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成熟蜂蜜生产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ICULTURE OF CHINA
广西地区成熟蜂蜜生产的探索
秦汉荣1 闭正辉12 胡军军12 孙甜12* 陆启皇12 罗盈1 唐朋1 权茂3 陈娴静3 诸葛祝3 李凤姣3 朱志强4
朱桥记5 廖小创6 朱元伍6 林智7 凌宝平8 何南9
(1广西壮族自治区养蜂指导站,南宁530022;2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南宁530022;3阳朔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阳朔541900;4阳朔县羿春族蜂业有限公司,阳朔541900;5阳朔县朱桥记蜂业专业合作社,阳朔541900;6阳朔县蜂业协会,阳朔541900;7北流市畜牧站,北流537400;8北流市宝平蜜蜂养殖场,北流537400;9南宁市全键蜜蜂养殖场,
南宁530028)
摘 要:为摸索出广西快速生产成熟蜂蜜的模式与方法,本研究基于蜂群贮蜜酿蜜特性,立足广西蜜粉植物资源、植物花期、气候条件等实际,围绕成熟蜂蜜生产思路、技术措施和组群模式进行探索,于2023年8~10月在阳朔县龙须藤花期进行生产试验。
结果表明,在龙须藤花期西方蜜蜂采用“2个郎氏巢箱+1个郎氏继箱+N 个浅继箱”的组群模式可以生产成熟蜂蜜,按组群时蜜蜂群势统计,多箱体生产群组产成熟蜂蜜3.73~3.92kg/框蜂,高于对照组的郎氏单继箱套箱;成熟蜂蜜含水量平均19.2%,低于对照组的郎氏单继箱套箱。
结论:“2+1+N”组群模式符合广西实际,可应用于广西地区的成熟蜂蜜生产。
关键词:成熟蜂蜜;多箱体;浅继箱;巢温;广西蜂业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专项《广西养蜂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21-2023年度)》
作者简介:秦汉荣(1966-),男,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养蜂技术研究、推广和养蜂业管理,E_mail:******************通讯作者:孙甜(1985-),男,畜牧师,主要从事养蜂技术研究、推广和养蜂业管理
1引言
1.1 成熟蜂蜜生产进展
蜜蜂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经过长期进化,蜜蜂成为了专食花蜜、花粉的昆虫。
虫媒植物为蜜蜂提供花蜜、花粉;蜜蜂在采集植物花蜜、花粉的同时完成植物花粉的传播。
虫媒植物借助蜜蜂等昆虫传粉完成受精,达到授粉结实和繁衍后代的目的;蜜蜂则依靠植物的花蜜和花粉,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后代繁殖,二者形成“互利共生”[1]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养蜂户,尤其是广西,生产蜂蜜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方式,蜂蜜产量及品质直接影响经济收益。
成熟蜂蜜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在蜂巢内由蜜蜂充分酿造并封盖的具有花香味的甜味物质[2]。
2019年2月,国际蜂联向世界推崇成熟蜜[3],我国也加大成熟蜂蜜的宣传力度[4],引起了相关科研机构、院校、蜂业管理部门等对成熟蜂蜜及其生产的进一步重视,“成熟蜂蜜”已成为目前我国蜂业界关注度较高的关键词。
近几年来,广西顺应国内外养蜂形势的发展,组织开展成熟蜂蜜生产技术的探索与生产示范,进行从蜜蜂贮存花蜜开始至蜂蜜封盖后糖含量变化的测量等相关研究,并于2023年8月10日发布了广西地方标准《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DB45 /T
2734—2023),标准的发布实施为广西推进成熟蜂蜜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更好宣贯该标准,本研究基于蜂群贮蜜酿蜜特性,根据广西主要蜜粉源植物、花期、气候等因素,按照该标准要求,在成熟蜂蜜生产思路、技术措施和组群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生产试验,试图摸索出快速生产成熟蜂蜜的模式、方法,以推动广西成熟蜂蜜生产的发展。
1.2 影响成熟蜂蜜生产的关键因素1.2.1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阳光、风等是影响蜜粉源植物开花泌蜜和养蜂生产的重要因素。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
各地年平均气温17.5~23.5℃[5]。
气候条件不仅适宜植物生长和开花泌蜜,也适宜蜂群生存和从事养蜂生产。
然而,由于雨水充沛,尤其是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湿度较高,导致蜜蜂将花蜜酿造成为成熟蜂蜜需要的时间比北方天气干燥地区要长一些,成熟蜂蜜的浓度和产量也受到影响。
1.2.2蜂群贮蜜酿蜜特性
蜜蜂向上贮蜜的习性曾志将(2007)、吴杰(2012)记载,“蜂蜜成熟后,被逐渐转移集中到产卵圈上部的巢房或边缘巢房内,然后用蜡封盖保存[6-7]。
”
中国蜂业
研究论文
可见,从事蜂蜜生产时可利用蜜蜂向上贮蜜的习性,通过叠加继箱、浅继箱生产优质蜂蜜[8]。
酿造成熟蜂蜜所需时间长,据生产试验和调查,广西多数蜜种,一般群势的蜂群(西方蜜蜂8~10框蜂,中华蜜蜂4~5框蜂)在大流蜜期从加浅巢础框(内高10cm)到蜜脾开始封盖时间平均需6~15d,从开始封盖到全封盖时间平均需7~15d。
郎氏巢框内围面积比浅巢框内围面积大1倍,即使给蜂群加总面积相同巢础框的前提下,贮满蜜至全封盖需要的时间,所加郎氏巢础框也比加浅巢础框的要长。
全封盖蜜脾蜂蜜含水量的不均衡性 在正常蜂群内,蜜脾的封盖首先从蜜脾两侧的上部边角开始,所以,有人认为先封盖区域的蜂蜜含水量会低一些,也有人认为同一封盖蜜脾其房内蜂蜜的含水量一致,事实并不完全如此。
测量发现,对刚从蜂箱内取出的封盖蜜脾测量时,多数蜜脾存在蜜脾中心部位稍靠上位置的蜂蜜含水量稍低于两侧的情况(参见图1);部分封盖而未完全封盖蜜脾和繁殖区子脾上方的封盖蜜含水量也存在相似的情况(参见图2)。
产生原因应与巢内巢温的不均衡性等有关,巢温高的区域有利于蜂蜜(包括封盖蜜脾)水分的蒸发。
1.2.3主要蜜粉源植物与花期
据调查,广西已发现蜜粉源植物736种,其中主要蜜粉源植物22种,出产的单花种商品蜂蜜主要有柑橘蜜、荔枝蜜、龙眼蜜、海榄蜜(常称红树林蜜)、
乌桕蜜、桉树蜜、金橘蜜、老虎刺蜜、盐肤木蜜(常称五倍子蜜)、龙须藤蜜(常称九龙藤蜜)、野桂花蜜(山茶科柃属植物所产蜂蜜统称)、鹅掌柴蜜(常称鸭脚木蜜)等[5],生产成熟封盖蜜脾的主要有荔枝、龙眼、速生桉(如尾叶桉等)、龙须藤、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等,荔枝花期3月~4月,大流蜜期平均20~30d;龙眼花期4月~5月,大流蜜期平均25~30d;尾叶桉花期8月~10月,大流蜜期平均20~30d;龙须藤花期8月中旬~10月中旬,大流蜜期平均25~30d;鹅掌柴花期11月~翌年1月,大流蜜期平均30~45d。
可见,除鹅掌柴大流蜜期稍长外,其它蜜种的大流蜜期均在30d以内,大流蜜期短对生产全封盖蜜脾是一个挑战,也是全封盖蜜脾生产者必然面临和必须克服的重要问题。
2 方法
2.1 成熟蜂蜜生产思路
生产思路:基于蜂群贮蜜酿蜜特性,立足广西主要蜜粉源植物大流蜜期短、大气湿度高等实际,通过采取“三控一减二变”等措施,实现快速生产成熟蜂蜜,以达到提高蜂蜜质量和养蜂经济效益的目的。
具体措施:
2.1.1“调控”兵力
通过培育大量适龄采集蜂,以双群或多群方式组成“多箱体生产群组”,实现以强大的群势投入蜂蜜生产,确保在花蜜采集、酿蜜、巢内温湿度调节、巢房封盖等方面均具有充足的力量。
2.1.2“调控”蜂王产卵
根据花期长短,采取扣王或限制产卵区域等方式控制蜂王产卵,减轻群内哺育负担。
2.1.3“调控”巢内温度和湿度
通过控制蜂王产卵和子脾面积,依托强群强大的温湿度调节能力等,在巢内形成持续的“高”巢温和“低”湿度。
2.1.4“减小”单脾贮蜜面积
通过缩小贮蜜巢脾面积,促使巢脾贮满蜂蜜早、封盖早,尽快达到全封盖。
2.1.5“转变”蜂蜜生产观念
一是从传统“单继箱套箱”生产向“多箱体生产群组”生产转变;二是从“早取蜜、勤取蜜”的传统观念向“一个花期只在花期结束后取一次成熟蜂蜜”的理念转变,以减少因取蜜作业对蜂群的干扰以及养蜂员勤取蜜的劳动强度,让蜜蜂安心采蜜和酿蜜,全
力投入生产。
图1 浅继箱蜜脾(测量时间10月10日)
图2 郎氏继箱蜜脾(测量时间10月10日)
APICULTURE OF CHINA
2.2 成熟蜂蜜生产组群模式
根据上述生产思路与措施,结合广西西方蜜蜂转地放蜂实际,借鉴《成熟蜂蜜生产蜂群组织新方法》
[9]
和《强群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巢继箱双王
繁殖,强群多箱体取蜜》[10]的思路、方法、理念,在西方蜜蜂成熟蜂蜜生产上采用“2个郎氏巢箱+1个郎氏继箱+N个浅继箱”的组群模式(简称“2+1+N”组群模式)。
2.2.1组织多箱体生产群组
流蜜期前40~50d开始培育适龄采集蜂。
在流蜜期前7~10d,按就近原则组织多箱体生产群组,将2个郎氏巢箱并排紧靠、调平整,在两个巢箱中间叠加平面隔王板后叠加郎氏继箱,形成“品”字型。
巢箱内为双王群或单王群,多箱体生产群组的群势应达20框蜂以上,封盖子脾6框以上。
2.2.2 叠加浅继箱
流蜜2~3d后,在郎氏继箱和平面隔王板之间加入第1个浅继箱(参见图3),待第1个浅继箱贮满蜜后,将其调整到郎氏继箱之上,在郎氏继箱与平面隔王板之间加入第2个浅继箱;第2个浅继箱贮满蜜后,将其调整到郎氏继箱和第1个浅继箱之间,在郎氏继箱与平面隔王板之间加入第3个浅继箱,依次类推,叠加浅继箱的数量根据外界流蜜情况确定,以满足巢内贮蜜空间需要为度,最后叠加的浅继箱贮满蜜后抽出提到郎氏继箱之上。
2.3 适龄采集蜂培育与生产群组织2.
3.1 培育适龄采集蜂
根据龙须藤生长和天气等情况,初步判断2023年龙须藤9月1日前后开始流蜜,于7月20日组织双王群开始繁殖,培育适龄采集蜂。
2.3.2 组织生产群
8月28日组织生产群:试验组每个蜂场组织8组多箱体生产群组,每一生产群组由“2个郎氏巢箱+1个郎氏继箱”组成,对照组每个蜂场组织2组郎氏单继箱套箱,由“1个郎氏巢箱+1个郎氏继箱”组成;每个巢箱1群蜂,群势约10框蜂,子脾7~8张,群势不足的蜂群从其它繁殖群调整补足;封盖子脾调整到郎氏继箱内,未封盖子脾、饲料脾等留在巢箱内,同一生产群组巢箱内的巢脾数量保持平衡。
2.3.3 调整生产群组封盖子脾位置
9月9日将继箱内蜜蜂已出房的“空巢脾”调整到巢箱供蜂王产卵,把巢箱内已封盖的子脾调整到继箱。
2.3.4叠加浅继箱
龙须藤在9月3日开始流蜜,于9月5日傍晚叠加第1个浅继箱,6日上午10张巢脾已全部造好,并开始进蜜,9月8日龙须藤大流蜜期开始,进入大流蜜期,9月13日第1个浅继箱贮满蜜,叠加第2个浅继箱。
9月19日第1个浅继箱蜜脾开始封盖,第2个浅继箱贮满蜜,叠加第3个浅继箱,扣王;9月25日第3个浅继箱贮满蜜,叠加第4个浅继箱。
浅继箱巢框内高为10cm,浅继箱叠加前先放入10个上好巢础的巢框。
3 结果3.1 抽测结果
2023年10月10日,抽测了其中一个多箱体生产群组,除了组群时叠加的郎氏继箱外,还叠加了4个浅继箱(见图4),第1~第3个浅继箱内共30张蜜脾已全封盖,第4个浅继箱的10张蜜脾封盖率也达95%以上,郎氏继箱内6张蜜脾封盖率约60%(见图5),浅
继箱蜜脾封盖所需时间及测量结果见表1。
图3 叠加第1个浅继箱
图4 多箱体生产群组
中国蜂业
3.2 生产试验结果
2023年10月16日龙须藤大流蜜期基本结束,将多箱体生产群组所有成熟蜂蜜取出,两家蜂场多箱体生产群组和单继箱套箱蜂蜜产量见表2。
4 分析与讨论
4.1 封盖蜜脾蜂蜜含水量与存放巢内时间的关系
从表1可知,(1)第1个浅继箱的蜜脾在加巢础后第14d开始封盖,封盖房内蜂蜜含水量为20.5%,再经约11天10张蜜脾全封盖,由此可知,从加巢础到贮蜜巢房全封盖历时25d,所需时间多于第2个至第4个浅继箱,估计与前期外界雨水稍多和其所在位置(顶层)巢温稍低有关。
(2)至10月10日,第1个浅继箱的蜜脾全封盖10d,三个测量点蜂蜜含水量均为19.2%,高于或等于第2个浅继箱蜜脾(全封盖5d)三
个测量点的蜂蜜含水量,可见,蜜脾封盖早,并不意味着蜂蜜含水量就低,即:封盖蜜脾蜂蜜含水量不一定随着在巢内存放时间越长其数值越低。
(3)除第1个浅继箱抽测的巢脾蜂蜜含水量三个测量点一致外,另外3个浅继箱和郎氏继箱(封盖部分)抽测蜜脾的三个测量点,均为“中上”测量点蜂蜜含水量低于“左上”和“右上”。
综合(1)~(3),本研究认为:①蜡盖起阻碍封盖房内蜂蜜吸湿与水分蒸发的作用,巢房封盖时蜂蜜含水量不同可能是导致不同时间封盖蜜脾(或同
一封盖蜜脾不同位置)蜂蜜含水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蜂巢内不同位置、不同区域的巢温不同可能是影响各层浅继箱封盖蜜脾(或同一封盖蜜脾不同位置)蜂蜜含水量不同的另一主要原因。
③第1个浅继箱抽测蜜脾三个测量点蜂蜜含水量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第1个浅继箱置于顶层时间长达27d,受巢温影响渐弱(全封盖后附脾蜜蜂更少),受巢房内外水分平衡作用渐强,最终使蜜脾内蜂蜜含水量逐渐趋于一致。
④单继箱套箱抽测蜜脾虽然没有全封盖,但封盖区的三个测量点蜂蜜含水量在18.0%以下,不高于叠加在它上面的所有浅继箱,巢温应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巢温受外界气温、群势大小、巢内空间大小、蜂巢结构、蜜蜂附脾密度、蜂箱及其板材等因素影响,它不仅影响未封盖巢房内蜂蜜的含水量,也同样影响封盖房内蜂蜜的含水量。
尽管如此,本研究提
表1 多箱体生产群组蜜脾封盖时间与蜂蜜含水量 单位:天数/d;含水量/%
表2 多箱体生产群组与单继箱套箱蜂蜜产量对比
第1浅继箱蜜脾9月5日1420.51119.219.219.2第2浅继箱蜜脾9月13日10/1219.218.019.2第3浅继箱蜜脾9月19日11/919.618.719.6第4浅继箱蜜脾
9月25日
11
/
9
19.6
19.2
19.6
蜂场一单继箱套箱233.03 3.3024.2蜂场二
多箱体生产群组874.66 3.7319.2单继箱套箱
2
35.05
3.51
22.2
注:1.在各继箱中间抽1张蜜脾测量;2.“蜂蜜含水量”采用蜂蜜浓度计测量(LBF92);3.“*”于10月10日测量;4.郎氏继箱蜜脾的蜂蜜为封盖子出房后9月9日前后进的蜜,未全封盖(见图2),未封盖区域中部蜂蜜含水量为19.2%。
注:1.生产群起始群势:生产群组为20框蜂,单继箱套箱为10框蜂;2.生产群组产蜜量只统计成熟蜂蜜的产量;3.单继箱
套箱按蜜脾封盖约1/5时取蜜,两个蜂场取蜜均为4次;4.“蜂蜜含水量”采用蜂蜜浓度计测量。
图5 郎氏继箱蜜脾与浅继箱蜜脾(拍摄时间10月10日)
研究论文
出的“巢内巢温不均衡性”目前仍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尚缺乏数据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郎氏继箱内巢框蜜脾封盖问题
在抽测的多箱体生产群组中,郎氏继箱6张封盖子脾在9月5日前后陆续出房,9月9日有4张子脾已经全部出房,与巢箱4张全封盖子脾对调,另两张“子脾”由于封盖时间不太一致(花子脾)脾内出房早的已经贮存有蜜但还有少量封盖子未出房,将这两张巢脾继续留在郎氏继箱内(图2为其中的一张巢脾);9月9日调整到继箱的4张封盖子脾于9月16日开始出房,至9月22日郎氏继箱内的子脾已全部出房,也就是说:郎氏继箱内的巢脾有两张是自9月9日前后开始进蜜,有4张巢脾最迟也在9月22日左右开始进蜜,然而,至10月10日第1~第3个浅继箱蜜脾已经全封盖,第4个浅继箱的蜜脾也封盖了95%以上,郎氏继箱内6张蜜脾封盖率多数还是在60%左右。
图2的蜜脾其封盖部分蜂蜜的含水量18.0%以下,未封盖部分蜂蜜的含水量也已低至19.2%,与浅继箱封盖蜜脾蜂蜜含水量的测量结果对比,若仅考虑蜂蜜含水量显然已具备封盖条件,然而,蜜蜂却没有给蜜脾全封盖,蜜蜂是否存在浅巢框蜜脾“优先”封盖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4.3 多箱体生产群组生产成熟蜂蜜优于郎氏单继箱套箱
根据前述和表2可知,多箱体生产群组在花期结束时取1次成熟蜂蜜,而郎氏单继箱套箱一个花期取蜜4次(取未完全封盖蜜);按投入生产时蜂群群势统计,多箱体生产群组产成熟蜂蜜3.73~3.92kg/框蜂,蜂蜜含水量平均为19.2%;郎氏单继箱套箱产蜜3.30~3.51kg/框蜂,蜂蜜含水量22.3%~24.2%。
可见,多箱体生产群组在蜂蜜产量上高于郎氏单继箱套箱,质量上也优于郎氏单继箱套箱。
在本研究中,也发现多箱体生产群组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两个巢箱并组后,位于平面隔王板两侧巢箱的防水措施还有待完善;二是在流蜜期末,外界无其它蜜粉源接续时,由于巢内有大量贮蜜,蜂蜜气味易招引它群蜜蜂探访。
所以,流蜜期结束或流蜜期末,多箱体生产群组应着手撤下浅继箱(继箱),不宜盲目让封盖蜜脾在蜂箱内“后熟”,以免引起盗蜂。
4.4 成熟蜂蜜与成熟蜂蜜含水量
周冰峰等(2018)指出,“蜂蜜是否成熟,应该由蜜蜂来判断。
蜜蜂认为蜂蜜成熟了,就会将蜜房封盖,所以成熟蜂蜜就是完全封盖的蜂蜜。
蜂蜜成熟应该是蜂蜜商品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优质特征[11]”。
本
研究赞同这一观点。
众所周知,封盖的蜂蜜其含水量即使为同一蜜种,也会因生产场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高度)、蜂种等因素的不同而异。
人们基于对成熟蜂蜜品质要求,为便于品控和管理提出成熟蜂蜜含水量指标,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本研究认为:人们提出的成熟蜂蜜含水量指标宜作为成熟蜂蜜质量的指标,不宜作为“是否是成熟蜂蜜”的判断依据。
5 结论
成熟蜂蜜生产是养蜂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养蜂模式的变革和成熟蜂蜜生产势在必行[12-13]。
成熟蜂蜜生产离不开资源禀赋,也离不开高素质的养蜂生产者,倡议广大养蜂生产者从“早取蜜、勤取蜜”的传统观念向“一个花期只在花期结束后取一次成熟蜂蜜”的理念转变,减少因取蜜给蜜蜂带来的干扰,为蜜蜂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让蜜蜂安心生产。
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强群多箱体快速生产成熟蜂蜜在广西是可行的,“2+1+N”的组群模式符合广西实际,希望本研究能给广西地区的成熟蜂蜜生产者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荷)路易斯·斯库霍温(Louis M.Schoonhoven),(荷)约普·隆(Joop J.A.van Loon),(荷)马塞尔·迪克(Marcel Dicke).昆虫—植物生物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04.
[2]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DB45/ T 2734—2023[S].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2.
[3]陈黎红,陈亮,王建梅.国际蜂联(APIMONDIA)针对伪劣蜂蜜的声明[J].中国蜂业,2019,(4):11-14.
[4]中国蜂业编辑部.成熟蜂蜜[J].中国蜂业,2019,(6):13.
[5]闭正辉,秦汉荣,黄秋莲.广西蜜粉源植物[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1.08.
[6]曾志将主编.蜜蜂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8.
[7]吴杰主编.蜜蜂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08.
[8]陈盛禄主编.中国蜜蜂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07.
[9]吴黎明,彭文君,刘富海等.成熟蜂蜜生产蜂群组织新方法[J].中国蜂业,2020,(8):13-15.
[10]韩胜明,赵亚周,刘金良等.强群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巢继箱双王繁殖,强群多箱体取蜜[J].中国蜂业,2021,(1):11-14.
[11]周冰峰,朱翔杰,周姝婧等.论我国蜂蜜质量[J].中国蜂业,2018,(10):52-53.
[12]彭文君,刘富海,吴黎明等.成熟蜂蜜——中国蜂业发展必由之路[J].中国蜂业,2019,(06):14-17.
[13]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成熟蜜课题组.成熟蜂蜜生产变革——中国蜂业需要乘风而上[J].中国蜂业,2021,(9):14-16.
APICULTURE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