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全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理解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
2.掌握两汉与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及其状况。
如;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与日本的交往;与越南的经济文化联络。
3.准确掌握两条丝绸之路的道路。
4.掌握中国政府通过丝绸之路与各国进展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5.掌握汉朝与安息、大秦的交往。
德育目的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程度,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互相学习的过程。
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汲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者者地区)的文明成果,开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根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络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不同的几种文明。
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才能目的
1.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从而进一步进步学生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才能。
2。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亚欧诸国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宏大奉献。
教学重点
1.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
2.丝绸之路。
3.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
中外交流中的互相影响。
教具准备
l.投影仪和地图丝绸之路道路图。
2.多媒体课件。
3.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丝绸之路〞介绍的视频片段。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化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图示教学法:用地图和投影仪演示丝绸之路的道路,理解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或者者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两汉时期中国开始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单独开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开展,这是汉朝对外交往比以前更活泼的根底。
这时,中国对外往来更加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政府间的外交活动也更加频繁,这种使节往来又带动与促进了民间往来。
而两汉时期,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活泼。
既要看到汉朝在社会开展、经济文化开展诸方面处于世界先进展列,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同时又要看到人类各文明地区各具特色,中外交往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都受到有益的影响。
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的通畅,既是两汉时期对外交往活泼的条件,更是当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稳固的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导入语例示
当秦汉王朝屹立于东亚的时候,地中海和西亚雄居着古罗马和安息大国。
古罗马是当时欧洲的文明中心,秦汉王朝是的一大文明中心。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原来分散在不同的地区。
随着文明区域的扩展和互相交往的增加,到公元前四世纪,在从地中海区域到南亚次大陆这一地带中,人们已经建立了程度不同的联络。
可是,东西方联络中的最关键的一步——中国与其以西的文明的联络,却由于高原、山脉的屏蔽,而迟迟不能实现。
先秦时期的中国不理解葱岭以西的世界,西方同样也不理解中国。
而这二历史性的打破就发生在两汉时期。
随着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拓和通畅,两个文明中心开始了直接交往。
当时两汉王朝是空前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有力量对外开展,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展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当时两汉王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普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
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
同时,两汉王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大大丰富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这一节内容。
之二:提问式导入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新开展,既看到了两汉政府对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也理解到了中原汉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情况。
那么,这一时期民族关系获得如此进展的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后,答复〕两汉国力的强盛,为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奠定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根底;两汉的强盛对各少
数民族有很大的吸引力;各民族人民都有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愿望;各族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民族关系开展的趋势和主流;汉武帝、汉明帝、张骞、班超等人为民族关系开展做出了奉献等。
〔教师过渡〕答复得很好。
强盛的国力不仅促进了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开展,还使当时的对外交往逐渐开展起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中国开始走向了世界。
〔板书〕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师讲述〕刚刚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单独开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
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有了新的开展,这是汉朝对外交往比以前更活泼的根底。
这时,中国对外往来更加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官方的、民间的往来都很频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当时对外交往的盛况。
〔板书〕一、与朝鲜的关系
〔教师讲述〕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之后,他们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那么一直非常亲密。
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创造了他们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他们也大量汲取与借鉴中国的文明成就,开展了他们民族的文明。
中朝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都是有益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来讲讲当时中朝交往的情况。
〔学生答复后,教师讲述〕在商周、战国时期,中朝之间就已经有了往来。
在中原地区每有动乱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了朝鲜。
朝鲜南部的三韩那么屡次派人赴汉朝。
两地交往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答复〕中朝之间主要是进展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如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教师讲述〕中朝之间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丰富了两地的经济文化生活,这些交流对双方都有影响,由于中国的文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展列,所以对朝鲜的开展进步影响更大一点。
在课本P44上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朝鲜半岛南部三韩之一的辰韩就汲取与借鉴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成果,形成了许多与秦朝相似的风俗,被时人称为“秦韩〞。
三韩的开展程度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它们在东汉王朝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开展,而是模拟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教师过渡〕在亚洲与中国开始有亲密交往的还有日本和越南。
〔板书〕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教师讲述〕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
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知道日本。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后汉书·东夷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当时,中国人已经知道日本列岛居民消费、生活的一些情况。
并且中、日之间也有一些联络。
汉朝时,日本分立为100多个小国,西汉时有30多个与汉有通使往来。
东汉光武帝时,倭国曾派使者来汉,刘秀赐以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
后来这枚金印在日本的九州被发现。
以后,倭国又遣使来汉。
中日之间的交往不断,中国的水稻、铁器、丝帛等由经朝鲜传到日本,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互相印证。
中日交往的历史,既有中国正史记载,又有考古文物佐证。
这种交往促进了日本消费和文化的开展。
两汉时期,中国与越南的关系也日益亲密起来。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络亲密。
中国从越南
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中国的铁器、农耕技术、水利技术也传到越南,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教师提问〕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的交往日益亲密,那么,当时这种积极对外交往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答复〕两汉时期强盛的国力、领先世界的文明成就是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最重要的条件。
〔教师过渡〕确实,两汉时期,中国文明领先于世界,并辐射周边国家。
不仅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深受中国影响,而且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打破了东亚的范围,已远及欧洲和非洲。
前面已经讲过,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本来联络是极少的,那中国与西方交往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呢
〔学生答复〕是东西方之间的交通不通畅。
〔教师提问〕在这里,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有关两汉民族关系的一个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答复〕第一次是为了联络西域小国夹击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络。
〔教师讲述〕归根结底,是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大一统思想的表达。
而张骞的“凿空〞之举,意义重大。
因为它不仅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络,而且还为开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这条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板书〕三、丝绸之路
〔有条件的话,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丝绸之路〞介绍的视频片段〕
〔投影显示〕丝绸之路示意图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条交通要道叫做“丝绸之路〞呢
〔学生答复〕这是因为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外国人因丝绸而开始知道中国,因喜欢中国的丝绸而想理解中国,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地,所以这条商路也因中国丝织品享有的盛誉而被称为“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一是因为这是一条以丝和丝织品为主要内容的贸易道路,二那么是因为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享有盛誉。
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是一位名为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1877年,他在中国一书中明确提出在中国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以及印度之间存在着一条以丝绸为主要内容的贸易道路。
当然,这一提法还很不全面,后来学者经过多方考证,逐渐对丝绸之路的外延和内涵加以补充和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丝绸之路的概念得以确定下来。
〔教师讲述)那么,这条道路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呢
〔板书)1.形成
〔教师讲述〕下面就来作一个简单介绍。
据考古证实,古代中国是惟一掌握了种桑、养蚕和消费丝织品的国家。
商代以后到战国这段时期,中国的丝织品已经辗转贩运到了中亚和印度一带。
西汉时期,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以西的通道更加便利。
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联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后,中西交通日渐兴隆。
强盛的西汉政府对于丝绸
之路的畅通也很重视。
两汉政府在西域还专门任命官吏,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保护商旅往来。
这个官职叫什么〔学生答复〕西域都护。
〔教师讲述〕随着汉朝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西行,丝绸之路更加畅通。
东汉时期,中国曾经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了条支,后遇大海才返回中国。
经过丝绸之路,不仅中国的丝绸等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北非乃至欧洲,同时,也有很多的外国的特产运到中国,很多外国商人也来到中国。
那么,这条道路是怎样走的呢请大家仔细地看图后再答复。
〔板书〕2.道路
〔学生答复〕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然后分为两条道路:一条是出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
〔教师讲述〕讲得很好。
丝绸之路实际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真正的道路并不仅有一条,有一些分支,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道路也不一样。
刚刚同学所指出的道路,主要是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根本走向。
我们可以把这条道路进一步简化一下,那就是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境内到中亚、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
〔板书〕长安一河西走廊一今境内一中亚、西亚一欧洲
〔教师提问〕“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答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欧洲国家的交流也逐渐增多,中国对世界的文明的开展进步作出了宏大的推动作用。
〔板书〕3.作用
〔教师讲述〕确实,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宏大的作用。
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许多消费技术,经过这条交通线西传;“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许多外国货物由此进人中国;佛教后来也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走向世界,也使中国的经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了。
〔教师过渡〕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的联络,除了丝绸之路以外,也在南方通过海路发生了。
〔板书〕4.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提问〕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可以形成是与两汉时期经营南方和西南方的成就直接相关的。
那么,大家还记得两汉时期政府是如何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辖的
〔学生答复〕汉武帝时采用既设立郡县,任命郡守、县令,又册封当地的少数民族领袖为王的方法来管理西南地区,而汉武帝在派兵灭了南越后,在其故地设南海等九郡,以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辖。
〔教师讲述〕正是对南方和西南方的有效管辖,才使海上丝绸之路得以逐渐形成。
当时我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联络,主要就是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来实现的。
那么,这条海上通道是如何开拓出来的呢中国南海浩瀚无涯、台风肆虐,但是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
西后期,汉朝政府也重视这条航路,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地方,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中外交通的重要航线。
〔教师提问〕请同学指着图,讲一下这条航线以及经过的地区。
〔投影显示〕南亚地理图
〔学生指图答复〕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可以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
〔教师讲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泼,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其次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络,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两汉时期,我国与西亚、欧洲的交往正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进展的。
〔板书〕四、与西亚年、欧洲的往来
〔教师讲述〕两汉时期,罗马帝国、安息、汉朝都曾盛极一时,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丝绸之路贯串这几个文明地区。
自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文明中心之间的联络比过去严密一些,直接的外交活动也开始了。
〔板书)1.与安息的往来
〔教师提问〕当时的安息指的是哪些地区
〔学生答复〕安息就是如今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
〔教师讲述〕也就是如今的伊朗和伊拉克地区。
当时的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他们也“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两国已有正式的使臣往来关系。
由于安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安息商人多从事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而汉朝与大秦之间的第一次接触更是揭开了中国与欧洲往来的序幕。
〔板书〕2.与大秦的往来
〔教师讲述〕当时的罗马帝国在两汉时期被称为大秦,它与汉朝,正好是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双方都想直接往来。
为了与西方国家建立联络,公元97年,时任东汉西域都护的班超派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国。
甘英一行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来到安息西界的波斯湾。
此时的安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汉朝开拓直接通商的道路,于是向甘英备陈渡海的困难,使甘英止步而还。
虽然甘英这次出使没有大秦,但是两国的交往并未因此而受阻。
大秦为了躲开安息等西亚国家的阻挠,把目的转向了海上,间接地与中国开展贸易。
到了公元166年,大秦王的使者终于通过海道来到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当时的东汉皇帝。
这一事件被记载在后汉书里,成为了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大秦与中国海陆直接间接交往,在汉代长达300多年,于是兴隆的西方文明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文明互相辉映,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奉献。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既应该看到两汉时期,中国对外交往逐渐活泼起来的状况,同时也应该可以分析出现这种场面的原因,那就是汉朝在社会开展、经济文化开展诸方面处于世界先进展列,两汉的强盛和文明对各国有着宏大的吸引力。
而在中外交往的史实中,更要看到人类各文明地区各具特色,中外交往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都受到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