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1)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均属于碳的单质,所以二者物理性质完全相同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有毒
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单质,其化学性质相似,但是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碳均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铜,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其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B
【解析】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
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
误;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
...是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正确;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的物质,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
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正确;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溶解的量不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又不稳定,收集较多的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错误。

故选D。

4.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
B.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D.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Cu+CO↑
【答案】D
【解析】
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C6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
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中产物书写不正确,错误;故选D。

5.有两份质量相等的碳,其中一份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ag的二氧化碳;另外一份碳先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再将生成的一氧化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bg的二氧化碳,则a和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根据元素守恒可知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碳元素都到了二氧化碳中,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就是参加反应的碳,又因为两份等质量的木炭,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
故选C
6.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时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II中出现气泡,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
B.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
C.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说明碳有剩余
D.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
【答案】D
【解析】
A. 加热装置I,由于气体体积膨胀,装置II中会有出现气泡,不能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错误;
B. 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和碳元素的质量,错误;
C. 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可能是碳有剩余也可能是氧化铜有剩余,因为碳与氧化铜都是黑色,错误;
D. 反应前,试管内的气体为空气,反应后试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质量大,故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正确。

故选D。

7.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CO2 +H2O=H2CO3
B.CaCO3高温
CaO+CO2↑
C.Zn+H2SO4=ZnSO4+H2↑
D.2NaOH+H2SO4=Na2SO4+2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CO2+H2O=H2CO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CaCO3高温
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
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Zn+H2SO4=ZnSO4+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2NaOH+H2SO4=Na2SO4+2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描述不正确
...的是
A.清朝的碳素字画能长久保存的原因是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在一定条件下CO和CO2可以相互转化
C.CO和CO2都会导致动物死亡是因为它们具有毒性
D.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用来还原氧化铜
【答案】C
【解析】A. 清朝的碳素字画能长久保存的原因是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B. CO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和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 CO会导致动物死亡是因为它具有毒性;CO2会导致动物死亡是因为它不支持燃烧;D. 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用来还原氧化铜生成物都是铜和二氧化碳。

9.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C.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性质也完全相同
D.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小于混合前二者体积之和,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
【答案】C
【解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正确;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错误;
D、分子间存在间隔,故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小于混合前二者体积之和,正确。

故选C。

10.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CO2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赤热的碳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体积增大一倍;能使氧化铜变红色的气体具有还原性;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各气体的性质进行推导验证.(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相同,分子数也就相同)。

【详解】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一倍,根据① 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不变,可以知道混合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② 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③ 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通过氧化铜后生成了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氢气,④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一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一定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B正确,通过① 的分析可以确定混合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根据④ 的分析可知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1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2.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备、干燥、收集,验满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制取。

B.生石灰不仅吸收水分,还与二氧化碳反应。

C.收集。

D.验满。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备、干燥、收集,验满等实验操作。

13.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所选发生装置最合适的是()
A.B.
C.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不能用图中装置来制取,故选项错误。

B、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且能通过控制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率控制反应的速率,是最合适的发生装置,故选项正确。

C、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C图中长颈漏斗的末端会导致不会伸入液面以下,故选项错误。

D、实验室里用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图中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但不能控制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有毒
B.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C.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
C、根据木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A错;
B、木炭、活性炭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而都具有吸附性,B正确;
C、木炭、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将氧化铜还原为铜,C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其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故选A。

15.竹炭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竹炭不具有的性质是
A.黑色固体B.易溶于水C.有吸附性D.能够燃烧
【答案】B
【解析】
此题是有关碳的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关碳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由于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所以其颜色为黑色,主要成分是碳所以可燃烧,多孔性说明竹炭具有吸附性,由于碳不易溶于水,所以竹炭也不例外,故选B。

16.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能使用石蕊做的干燥的小花变红
B.先往试管中放入石灰石,再滴入稀硫酸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将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答案】D
【解析】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石灰石(大理石)和稀盐酸;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选择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在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操作中,需
要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采用排水法,错误;B、不能滴入稀硫酸,因为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错误;C、验满时,必须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错误;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需正放,防止气体逸散,正确;故选D。

1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CO与Fe2O3的反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装置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B.加热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C.NaOH溶液应改为Ca(OH)2溶液以检验产生的CO2气体
D.反应后的固体是Fe和Fe2O3的混合物,可以采用加入盐酸并过滤的方法得到Fe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实验装置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否则会导致一氧化碳泄露在空气中污染空气,说法正确;
B.加热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说法正确;
C.NaOH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无明显现象,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改为Ca(OH)2溶液以检验产生的CO2气体,说法正确;
D.Fe和Fe2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溶液,说法错误。

选D
18.用如图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粗铜丝也可以用粗铁丝代替
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遇酸会变红色,故A说法错误;
B、粗铜丝能上下移动,能控制药品的接触,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B说法正确;
C、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不能用粗铁丝代替,故C说法错误;
D、由装置图知,该实验无法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9.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C
【解析】
A、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故乙是一氧化碳,则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能产生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反应①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②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④是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是碳,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一氧化碳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也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③的转化不只是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的,错误,符合题意,故C正确;
D、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正确,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用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
B.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C.在实验室中,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
D.用图4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1气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蒸发时玻璃棒要沿着一个方向搅拌,等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
A、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变为气态而析出溶质的过程,可用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故A正确;
B、实验室可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可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故B正确;
C、泥沙难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故C正确;
D、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睛】
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内有多孔隔板,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5.无6.无7.无8.无9.无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