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陈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陈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老子的地盘
韦如辉
同学们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谈起自己的爸爸,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

在这个拼爹时代,同学们优秀的爸爸,无疑幻化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马小明的爸爸是个摆修鞋摊的,自然不是所谓优秀的,甚至是十分低下卑贱的。

可是,马小明的爸爸却将自己吹得神乎其神,比优秀还无比优秀。

那一年寒假,爸爸带马小明去乡下省亲。

爸爸掏着上等的香烟,见人就前言不搭后语地嚷嚷,你知道现在城里的房价涨多少了吗?
乡亲们猜来猜去,眼珠子瞪得快蹦出来了,仍然猜不准。

马小明的爸爸大手一挥,满脸得意地说,六千,每平方米六千块呐!
一片唏嘘声之后,有人问马小明的爸爸,你老在城里有地点?
马小明的爸爸此时显得极不耐烦,反问道,你知道百货大楼那地点吗?
百货大楼那地点,市中心,黄金地段,傻子都知道!
马小明的爸爸突然间哈哈大笑,那是老子的地盘,寸土寸金的地盘。

乡亲们重新睁大眼睛,乖乖,得值多少钱?
马小明的爸爸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反一正,再一反一正,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去,嘴里说,无可奉告。

马小明心想,爸爸真能吹。

马小明心里亮如明镜,爸爸所说的地盘,是百货大楼对面一棵法国梧桐树下,那里有他的修鞋摊。

那个如巴掌大的地点,爸爸每月要向市容局交三百元的占道费,外加打折赠送无数个点头哈腰。

爸爸不着边际的神吹海侃,莫名其妙地让马小明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虚荣和满足。

那一次,郑小莉突如其来的恶语相向,才让马小明刚刚得到的自尊灰飞烟灭。

课间休息时,一向直言快语的郑小莉,像新闻发言人一样对一大堆同学说,大家知道百货大楼对面那个修鞋的老头吗?同学们说,知道知道,我们找他修过鞋。

郑小莉故意压低嗓音绘声绘色地再说,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我去那里修鞋,只钉一颗钉,就要了十块钱。

同学们知道郑小莉的鞋很贵,不是韩国货就是日本牌。

照郑小莉这一说,一颗钉十块钱,的确黑了点。

马小明恨不得上去扇郑小莉的大嘴巴,而马小明没有这个勇气。

如果马小明真扇郑小莉的大嘴巴,马小明爸爸的身份不就暴露了吗?所以,马小明选择了忍气吞声,选择了将自己的脑袋压得一低再低。

放学回家的路上,马小明第一次认真地眺望着自己的爸爸。

爸爸头秃,背驼,油黑的光脑袋前倾,几乎要爬到眼前臭气熏天的鞋上。

爸爸嘴里叼着钉子,一颗颗生锈或即将生锈的钉子,在爸爸丰沛唾液的滋润下,变得光滑柔顺,吃进鞋底的力度明显加大。

马小明觉得,爸爸真脏。

马小明生日那天,爸爸乐哈哈地弄来一个大蛋糕。

马小明没吃,反胃。

爸爸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马小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胃。

甚至连想一想,都觉得十分恶心。

本来,马小明上学放学都要经过百货大楼的。

之前每次经过,马小明都会无比深情地投过去一丝目光,打量着自己老子的地盘。

郑小莉发布新闻之后,马小明改道了。

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得飘飘洒洒。

就在无比洁白的雪地里,一起十年的恶性悬案,在一个摆摊老头的协助下,成功告破了。

那一天,马小明爸爸的修鞋摊前,来了一位头脸捂得十分严实的客人。

客人将脚上的一双皮棉鞋递过来,说地太滑,打个掌子。

在客人掀开面罩一角点烟的时候,马小明的爸爸认出了那个人。

他不慌不忙地取钉,拿锤,一丝不苟地钉钉。

那人似乎有点急,三番五次地催促。

马小明的爸爸将一根长钉牢牢地钉进去,悄悄拨通了110电话。

电视台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

十年前,马小明的爸爸就将那个穷凶极恶的家伙烙在心里了。

即便他整了容,也能准确认出那双令人发怵的眼睛。

马小明的爸爸对全市的电视观众说,那是老子的地盘,休想从老子的地盘上溜走一只蚂蚁。

马小明的爸爸说得天花乱坠,一口气反复将老子的地盘说了十八次。

同学们口口相传,知道老英雄是马小明的爸爸。

他们轮番跟马小明拥抱,轮番替马小明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爸爸骄傲。

高傲的郑小莉,正式向马小明鞠躬道歉,并通过马小明,向英雄的马伯父真诚道歉。

马小明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奔跑到爸爸的地盘,神采飞扬地拥抱着弯曲的爸爸,眼睛里噙满幸福的泪花。

马小明的爸爸擂着马小明的肩头,小子,这地盘,老子先守着。

将来,传给你!
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

(原载《山东文学》2013年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题为“老子的地盘”,这里的“老子”,是爸爸的习惯用语,这种自称与爸爸的职业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表现了爸爸的低下卑贱。

B.“高傲的郑小莉,正式向马小明鞠躬道歉,并通过马小明,向英雄的马伯父真诚道歉。

”郑小莉对马小明爸爸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可见她才是“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

C.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物,这篇小说抓住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描绘,让爸爸的形象变得鲜明丰满。

D.文章的结构也是一大亮点,欲抑先扬,悬念四起,最后获得情感爆发。

E.“爸爸头秃,背驼,油黑的光脑袋前倾,几乎要爬到眼前臭气熏天的鞋上”,文章中仅有的外貌描写,既刻画了儿子眼中爸爸的真实形象,也饱含了儿子对爸爸的情感。

(2)马小明的爸爸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马小明和他的爸爸,那么同学郑小莉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可以删去这个人物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
(4)文章开头写“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文章结尾写“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马小明对爸爸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转变是否合情合理?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

(8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
①虚荣爱吹牛:他对乡亲们说百货大楼是自己的地盘,接受电视采访时反复说“老子的地盘”;
②爱儿子:在儿子生日那天弄来个大蛋糕,说要为儿子守地盘;
③有正义感,有勇有谋:认出罪犯后不慌不忙地用修鞋拖延时间,报了警。

每答出一点给2分。

(3)(6分)
①不可以。

②情节上:跌宕起伏,马小明对父亲的态度随着郑小莉的出现发生大的变化,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同时,郑小莉的“恶语相向”,将马小明对爸爸的不满推向顶点,自然引出下文情节;
③人物塑造上:郑小莉对马小明爸爸前后态度的大转变,从侧面表现了马小明爸爸的形象,使之更加丰满。

每答出一点给2分。

(4)(8分)
①马小明对爸爸的态度最初是既感到自卑又从爸爸的吹嘘中得到了虚荣的满足;②后来是嫌弃反感,每天上学放学都特意绕开爸爸的摊位;③最后是感到骄傲,爸爸的英雄举动让马小明看到了爸爸的优秀。

④这样的转变合乎情理,现实中“拼爹”“拼背景”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相比自己的才能,孩子可能更关心自己的家庭条件(如父母亲)是否优越,文本正暗含对这种病态的攀比心理的讽刺和批判。

每答出一点给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

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

人也是如此。

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

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

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

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

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

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

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l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

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

”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

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

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

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
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

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

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

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

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

’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

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

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

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

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7.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中国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8.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参考答案:
7.B 不是“不重视”,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8.D 一至三自然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学的功能”。

9.A B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

C主宾倒置,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D把未然说成已然。

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

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

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

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

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

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

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
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

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

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

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1. 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参考答案:
1.A
解析:张冠李戴,扩大范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途径是“立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2.B
解析:“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而非“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3. B
解析;A项信息嫁接错误;C项季羡林是以三个和谐来解释“天人合一”,后半句推断过于绝对;D项原文说“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的遮蔽……就可大有作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
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
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

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

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迁议郎。

邕以经籍
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
定六经文字。

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

卓大怒,詈曰:“我力能
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
重。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谟,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
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弹琴者曰:“我向鼓
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
也。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
罪。

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太尉驰往谓允曰:
“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
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
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

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太尉退而告人曰:“王
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北海郑玄闻而叹
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乡党高其义:“乡”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党”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古代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文中是指乡族朋友。

B.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搢”有“插”之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搢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C.我力能族人:“族人”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族”和“人”组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族人”,“族”的用法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是相同的。

D.正定六经文字:“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白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
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常侍徐璜等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由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但进京途中,蔡邕走到偃师就假称生病,回家了。

B.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请他赴宴,他走到门口却离去了,是因为他从弹琴者的琴声中听出了杀意,这正是他妙操音律的表现。

C.蔡邕被司徒桥玄请人自己的幕府,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境界很远,文字又有很多错误,因此请求修正。

D.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白己将会像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毁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5分)
译文:
(2)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其能久乎?(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D(《孝经》应改为《乐经》。


5.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
6.C(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时代”久远,文字有很多错误。

)
7.(1)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呜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

(采分点:
向、方向、却各1分,句意2分)
(2)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

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
够长久吗?(采分点:“王公其不长世乎”巾的其,纪、制作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

他年轻时知识渊博,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

他喜欢文章、数术、天文,善于弹奏音乐。

蔡邕性情忠实孝顺,母亲曾经久病三年,蔡邕如果不是寒暑节气变化的时候,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卧睡(去照顾母亲)。

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依照礼的要求。

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