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农办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身边的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_农办科学发展观
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动岳普湖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岳普湖县委农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重点课题调研方案》要求,我办积极组织人员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岳普湖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促进岳普湖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021年,我县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部署,优化种植业、大上林果业、培育畜牧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

同时,充分利用国家认证委对我县“绿色甜瓜”、“有机茴香”、“有机红枣”认证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推进绿色无公害、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年农业总收入达到7.98亿元,纯收入4.24亿元。

1、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种植小麦11万亩,复播玉米6.35万亩,种植玉米套茴香2.78万亩,粮食总产8万吨,实现了“小区平衡,自给有余”;种植棉花18万亩,总产34.3万担;推广
玉米套茴香、平套架子瓜、万寿菊、辣椒等“多熟制、三高田、万元田”高效种植模式8.52万亩;种植西甜瓜4.4万亩,其中全立架高密度架子瓜1.73万亩;种植万寿菊3000亩,辣椒1.34万亩;新建温室20__座,总数达到120__座。

2、林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全面落实20万亩酸枣直播任务;完成红枣苗木嫁接1100亩780万株;组建了800余人乡村两级林果技术服务队,强化各项管理措施;各类果树挂果面积5.19万亩,果品总产1.5万吨。

3、畜牧养殖效益稳步增长。

狠抓畜牧业“3-125”工程建设,种植苜蓿4.1万亩;完成动物防疫340.8万头(只);购进670台青贮机械,青贮饲料17.3万吨;新增奶牛1203头、奶牛养殖专业户81户、家禽养殖专业户36户;牲畜存栏34.9万头(只),出栏26万头(只);养殖家禽375万只,出栏341万只;肉产量1.2万吨,奶产量1.02万吨,蛋产量4374吨。

4、打井增水节水增地治碱取得实效。

2021年,三河来水量3.907亿立方。

地下水动储量1.57亿立方,静储量4.08亿立方,合理提水量为1.5亿立方。

全年新打机井550眼,配套519眼,总数达1242眼,千眼抗旱增水治碱机井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全年提取地下水1.25亿方。

全县总水量5.1亿立方,耕地总面积45万亩,亩均用水量1134立方(毛用水量);县财政出资20__万元为8个乡镇配发装载机,完成土地归并整理6.8万亩;新购进移动滴灌首部80台,完成高新节水滴灌3.5万亩。

5、劳务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狠抓新增“三个一”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实用技能培训工程,培训88人(次);完成订单式输出1970人(次),组织输往42团、阿克苏及北疆团场10286人(次)。

全年实现劳务输出2.5万人(次),创收7000万元,纯收入4900万元。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随着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三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我县采取大胆实践、小心求证的态度,对有利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品种、新模式,积极进行有益探索和推广。

通过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我县的渠道、水库维修、加固,防渗渠和排碱渠等水利基础建还比较滞后。

全县三河多年平均来水量4.058 亿立方(不含42团)。

而我县实际浇地的河水利用率只有42%。

水的损耗主要在地区分水闸到我县分水闸之间。

造成了水的损耗浪费,无形中提高了水费,加重了农民负担。

近年来,各乡镇场和农民打井增水、增地的积极性很高,但因补贴资金有限,导致打井进度较慢。

而且我县地处喀什地区的“锅底”,由于地势低,排碱难度大,部份土地归并整理面积较大的新增的耕地盐碱较重,即没有新挖排碱渠,又没有种植防护林,这将对今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全县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多年以来,我县农业生产一直遭受干旱、风灾、雪灾、低温冻害、沙尘暴、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对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农业和农村发展资金不足。

全县对农业投入逐年增加,但随着“多熟制、三高田、万元田”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农村资金需求量也随之增强。

加之农民贷款难,农村发展资金仍然短缺,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一村一品”、等专业化政策实施还不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畜牧业规模发展有待加强。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饲养,畜牧养殖方式仍然比较落后,科学饲养的水平较低。

没有采用科学配比的混合饲料饲养牲畜,饲料单一,牲畜所需的营养不足,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出栏,养殖成本增加。

而且专业村、养殖小区建设、大畜、大户战略推进工作不到位,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效益。

(六)林果业发展困难较多。

林果业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农民发展林果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林果生产管理粗放,推广新技术、落实措施难度还很大。

栽培技术不规范,集约化程度低,重造轻管现象比较普遍,科技含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综合效益差。

(七)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层次低。

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不仅工作条件艰苦,所获得的劳务收入和福利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仍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并且我县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辐射能力不强,农民就业不充分,缩小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八)农资价格上涨,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用物资价格大幅度上涨,饲料、兽药等物资价格也大幅度上涨。

价格上涨增大了种养殖业成本,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购买力和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同时,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订单农业遭受重大考验,给农民增收带来很大困难。

正如2021年我县辣椒收购工作,前期收购价为每公斤8.05元,到后期不足6元。

“丰产丰收不增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三、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建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本县实际,重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既是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更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县委(扩大)会议提出的“12345”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下大力气培植一批有市场、效益高的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1、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粮食生产历来是农业之本。

党中央、自治区等各级党政出台了一系统对种粮农民补贴的优惠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注重加强因势利导,在全力扶持粮食生产同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利用作物秸秆高低差和播种时间差,积极推行间作套种,实行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积极优化提升传统经济作物;另一方面,继续走“大户、小区、龙头”的路子,培育专业户、建设专业村,形成规模优势。

2.
引进发展优势产业。

立足本县实际,选准适合我县广泛推广、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较高的新产品和新兴产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良种和技术,大力推广高效种养技术、特种果品生产、温室丰产栽培等新技术,下大力气培植一批有潜力的特色产业。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造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比如:我县大力推广的玉米套茴香种植模式,不仅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农业良性循环,而且技术要求简单,农民容易接受,通过近两年来的种植,老百姓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普遍反映较好,种植的积极性高。

3.
延伸完善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产高效农业及运销、贮藏、信息、技术、农机等配套服务,靠规模求发展,靠配套增效益,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同时,利用农村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连接起来,着力解决分散的个体农户难以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比如,目前我县发展的辣椒、万寿菊等订单农业。

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采取“基地+农户+企业”的产销模式,有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4.
大力调整产业布局。

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就是农业区域化,只有实行区域分工,实现专业化生产,才能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因此,要组织好各乡镇围绕发展思路和工作
重点,从本地出发,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大力培植特色乡镇、特色村,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之路,逐步形成与市场需要和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三农”问题,农民增收是核心,农业产业化是主线。

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选准农业产业化这个突破口,加快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工业化和区域化。

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继续走龙头企业带基地、标准化生产出精品、生态型产品创品牌的路子,加快传统农业向特色效益型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创新龙头带动体系。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为此,要在抓好“玉昆仑”“金驴乳
业”“天龙食品”等现在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龙头企业建设无障碍、经营无阻碍。

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进一步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使龙头全面运行起来,尽快把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创新基地生产体系。

我县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较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发展“订单农业”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为此,在积极做好辣椒、万寿菊订单种植、销售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市场容量大、
竞争力强、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来我县建设生产基地。

在农户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做到基地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管理技术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合同化。

同时,充分利用国家认证委对我县“绿色甜瓜”、“有机茴香”、“有机红枣”认证的品牌优势,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

要把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名牌农产品作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内容,突出抓好无公害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争创和生产,增强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的战略转变。

(三)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农业经济工作推进机制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农村,以人为本就是以农为本,要不断加强资源配置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倾斜,从体制与政策着手,探索用城乡统筹的方法破解“三农”难题。

1、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在将农业生产推向市场化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宏观指导和良种推广。

要将各级党政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户,并抓好贯彻落实,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解决“三农”难题,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申报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利设
施和农业产业化问题。

同时,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贷款投向要突出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向支持农工贸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转变,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培养龙头企业。

3、完善科技助农机制。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动力之源。

要突破过去那种技术推广模式,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手段。

要尽快调整技术攻关目标,对今后的农业攻关项目都要由过去的产量增长转变到优质高效方面上来。

在此基础上,尽快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方向,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无公害、有机、绿色技术作为今后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定期搞好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的收集和发布,靠信息化将市场与农民紧密联系起来。

同时,切实抓好农民的实用技术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中青年农民的培训。

通过培训,使他们在实用技术、市场意识上获得提高,以适应生产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四)坚持统筹兼顾,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本质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而言,就要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路,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关系放到更高层面、更大背景中加以通盘考
虑、统筹兼顾,以实现农民快速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目标。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转业”。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吸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正确处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农业,巩固基础,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提高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和反哺能力。

一是扩大农民增收的渠道。

继续坚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重点来抓,使之成为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

二是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培育发展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产业、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共享的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通过建园区、兴市场,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搭建舞台,提供载体,增创就业机会,确保把农民引得来、留得住。

2、坚持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减人、增地、增收的一项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要进一步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做好订单输出及相关服务工作,维护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用工信息、劳动力资源信息和输出人员信息三个信息库,健全在务工人
员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的劳务输出基地,对输出人员进行跟踪管理,维护合法权益,提高输出质量,做大输出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