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二轮练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梯级练习:第二编专项一考向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高三语文二轮练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梯级练习:第二
编专项一考向二
( 学生用第 63 )
【考点】
【一】下边的文字,完成1~2 。
庭学文章,天成性得,道其.得法杜甫,学甫而不者。
善行、
草,楷法亦独树一帜。
与耒、晁之、秦俱游下,天下称四
学士,而庭于.文章尤于,蜀、江西君子以.庭配,故称“ 黄” 。
侍从,以自代,其有“瑰之文,妙当世;孝友之行,追配祖先” 之,
.
其重之也这样。
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其林泉之,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
( 自《宋史·黄庭》)
1、以下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那么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
一哪一 ()
A、道其得法杜甫
.
B、其重之也这样
.
C、其有“瑰之文⋯⋯”
.
D、其林泉之
.
【分析】 A、代,代黄庭; B. 代,代; C.代,他的,指的;
D.指示代,那。
【答案】 D
2、以下各句子中,加点虚的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
A、学甫而不者黑而白章
..
B、而庭于文章尤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C、蜀、江西君子以庭配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不行
..
D、其重之也这样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分析】 A、,表折 / ,表并列; B. 介,在 / 介,比; C.介,
把 / 介,因; D.句中气停。
【答案】
D
【参照文】
黄庭的学文章,是本性生成的,道他的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
又不模拟杜甫的。
他擅行、草,楷也独树一帜。
与耒、晁之、秦都游学于下,天下称四学士。
而黄庭在文章方面歌特别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黄庭与相当,并称“ 黄” 。
做侍从官,曾荐黄庭取代自己,介绍中有“瑰之文,妙当世;孝友之行,追配祖先”的,他着重黄庭竟到了种地步。
开初,黄庭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地方林泉美,于是自号山谷道人。
【一反三】
【二】下边一段文言文,完成1~4 。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也 ( 指受诬陷一事 ) ,晋人伐蒲城 ( 当重耳的封
.
地,在今山西省 ) 。
蒲城人欲,重耳不行,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
乎得人。
有人而校抗,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狄十二年而行。
.()..
,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地,在今河南省,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
.()..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 ( 重耳的舅舅 ) 曰:“天也。
”稽首,受而之。
及,
.
桓公妻之,有二十乘。
公子安之,从者以不行。
将行,于桑下。
蚕妾(采....
桑的女子 ) 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之,而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之
....
者,吾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与安,名。
”公子不行。
.
姜与子犯,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
( 自《左·僖公二十三年》)
1、以下两句子中加点的的意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哪一
及于也告姜氏
晋公子重耳之.以.
公子安之醒,以戈逐子犯
..
()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一样
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之”不一样,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之”不一样,两个“以”不一样
【分析】前“之”助不;后“之”代,代指在国的安适生活。
前“以”介,“把”;后“以”介,“拿”“用”。
【答案】 D
2、下边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吾其也” (《之武退秦》 ) 中的“其”
相同的一哪一 ()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蚕妾在其上
C.
、吾其奔也
B.
、其之者,吾之矣D.
【分析】 B 与干中的“其”均气副,表商议或希望气。
【答案】 B
3、以下各句子中加点的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乞食于野人
..
A. 文公不礼焉
B. 将行,于桑下
..
有人而校从者以不行
..
C. 稽首,受而之
D. 其之者,吾之矣
..
【分析】 A、前兼,后代。
B. 前介,向;后介,在。
C.均,前一个表折,后一个表承。
D.均代,⋯⋯的人。
【答案】 D
4、以下各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余三不一样的一哪一()
A、野人与之块
.
C、姜氏杀之
.
【分析】 C、代蚕妾,【答案】 C
【参照译文】
B、齐桓公妻之
.
D、醉而遣之
.A、B、D均代重耳。
晋公子重耳遭到骊姬祸难的时候,晋国派兵在蒲城攻打他。
蒲城人想要迎战,重耳不一样意,说:“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所以才获得百姓的
拥戴。
有了百姓的拥戴却去跟父亲抗衡,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跑吧。
”于是就流亡到狄国。
重耳在狄住了十二年以后离开。
( 重耳 ) 经过卫国,文公不以礼
相待。
从五鹿经过时,向乡间人乞食吃;乡间人给他一块土块。
重耳很生气,想鞭打他。
子犯说:“这是上天的赏赐啊!”重耳叩首道谢,接过土块放在车上带
走。
公子到达齐国,齐桓公为他娶妻,送他八十匹马。
公子安于齐国的生活 ( 不想走
开 ) ,随从的人以为不可以这样。
准备出发前,他们齐集在桑树下边商议。
恰
好有个采桑女子在树上采桑听到了,把这事告诉了姜氏。
姜氏 ( 怕泄漏信息就 ) 杀了她。
而后告诉公子说:“您有( 回晋国争取君位的) 远大理想,听到这类打算的人,我已经杀掉了。
”公子说:“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走吧!迷恋妻室和贪恋安适,足以败坏 ( 您的 ) 名誉。
”公子不愿 ( 走开 ) 。
姜氏同子犯商议,用酒灌醉后,
把他送走。
途中公子酒醒, ( 生气中 ) 拿着戈追赶子犯。
【转动提高练】
【三】 (2018 ·梅州期末 ) 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完成1~5 题。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
为嘉兴知府,调杭州。
田租
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
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
寻以忧去。
嘉靖
...
初,起补云南。
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
今贳汝,以牛羊赎。
”
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
”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
历
.
贵州、广东布政使。
吏民输课,令自操衡量,吏不得预。
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
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
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
自以受恩深,益
尽责。
时修筑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
材言非故事,不予。
勋怒,劾材误公。
帝谴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
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常见从。
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
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
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
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材由此失帝意。
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
明年,
户部尚书李廷相罢。
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
三掌国计,砥节
守公如一日。
其秋,观察京官,特命监之。
有大狱不可以决,又命兼掌刑部事。
帝.
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②四万六千人。
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
之供视班军。
材坚持不予。
勋劾材,帝命补给。
勋又以.军不足,籍流亡军布棉
折饷银募工。
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帝从其奏。
.
勋益怒,劾材事变旧章。
醮坛③ 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遂责材沽名误
..
事,落职闲住。
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
自材去,边储、国
用大窘。
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
”
.
( 节选自《明史·梁材传》)【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
②外卫班军: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
③醮坛:斋戒而行祭典的祭坛。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寻以忧去寻:借机,寻机
.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坐: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衔.之衔:记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窘:窘态,缺少
【分析】寻:不久。
【答案】 A
★2. 下边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
帝衔之
.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
不得志,乃乞改南
.
C、进按察使。
寻以.忧去
勋又以军不足,籍流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
D、其秋,观察京官
.
帝从其奏。
勋益怒
.
【分析】 C、因为; A. 结构助词,的 / 代词,他; B. 才/ 于是,就; D. 指示代词,那 / 代词,他,他的
【答案】 C
3、以下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 () ①
吏民输课,令自操衡量,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
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筑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
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分析】①是当时的制度;②表达的是梁材的才能;④指梁材赔罪得以宽怒。
【答案】 D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一致,他就商酌
实质状况订立了一致标准。
B、梁材因为政绩明显,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
他心胸感谢,以效忠职责来报答皇恩。
C、梁材做事刚强,力除弊端,所以也冲犯了一些朝中显贵的利益,惹起
他们的不满,遇到弹劾和中伤,被免去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无改变自己做事刚强、为国理财护
财的作风,也所以再次冲犯了郭勋,并因为没有准时进龙涎香一事惹起皇上不满,
被免了官。
【分析】“遇到弹劾和中伤,被免去了尚书的官职”不吻合文意。
【答案】 C
5、断句和翻译。
(1)用“ / ”给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帝谴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
不尽行勋益怒。
【答案】帝谴责材 / 竟如勋奏 / 勋复建言三事 / 请开矿助工 / 余盐尽输边 / 漕卒
得携货物 / 材议 / 不尽行 / 勋益怒。
(2)翻译下边的句子。
①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
役,廪食之供视班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 ( 要求 ) 梁材供应 ( 交付 ) 银两雇工,同
班军相同供应口粮。
②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惟独梁材正直不屈,所以终归不被朝廷所容。
【参照译文】
梁材,字大用,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勤劳敏悟政绩突出。
任嘉兴知府,调
任杭州。
杭州田租的标准参差不一,梁材为此商酌轻重,拟定一致的法例。
升任
浙江右参政,又升任按察使,不久因服丧归家。
嘉靖初年,起用补任云南。
土官
互相仇杀多年,梁材召见他们的领袖说:“你按罪应该处死。
此刻赦免你,用牛
羊来赎罪。
”御史惊讶判决太轻,梁材说:“这样足够了,操之过急会发生变故。
” 众领袖衣服里面穿着铠甲等候事变,听到没有其余变故才停息。
历任贵州、广东左
右布政使。
官吏老百姓缴纳赋税,命令各自衡量,官吏不得干预。
当时天下布政
使清廉之名最明显的有两个人,是梁材和姚镆。
( 梁材) 以后改任户部,取代邹文盛任尚书。
从地方官员到荣升六卿的高位,
不满二年。
自以为身受皇恩深重,更加尽责。
当时修筑两宫、七陵,役使京军七
万,郭勋央求供应月粮、冬衣。
梁材说不合常例,不发给。
郭勋愤慨,弹劾梁材
耽误公事。
皇帝诘责梁材,终按郭勋所奏的办。
郭勋又建议三件事,央求开矿资
助工程,余盐所有输送边镇,漕运粮饷的士兵可以携带货物。
梁材审议后,没有
所有实行,郭勋更加愤慨。
梁材初任户部,正当皇帝勤政,全力除去积弊,他的建议多被遵从。
到此时
( 梁材 ) 多次冲犯显贵幸臣,能力不可以发挥,就央求改调南京。
被给事中周琬弹
劾,交给吏部,尚书许赞等央求挽留他。
皇帝不快乐,命令将他们和梁材一起受审。
梁材赔罪得以宽怒,而许赞等所以获罪扣发官俸。
梁材由此失掉皇帝相信。
任尚
书六年期满,就令他退休。
第二年,户部尚书李廷相被罢官。
皇帝念梁材清廉勤政,
大臣也多介绍,就召令恢复原官职。
他三次执掌国家大计,砥砺时令奉公守
法依如以前。
这年秋季,观察京官,特命由他督查。
有大案不可以判决,又命令他
兼掌管刑部事。
皇帝惋惜说:“若是尚书像梁材这样的有十二人,我就不用为天
下忧愁了。
”
当时大工程屡次流行,役使在京师外卫班执勤的军士有四万六千人。
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 要求) 梁材供应( 交付) 银两雇工,同班军相同供应口粮。
梁材坚持不给。
郭勋弹劾梁材,皇帝命令补发。
郭勋又因为班军不足,登记流亡班军布棉折合为饷银招募役工。
梁材说:“此刻京城班军四万多,已足够使用,不
该找借口耗费国家贮备。
”皇帝遵从他的奏请。
郭勋更加愤慨,弹劾梁材事变旧章。
当时斋醮坛场要龙涎香,梁材禁止时进上,皇帝记恨他。
于是训诫梁材沽名
耽误事情,令其免官闲住。
( 梁材以后 ) 回乡,不久逝世,时年七十一。
在嘉靖中期,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惟独梁材正直不屈,所以终归不被朝廷所容。
自从梁材离开,边防贮备、国家财用大为窘态。
世宗就惋惜说:“假如有梁材在,应该不会到这类地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