可配合完成CT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等各项检查。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严重肺部感染或其他肺部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系统性疾病;有精神疾病史。
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CT扫描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前均进行呼吸深度和频率训练,检查时仰卧位两手上举,于深吸气末屏住呼吸时进行扫描。
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CT扫描,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CT,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准直0.625 mm×64,螺距1.8︰1,视野400 mm,层间距5 mm,重建层厚5 mm,矩阵512×512,扫描时间5~7 s,标准算法。
发现病灶后,根据肺部结节位置不同调整体位,选择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不同体位对准病灶进行局部小视野、薄层高分辨靶扫描,扫描范围为结节上下各1 cm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 000 mA,准直0.625 mm×64,螺距0.64︰1,视野140 mm,层间距0.625 mm,重建层厚0.625 mm,矩阵1 024×1 024,扫描时间1~3 s。
1.2.2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均上传至ADW 4.7工作站,进行肺结节CT 图像后处理,通过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技术方法进行图像重建。
图像分析由2名在本院影像科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盲法独立评估,详细观察肺结节内部结构特征及与周围胸膜、血管关系,对形态、结节内钙化、毛刺征、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胸膜改变等进行逐一判定,并做出定性诊断,存在任意一项上述恶性征象即判定为恶性,无上述征象即判定为良性,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协商得出统一意见。
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诊断金标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病灶CT征象评分:由本院影像科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盲法独立评估病灶CT征象,包括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4个维度,单个维度评分1~3分,以常规CT 为标准(2分),征象显示更清楚,诊断有信心则为3分,征象不利于诊断则为1分。
(2)诊断结果比较: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常规CT、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结果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统计描述形式通过(x±s)表示,不同检测方法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描述形式通过率(%)表示,以病理组织学为诊断金标准,计算不同方法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采用Kappa检验分析常规CT扫描、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根据Kappa值一致性可分为较差(Kappa值≤0.4)、中度(0.4<Kappa值≤0.6)、较高(0.6<Kappa值≤0.8)、极高(Kappa值>0.8),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结果
经病理学活检诊断肺部小结节性质,恶性36例,良性4例。
2.2 两种方法病灶CT征象评分比较
与常规CT比较,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的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评分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Key words] Position Thin layer scanning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First-author's address: 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337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6.030
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首位[1]。
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呈明显阶梯式下降,早期肺癌、晚期肺癌预后相差巨大,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2]。
肺结节的出现和肿瘤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肺癌筛查中,大大提高了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及时发现肺结节并对肺结节良恶性质进行准确判断可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3]。
有数据显示,肺部小结节恶性率可达68.9%[4],但不论良性或恶性,肺部小结节早期均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且肺部小结节体积较小,恶性结节形态学改变并不明显,因此,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质的诊断仍存在较大困难[5]。
常规CT虽能够检出肺部小结节,但其视野大,断面层次较厚,不利于显示肺部小结节的影像学细节从而判断结节良恶性质[6]。
不同体位下CT薄层扫描能够根据病灶位置选择不同体位进行局部小视野、薄层扫描,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再加以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结节内部结构特征及周围关系等影像学细节,有望取代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但目前仍需临床研究验证[7]。
本研究分析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诊断的临床价值,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2~75岁,平均(54.13±10.22)岁。
纳入标准:经CT检查发现肺部小结节;肺部结节最大径≤3 cm;神志清楚,可配合完成CT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等各项检查。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严重肺部感染或其他肺部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系统性疾病;有精神疾病史。
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CT扫描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前均进行呼吸深度和频率训练,检查时仰卧位两手上举,于深吸气末屏住呼吸时进行扫描。
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CT扫描,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CT,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准直0.625 mm×64,螺距1.8︰1,视野400 mm,层间距5 mm,重建层厚5 mm,矩阵512×512,扫描时间5~7 s,标准算法。
发现病灶后,根据肺部结节位置不同调整体位,选择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不同体位对准病灶进行局部小视野、薄层高分辨靶扫描,扫描范围为结节上下各1 cm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 000 mA,准直0.625 mm×64,螺距0.64︰1,视野140 mm,层间距0.625 mm,重建层厚0.625 mm,矩阵1 024×1 024,扫描时间1~3 s。
1.2.2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均上传至ADW 4.7工作站,进行肺结节CT 图像后处理,通过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技术方法进行图像重建。
图像分析由2名在本院影像科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盲法独立评估,详细观察肺结节内部结构特征及与周围胸膜、血管关系,对形态、结节内钙化、毛刺征、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胸膜改变等进行逐一判定,并做出定性诊断,存在任意一项上述恶性征象即判定为恶性,无上述征象即判定为良性,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协商得出统一意见。
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诊断金标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病灶CT征象评分:由本院影像科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盲法独立评估病灶CT征象,包括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4个维度,单个维度评分1~3分,以常规CT 为标准(2分),征象顯示更清楚,诊断有信心则为3分,征象不利于诊断则为1分。
(2)诊断结果比较: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常规CT、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结果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统计描述形式通过(x±s)表示,不同检测方法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描述形式通过率(%)表示,以病理组织学为诊断金标准,计算不同方法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采用Kappa检验分析常规CT扫描、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根据Kappa值一致性可分为较差(Kappa值≤0.4)、中度(0.4<Kappa值≤0.6)、较高(0.6<Kappa值≤0.8)、极高(Kappa值>0.8),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结果
经病理学活检诊断肺部小结节性质,恶性36例,良性4例。
2.2 两种方法病灶CT征象评分比较
与常规CT比较,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的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评分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Key words] Position Thin layer scanning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First-author's address: 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337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6.030
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首位[1]。
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呈明显阶梯式下降,早期肺癌、晚期肺癌预后相差巨大,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2]。
肺结节的出现和肿瘤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肺癌筛查中,大大提高了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及时发现肺结节并对肺结节良恶性质进行准确判断可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3]。
有数据显示,肺部小结节恶性率可达68.9%[4],但不论良性或恶性,肺部小结节早期均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且肺部小结节体积较小,恶性结节形态学改变并不明显,因此,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质的诊断仍存在较大困难[5]。
常规CT虽能够检出肺部小结节,但其视野大,断面层次较厚,不利于显示肺部小结节的影像学细节从而判断结节良恶性质[6]。
不同体位下CT薄层扫描能够根据病灶位置选择不同体位进行局部小视野、薄层扫描,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再加以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结节内部结构特征及周围关系等影像学细节,有望取代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但目前仍需临床研究验证[7]。
本研究分析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在肺部小结节良恶性诊断的临床价值,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2~75岁,平均(54.13±10.22)岁。
纳入标准:经CT检查发现肺部小结节;肺部结节最大径≤3 cm;神志清楚,可配合完成CT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等各项检查。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严重肺部感染或其他肺部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系统性疾病;有精神疾病史。
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CT扫描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前均进行呼吸深度和频率训练,检查时仰卧位两手上举,于深吸气末屏住呼吸时进行扫描。
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CT扫描,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CT,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准直0.625 mm×64,螺距1.8︰1,视野400 mm,层间距5 mm,重建层厚5 mm,矩阵512×512,扫描时间5~7 s,标准算法。
发现病灶后,根据肺部结节位置不同调整体位,选择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不同体位对准病灶进行局部小视野、薄层高分辨靶扫描,扫描范围为结节上下各1 cm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 000 mA,准直0.625 mm×64,螺距0.64︰1,视野140 mm,层间距0.625 mm,重建层厚0.625 mm,矩阵1 024×1 024,扫描时间1~3 s。
1.2.2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均上传至ADW 4.7工作站,进行肺结节CT 图像后处理,通过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技术方法进行图像重建。
图像分析由2名在本院影像科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盲法独立评估,详细观察肺结节内部结构特征及与周围胸膜、血管关系,对形态、结节内鈣化、毛刺征、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胸膜改变等进行逐一判定,并做出定性诊断,存在任意一项上述恶性征象即判定为恶性,无上述征象即判定为良性,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协商得出统一意见。
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诊断金标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病灶CT征象评分:由本院影像科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盲法独立评估病灶CT征象,包括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4个维度,单个维度评分1~3分,以常规CT 为标准(2分),征象显示更清楚,诊断有信心则为3分,征象不利于诊断则为1分。
(2)诊断结果比较: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常规CT、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结果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统计描述形式通过(x±s)表示,不同检测方法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描述形式通过率(%)表示,以病理组织学为诊断金标准,计算不同方法对肺部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采用Kappa检验分析常规CT扫描、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根据Kappa值一致性可分为较差(Kappa值≤0.4)、中度(0.4<Kappa值≤0.6)、较高(0.6<Kappa值≤0.8)、极高(Kappa值>0.8),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结果
经病理学活检诊断肺部小结节性质,恶性36例,良性4例。
2.2 两种方法病灶CT征象评分比较
与常规CT比较,不同体位下薄层扫描加重建的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评分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