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一练(33页)(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版四年级语⽂上册每课⼀练(33页)(1)
1、观潮
⼀、快乐读⽂我来答
1、每年的()是⼀年⼀度的观潮⽇。
2、()省()市()镇,据说是观潮最好的地⽅。
3、课⽂是按照()、()、()的顺序描写钱塘江⼤潮的。
⼆、细读课⽂深感悟
1、课⽂开篇以“钱塘江⼤潮,⾃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天下奇观”是指:()
A、钱塘江⼤潮在世界上是独⼀⽆⼆的景象。
B、钱塘江⼤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不多见的景象。
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睹这雄奇的钱塘江⼤潮,你会说(想)什么呢?
答:
三、课内语段阅读
(⼀)午后⼀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
顿时()有⼈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会⼉,响声(),只见东边⽔天相接的地⽅出现了⼀条⽩线,⼈群⼜()起来。
1、给第⼆句话加标点。
2、根据课⽂内容填空。
3、短⽂先描写了潮来时的()如(),有描写了潮来时的()像()。
同时从侧⾯间接描写了⼈群,()、()这两个词语突出了钱塘江⼤潮带给⼈们的强烈震撼。
(⼆)那条⽩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再近些,只见(),形成⼀堵两丈多⾼的⽔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地飞奔⽽来;那声⾳如同(),好像⼤地都被震得()起来。
1、根据课⽂内容填空。
2、作者按()的观察顺序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形状和声⾳。
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3、划线部分的句⼦是()句,突出了钱塘江⼤潮的宏⼤的⽓势。
朗读时应把()、()、()、()这⼏个词语读重⾳。
2*、雅鲁藏布⼤峡⾕
⼀、初读课⽂我先知
雅鲁藏布⼤峡⾕是世界()、()的河流峡⾕,它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原,与世界最⾼峰()咫尺为邻。
美国的()⼤峡⾕和秘鲁的()⼤峡⾕都不能与它()。
⼆、数字填空我最棒
1、在同⼀坡⾯上,从⾼到低形成了()个垂直⾃然带。
2、雅鲁藏布江河床上的平均海拔在()⽶以上。
3、雅鲁藏布⼤峡⾕长()千⽶,平均深度()⽶,最深处达()⽶。
三、语境注⾳我能⾏
1、⾼峰与深⾕仅差.()⼏步,⼏千⽶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的壮丽景观。
2、他⼀副神秘.()的样⼦对我说:“我在少年活动中⼼认识了⼀个秘.()鲁的⼩朋友。
”
3、我们来到了⼩兴.()安岭,伙伴们⾼兴.()得⼀蹦三尺⾼。
4、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四、课外类阅读
雅鲁藏布⼤峡⾕环抱南迦巴⽡峰地区的⾼⼭峻岭,冰封雪冻。
它劈开青藏⾼原与印度洋⽔汽交往的⼭地屏障,像⼀条长长的湿⾆,向⾼原内部源源不断地输送⽔汽,是青藏⾼原东南部成为⼀⽚绿⾊世界。
从⽩马狗熊往下长约近百千⽶的地段,峡⾕幽深,激流咆哮,堪称“⼈类最后的秘境”。
由于雅鲁藏布⼤峡⾕环境恶劣、灾害频繁,构成了⼈们很难跨越的屏障和鸿沟,使墨脱成了⾼原上的“孤岛”,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
直⾄1994年,我国科学家才揭开了它的神秘⾯纱。
1、短⽂中的“堪称”的意思是:()
A、习惯称为。
本⽂指⼈们习惯了对雅鲁藏布⼤峡⾕的环境认识。
B、可以称作,可以称为。
本⽂指雅鲁藏布⼤峡⾕⾕深、⽔急,是⼈类最后的秘境。
2、短⽂中双引号的⽤法是()
A、引⽤
B、强调
C、特定称谓
3、⽤“”划出⽂中的⽐喻句。
3、鸟的天堂
⼀、带着问题来读书
1、“鸟的天堂”是指()A⼀座⼩岛B⼀株榕树C⼀⽚树林
2、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
A⼀B三C两
分别看到了()A早晨看到了⼀株茂盛的⼤榕树B早晨看到了鸟鸣鸟飞的景象C中午时林中鸟鸣的热闹景象D傍晚时鸟的天堂群鸟活动的热闹景象E傍晚时看到了⼤榕树
3、课⽂中有这样⼀句话:“朋友说这⾥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们不许⼈去捉它们。
”是谁营造了这“鸟的天堂”呢?
(1)⼤榕树(),给鸟⼉们提供了()的⽣活空间。
(2)这⾥的农民(),追求⾃然的和谐美好,使⼩鸟能在这⾥()⾃由⽣活。
(3)如果我是“鸟的天堂”中的⼀只⼩鸟,我要对这⾥的村民们说:“()”⼆、课内语段阅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声鸟叫。
我们把⼿⼀拍,便看见⼀只⼤鸟飞了起来。
接着⼜看见第⼆只,第三只。
我们急需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的,⼩的,花的,⿊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这段话中的⼀对反义词是:()——()
2、这段话是()态描写。
“⼤的”、“⼩的”是写鸟的();“花的”“⿊的”是写鸟的();三个“有的”构成排⽐句写出了鸟的各种(),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鸟⽣活的(),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和()之情。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只⼜飞了起来。
⼀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吓,⼜飞进了叶丛,站在⼀根⼩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船向这⾼塔下⾯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的茂盛的榕树。
我感到⼀点⼉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短⽂中的“应接不暇”的意思是()
①形容来⼈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②形容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
请你⽤“—”画出表⽰“应接不暇”的句⼦,应该⽤()的语速来读。
2、“鸟的天堂”加引号是();没有加引号是()。
①指在作者⼼⾥,⼤榕树是确确实实是鸟的天堂。
②指⼤榕树
4*、⽕烧云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描写了⽕烧云()和()的全过程,其中重点描写了()部分。
2、作者的写作顺序是()→()→()①⽕烧云的颜⾊变化
②⽕烧云上来后地⾯发⽣的变化③⽕烧云的形状变化。
⼆、语境注⾳我能⾏
1、狮⼦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转.()眼,就再也找不着.()了。
2、那条狗后边似.()乎还跟着好.()⼏条⼩狗。
3、那匹马跟真马⼀模.()⼀样,不⼀会⼉,也变得模.()糊了。
4、⾛进壮观雄伟的紫禁.()城,我们情不⾃禁.()地赞叹其我国古代劳动⼈民来。
5、奶奶的⼿真巧,她缝.()补的⾐服没有⼀点缝.()隙。
三、课内语段阅读
这地⽅的⽕烧云变化极多,⼀会⼉红彤彤的,⼀会⼉⾦灿灿的,⼀会⼉半紫半黄,⼀会⼉半灰半百合⾊。
葡萄灰梨黄茄⼦紫这些颜⾊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
1、给这段话后半部分加标点。
2、这段话采⽤()的修辞⼿法,写出了⽕烧云()的变化。
3、仿写词语
半紫半黄:()、()、()
茄⼦紫:()、()、()
4、⽤“⼀会⼉……⼀会⼉……⼀会⼉……⼀会⼉……”造句。
5、古诗两⾸
⼀、带着问题来读书
A北宋 B南宋 C陆游 D苏轼 E苏辙 F苏洵 G东坡居⼠ H放翁
1、《题西林壁》是()⽂学家、书画家()写的,他号(),是“唐宋⼋⼤家”之⼀,其⽗(),其弟()合称“三苏”。
2、《游⼭西村》是()诗⼈()写的,他号()
⼆、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
1、“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诗⼈从()、()、()、()、()、()这⼏个不同的⾓度观察了庐⼭。
2、《题西林壁》后两句的意思是(),
()。
三、按要求填空
游⼭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其中多⾳字为(),诗中读()另⼀个读⾳是()组词()。
2、这⾸诗描写的是()(谁)在()(时候)()(做什么)的景象。
3、“⾜”的意思是(),可以看出()。
4、诗中的“⼭西村”在()
A 今⼭西省⼭西村 B今浙江绍兴 C今浙江杭州
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两句是(),()。
告诉我们⼀个⽣活哲理:()。
四、诗句接龙
1、举头(),低头()。
2、飞流直下(),()落九天。
3、⼩时(),()⽩⽟盘。
4、嫦娥(),()。
5、(),牵⽜织⼥()。
6、爬⼭虎的脚
⼀、带着问题来读书
1、本⽂作者是()。
他是我国著名的()
2、爬⼭虎的脚指的是()A茎 B叶 C茎上的卷须
3、课⽂从()三个⽅⾯介绍了爬⼭虎的脚的特点。
A爬⼭虎⽣长的地⽅ B爬⼭虎的叶⼦的形状和颜⾊
C爬⼭虎的叶⼦,爬⼭虎的脚的样⼦ D爬⼭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E爬⼭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4、“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点⼉()。
”作者经过()观察,终于发现了爬⼭虎的特点,并按顺序把它描写下来。
⼆、课内语段阅读
(⼀)爬⼭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圆⽚,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虎的嫩茎拉⼀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虎就是这样⼀脚⼀脚地往上爬。
1、⽤“——”画出短⽂中的动词。
2、“⼀把”表⽰(),意思是()。
3、写出反义词。
弯曲——()紧——()
4、“⼀脚⼀脚”让我们体会到()。
(⼆)爬⼭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反⾯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的触⾓。
细丝跟新叶⼦⼀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虎的脚。
1、短⽂主要写的是()。
2、第⼀句话写了();第⼆句话写了();第三句话写了();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话的()。
3、⽤“——”画出短⽂中的⽐喻句。
4、你能⽤⼀句话介绍爬⼭虎的脚的样⼦吗?
7、蟋蟀的住宅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蟋蟀也叫()(A蝗⾍ B蛐蛐)是农业的()(A害⾍ B益⾍)
2、课⽂题⽬中的住宅是指(),采⽤了()的⼿法。
作者这
样写的直接原因是() A说明蟋蟀住宅结构讲究 B表明蟋蟀与其它昆⾍不同,不肯随遇⽽安 C能够吸引读者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来挖掘的⼯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的⼯程了。
”作者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的⼯程”,你觉得夸张吗?()。
因为蟋蟀()选址,外部和内部精⼼设计,同时建筑⼯具(),只是⼀对()和⼀双()。
这种明显的反差,让我们不禁这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课内语段阅读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
..)倾斜的隧道,有骤⾬,这⾥⽴刻就会⼲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深,⼀指宽,这便是蟋蟀德住宅。
出⼝的地⽅总有⼀()草半掩着,就像⼀()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
决不去碰这⼀(
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
台上弹琴。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关联词
3、在中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4、短⽂主要描写了蟋蟀的住宅的(),主要有()、()、()、()、()这⼏个特点。
5、短⽂中画“—”的句⼦表达了()的感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叙述了()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的故事。
2、故事发⽣在()年,是按()顺序叙述的。
3、地图上的⽅向为:上(),下(),左(),右()
地图上分为()洲、()洲、()洲、()洲、()洲、()洲、()洲。
⼆、课内语段阅读
第⼆天⼀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门,把⾃⼰这个想法
告诉了他。
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提起过,但都没有⾜够的事实加以证明。
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机。
1、给短⽂中加点字注⾳。
2、“枉费⼼机”的意思是()A千⽅百计地谋划。
B⽩⽩地耗费⼼思。
3、短⽂中的“这个想法”是指(
)。
4、短⽂中画“——”的句⼦是转述句,请你想象教授的语⾔写下来。
教授说:“。
三、修辞⽅法我知道
1、这难道不是⼀种巧合吗?()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4、⼩蚂蚁们唱起了劳动的号⼦,⼀起搬运⾷物。
()
5、这就使蟋蟀的住宅吗?是的。
()
四、快来猜猜我是谁
1、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
2、⽩⽩地耗费⼼思。
()
3、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烦意乱,惊恐忧虑。
()
4、形容⽂献、资料等⾮常丰富。
()
9、巨⼈的花园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的体裁是()A寓⾔ B童话 C戏剧
2、课⽂是以()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A 事件发展 B主⼈公情感变化 C时间
3、课⽂中⼩男孩会说话的眼睛给巨⼈带来了震撼:“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啊!”巨⼈明⽩了春天不到花园来的原因:⼀是(),表现在⼀次次()孩⼦们;⼆是(),⼀次次()孩⼦们。
他想独享花园⾥的⼀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和()。
我明⽩了()。
⼆、课内语段阅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声叱责⼩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他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
不知怎么,巨⼈看着他的眼神,⼼⾥感到⽕辣.()辣的。
这个⼩男
孩在树下⼀伸⼿,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1、给短⽂开头空⽩处填上标点。
2给加点字注⾳
3、⽂中的⼩男孩是个()的⼈,从哪⼉看出来的,⽤“—”画出来。
4、⼩男孩的眼睛会说话,巨⼈看着,⼼⾥⽕辣辣的。
巨⼈读懂了什么呢?
答:
(⼆)好⼏个⽉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
巨⼈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花园⾥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在欢快地做游戏,他们⼤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
孩⼦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可是巨⼈⼜发脾⽓了:“好容易才盼来的春天,你们⼜来胡闹。
滚出去!”孩⼦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1、短⽂中“逃窜”的意思是()
A逃跑,流窜。
本⽂指孩⼦们跑到巨⼈花园,未经允许,被发现仓皇逃跑。
B逃跑流窜。
本⽂指孩⼦们⾯对巨⼈的训斥吓得乱跑,反衬出巨⼈的⽆情。
2、反复朗读画“—”的句⼦,体会语⽓。
巨⼈说这句话时,⼼⾥会想:“()”你能想象出他的神态动作吗?()。
所以应读出()的语⽓。
(A怨恨、愤怒的 B⽣⽓、悔恨的)
10*、幸福是什么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题⽬的特点是() A开门见⼭ B以问题来命题
2、这篇童话是()作家()的作品,是按()顺序记叙了()引导()通过⼗年的实践,终于弄明⽩了()的故事。
⼆、课内语段阅读
这时候,有时突然之间,那位姑娘⼜出现了。
她没有变样,还是⾦黄⾊的头发,头上还是戴着那个⽩⾊的花环。
她显得那么谦虚、美丽、善良。
我很⾼兴你们都依照我的话⼜来和我见⾯了她说你们说的话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的义务做出对⼈们有益的事情
1、给第⼆⾃然段加标点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突然——()谦虚——()
反义词:善良——()幸福——()
3、画“——”的句⼦在短⽂中是()句。
我也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三、选字组词试试看。
带、戴、代:()表、()花、()领
费、废:花()、()品、⽩()
填、添:()空、()加、增()
肯、恳:()定、诚()、勤()
四、三字俗语我会⽤
井底蛙替罪⽺⽼黄⽜铁公鸡变⾊龙千⾥马
1、⽐喻有才⼲的⼈。
()
2、⽐喻见识狭⼩的⼈。
()
3、⽐喻⽼⽼实实勤勤恳恳⼯作的⼈。
()
4、⽐喻⼀⽑不拔⾮常吝啬的⼈。
()
5、⽐喻代⼈受过的⼈。
()
6、⽐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
()
11 去年的树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这篇童话是⽇本作家__________的作品.童话主要通过_________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共有______次对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中鸟⼉和树是_________,鸟⼉到南⽅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春天,鸟⼉从南⽅飞回来却发现
________________.鸟⼉在⽕柴点燃的灯⽕前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短⽂,回答问题。
⼭⾕⾥有个很⼤的⼯⼚,锯⽊头的声⾳“沙——沙——”地响着。
鸟⼉落在⼯
⼚的⼤门上。
她问⼤门:“门先⽣,我的好朋友树在哪⼉,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树么,在⼚⼦⾥给切成细条条⼉,做成⽕柴,运到那边的村⼦⾥卖掉了。
”1.写出反义词。
细——()卖——()朋友——()
2.短⽂中“细条条⼉”加⼉化⾳,突出了树被做成⽕柴时的、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
3.短⽂中的破折号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中画“____”的句⼦是________说的,应该⽤____________的语⽓来读。
三、课内语段阅读。
鸟⼉睁⼤眼睛,盯着灯⽕看了⼀会⼉。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听。
唱完了歌,鸟⼉⼜对着灯⽕看了⼀会⼉,就飞⾛了。
1.短⽂中“盯”的意思是__________,“盯着灯⽕看”,鸟⼉在想: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着灯⽕看”,鸟⼉在想: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个“看”,饱含了鸟⼉对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表⽰“看”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偶的故事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是⼀篇______童话。
A.常⼈体 B 拟⼈体 C 超⼈体
2.课⽂以_______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_______顺序叙述的。
(A 笑事情发展 B 表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