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方剂 (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五味
辛甘酸苦咸淡
能散 能补 能收 能泄 能下 能渗 能行 能和 能涩 能燥 能软 能利
能缓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 的滋味。药物的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
能散、能行
发散、发汗
行气、行血
各种表证
气滞、血瘀证
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
调和
缓急
诸虚证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拘挛 疼痛
能收
收敛
固表 敛肺 止汗 止咳
能涩
固涩 涩肠 涩精 固崩 止泻 缩尿 止带
体虚 肺虚 多汗 久咳
久泻 遗精 崩漏 滑脱 遗尿 带下
能泄、能燥
通泄
(通利二便、泄热)
燥湿
便秘 淋证
实热 火毒
湿证
能下、能软
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
大便秘结
瘰疬瘿瘤 癥瘕痞块
能渗、能利
(淡渗利水)
渗利小便
水肿
小便不利
问题: 性、味完全相同的药物是否意 味着其作用完全相同?(否)
二、祛风湿药
含义: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 要作用,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功效:能祛除停留于肌表、经络等处的风湿外 邪,部分药物还有散寒、清热、活血舒筋、通 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 适应证:适应于风湿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 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或热痹,关节红 肿热痛及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筋骨痿软等。 使用注意:祛风湿药大多辛温香燥,会耗伤阴 血,对阴血亏虚者慎用。
⑵服药方法:一般汤药多宜温服。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解表药
定义 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 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功效 发汗解表。有些药还有利尿退肿、止 咳平喘、透疹止痒、祛风除湿止痛、消疮 等作用。
应用 解表药主要用治外感表证。
分 类 ( 1) 辛 温 解 表 药 ——麻 黄 、桂 枝 、 防风 、
祛风湿药
2.威灵仙(根)
性味归经:辛、咸、温。 有小毒。归膀胱经。
威灵仙
功效主治: 1、祛风除湿:治风湿痹痛。祛风湿效果好,可 以通行十二经络凡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肢体 麻木、筋脉拘挛者都可以用。
2、通络止痛:治跌打损伤。可单用或与川乌、 乌药等同用。
3、软坚消鲠:治诸骨鲠喉。常与乌梅同用。 现在用于抗癌,治食道、胃癌。 用法用量:煎服,3-10g.治骨鲠可用至30g。 使用注意:本品性急走窜,易耗伤气血,损伤 正气,故气血虚者忌用。
⑺入药方法 :①先煎②后下③包煎 ④另煎 ⑤烊化
(四)中药的煎服法
服药法: ⑴服药时间:每日一剂,每次100-120ml,每剂分二服 或三服。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 驱虫药、攻下药、补益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 物宜饭前服用。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 。 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 。 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
轻病、慢病、病长:用量小。
季节、地域:夏用热药,冬用寒药可小,反之可大。
(四)中药的煎服法
煎药法: ⑴煎药用具 :陶、瓦罐;搪瓷 ⑵煎药用水 :饮用水 ⑶加水量:淹过药面2厘米左右 ⑷煎前浸泡:冷水泡30-60分钟 ⑸煎煮火候及时间 :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 。解表 药清热药,一般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10~15分钟 ; 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 1小时左右。 ⑹煎煮次数:2-3次
(三)中药的用量
药物性质:性平、质地重、无毒、鲜品,用量大; 性烈、质地轻、有毒、干品,用量小。
药物配伍:单味药、复方中的主药、汤剂中的药, 用量大;复方药、复方中的辅药、丸、散剂中的药, 用量小。
病人情况,如年龄、体质、病情等:
年龄:青壮年:体质:体壮;病情:重病、急病、病短:用量大;
老年、小孩: 体弱;
药物七情的含义: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 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 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 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配伍
七情
单行 :单味药治疗 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杀 相恶 相反
相须
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药物合用以增效
麻黄 桂枝
辛、温——发汗解表,增强疗效
同属辛温解表药
相使
中药毒性反应的产生不但与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同时,还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 伍、剂型、给药途径、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 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1.毒性分级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 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 钱子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 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 商陆、牵牛子等。
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贝母反乌头,甘草反甘遂等。 属用药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
(二)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 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药物的疗效, 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十八反”“十九 畏” 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对妊娠母体或 胎儿具有损害作用,干扰正常妊娠的药物。通常 分为:禁用及慎用药两类。 证候用药禁忌:大黄只适用于热结便秘。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常称忌口,是指服药期间对 某药的禁忌。包括病证食忌和服药食忌。
透疹止痒 止血
辛凉解表药 1.柴胡(根) 辛味归经:微苦 、微辛、微寒。 归肝、胆、脾、 胃、三焦经。 功效:疏散风热
和解表里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辛凉解表药 2.葛根(根) 辛味归经:甘、辛 、凉。归脾胃经。 功效:发表解肌
生津止渴 透发麻疹 升阳止泻
辛凉解表药 3.薄荷(茎叶) 性味归经:辛、凉,归 肺、肝经。 功效:辛凉解表
二、中药的性能
四 五升 归 毒 气 味降 经 性
*
*浮
沉
性能
是指药物各自所具有的 药性和功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毒性 等内容。
寒
(一) 凉 四气
温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 平性:作用平和的药物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
热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 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 等。
2. 中毒原因
(1) 剂量过大:乌头、附子 (2) 服用太久:雷公藤、朱砂 (3) 炮制不当:川乌、草乌 (4) 配伍失误:甘遂、甘草 (5) 制剂不妥 (6) 外用失控:斑蝥、蟾酥 (7) 误食误用:毒蘑菇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辛温解表药 2.桂枝(嫩枝) 性味归经:辛、 甘、温。归心、 肺、膀胱经 功效:辛温解表
温经通脉 助阳化气
辛温解表药 3.防风(根) 辛味归经:辛、甘 、微温。归膀胱、 肝、肺、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定搐
辛温解表药 4.荆芥(地上部分) 辛味归经:辛、微 温。归肝、肺经 功效:祛风解表
祛风湿药
3.秦艽(根)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胃、肝、胆经。
秦艽
功效主治: 1、祛风除湿:治风湿痹痛 2、清热除蒸:治阴虚内热 (秦艽鳖甲汤) 3、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 (各种肝病 引起的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3-10g。
“风药中之润剂”
药物的归经与性味的关系
药物 性味 黄芩 苦寒 黄连 苦寒 黄柏 苦寒
归经 肺经 胃经 肾经
应用 清上焦肺火 清中焦胃火 清下焦相火
(五)中药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 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 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 防措施。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 用有不同的趋向性。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
药性
病势(例)
升 ——上升提举 降 ——下达降逆 浮 ——向外发散 沉 ——向内收敛
病势下陷 (中气下陷)
病势上逆 (咳嗽气喘)
病位在表 (风寒束肺)
病位在里 (里实便秘)
(四)归经: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 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 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 择作用称归经。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煎服法:后下
辛凉解表药 4.菊花(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甘、苦、 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目科要药”
白菊(滁菊):甘寒,清热之力稍弱,长于清肝明目,多用于 内伤之证;
黄菊(杭菊):味苦,清热之力稍强,长于疏散风热,常用于 外感之证;
两药合用,主辅相配,辅药提高主药功效
茯苓(主药) 白术(辅药)
利水渗湿 补气利水
脾虚水肿
提高疗效
相畏
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 抑制,使其减轻或消失。
半夏畏生姜
半夏(有毒)
生姜
生姜杀半夏
相杀
一药能清除另一药的毒 副作用。
相恶:一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配伍
莱菔子
减弱
人参
人参恶莱菔子
荆芥 ( 2 ) 辛 凉 解 表 药 —— 柴 胡 、 葛 根 、 薄 荷 、
桑叶、菊花
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 2、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泻痢呕吐、吐血下血、 麻疹已透、疮疡已溃、热病后期津液已亏者,慎用。
3、入汤剂不宜久煎。
辛温解表药 1.麻黄(草质茎) 性味归径: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辛温解表
祛风湿药 1.独活(根)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 归肾、膀胱经。
独活
功效主治: 1、祛风除湿:主治风寒湿痹.祛湿作用较强, 性善下行,故善治腰以下部位的风寒湿痹。如 腰膝关节的疼痛、重着、麻木等。 2、散寒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证。见头痛如 裹、昏沉胀重、舌苔白腻等,常配羌活、防风 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可浸酒或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辛散温燥,阴虚及气血不足者慎用。
3. 预防措施
(1) 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 (2) 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
药时间。 (3) 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早诊断、
早处理。
三、中药的用法
配用 伍药
*禁 忌
中中 药药 的的 用煎 量服
法
(一)配伍
含义:配伍是根据不同的病情、临床辩证 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 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它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
中
中
药
药
药
的
的
的
炮
性
用
制
能
法
一、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目的 1.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 增强药效 3. 改变药物性能 4. 利于贮存 5. 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
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野菊花:味甚苦寒,清热解毒之力更强,多用于热毒疮疡。
辛凉解表药 5.桑叶(干燥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
清肺润肺 清肝明目
桑叶 均 菊花 能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清肝,平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目赤肿 痛,肝肾阴虚目暗昏花等。
不 桑叶-疏散力强,且能清肺,润肺止咳 同 菊花-平肝明目力胜,又善于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