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三年高考真题看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近三年高考真题看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云和中学林芳
【摘要】近年高考物理实验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体验,关注学生的基本素养。

本文作者从考查的知识点、典型错误、教学启示三个角度对近三年高考浙江卷物理实验题进行了分析,浅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有效策略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体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素养。

【关键词】实验体验基本素养浙江高考
一、近三年高考物理浙江卷实验题的特点
重视实验体验,考查学生实验基本素养,这是近三年高考物理浙江卷实验题的共同特征。

三年高考中出现了三次仪器实物图,分别是09年的“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和11年的“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三次要求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作图,10年作图求橡皮筋的劲度系数、画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关系曲线及11年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实验中作电压随所测长度变化的关系图线;四次答案需要文字表达,分别是对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析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物题突出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的体验,体现了探究性,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做过这个实验,作图考查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则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是否能科学的表述。

实验题的这一命题导向对于今后重视实验操作体验和学生实验基本素养的培养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赏析近三年高考物理浙江卷部分实验题
考点一:实物图

例1(2009年第22题II)(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两位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乙所示。

测量方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甲”或“乙”)。

考查的知识点:游标卡尺的正确操作。

*
学生的典型错误:选甲图,理由是刚好有卡口可以把小球卡住。

对教学的启示:学生只有亲身操作过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所以实验的教学不能是“纸上谈兵”。

例2(2011年第21题I)(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已提供了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纸带,带小盘的细线,刻度尺,天平,导线。

为了完成实验,还须从下图中选取实验器材,其名称是①(漏选或全选得零分);并分别写出所选器材的作用②。

~
考查的知识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的选择。

学生的典型错误:砝码钩码使用不明确,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不认识,误选。

对教学的启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实验前已经把所需要的实验一起摆在实验桌上,学生只要根据实验册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这就让学生没有机会去自己设计实验自主选择仪器进行实验,缺少体
验,不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

考点二:绘图
例3(2011年第22题I)(1)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试验中,为了
V
%
M
O
A
P
b c
S
探究3根材料未知,横截面积均为S=的金属丝a、b、c的电阻率,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

M为金属丝c的左端点,O为金属丝a的右端点,P是金属丝上可移动的接触点。

在实验过程中,电流表读数始终为I=,电压表读数U随OP间距离x 的变化如下表:

绘出电压表读数U随OP间距离x变化的图线。

考查的知识点:数据处理前的定性分析,建立坐标描点作图。

典型错误:只画一条直线,或把折线连成S型。

本题要描14个点,部分学生缺乏耐心。

对教学的启示:不死记结论,连线前需要先定性分析。

实验教学中我们往往很注重结论,而轻视了过程,这就造成很多学生死记结论,不会根据具体的问题去具体的分析。

而实验过程中诸如本题的描点作图,很多时候学生认为很简单,懒得去画,在实验中把数据测出来后就放一边了,老师也经常忽视了这个问题。

平时实验缺少了细致的处理数据的体验,考试时也会缺乏耐心,描几个点后就把实验结论得出。

所有这些,缺少了真正的体验就不利于实验素养的培养。

考点三:科学的文字表述
例4(2010年.第22题II)(2)为了探究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已作出电阻随电流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指出图线的特征,并解释形成的原因。

*
考查知识点:电阻与电流、温度的关系,重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并能用物理的语言科学的将其表述出来。

典型错误:将图线分两段分析,只能根据图象的表面讲出电阻随电流的变化而不知其形成原因,且描述不清。


对教学的启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图象的分析,并用科学的专业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中所作的图象(大多与理想情况有偏差)也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其形成的原因及如何改良。

这样,学生才能养成遇事动脑的习惯,而不是死记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养成。

三、如何运用策略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验体验与基本素养
首先,在探究性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实验。

特别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书本上的实验是做过的,重复做以前做过的实验仅仅起到巩固的作用,如果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操作,可以有更多的实验体验,思维上可以有更宽泛的拓展。

实验仪器选择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例如电学实验中电流表电压表的选择,就要预先考虑量程、内阻、内外接等问题,选择滑动变阻器就要考虑到是采用分压还是限流法做实验的问题。

其次,学生实验,每一个步骤都应由学生自己独立或分组合作完成,不能用演示实验代替,更不能纸上谈兵,分析理想情况。

例如今年高考题的第16题,考查了理想变压器的条件、公式使用条件问题,如果进行过实验操作,就会发现现实与理想的不同,没有切身体验真实的物理,学生就不会明确实际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情况,就不能想到存在漏磁的问题。

而且自己动手做过的实验,与看别人做过的实验,两者相比较,自己做过的印象明显深刻。

再次,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遵照实验事实,进行完整的数据处理。

在很多教师眼中的学生是理想的学生,很多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认为学生应该会做
的问题,往往学生就是不会。

例如描点作图这一“体力活”,实验数据都出来了,到最后的根据数据描点,想想这么简单的数学中很早就学过的问题,总是会的,于是实验就此止步。

学生若是没接着做,教师也只是偶尔提点一下就过去了,疏不知,图象没作,就不能发现很多问题。

假如说图象作出来了,与实验事实相符,说明实验是成功的。

若是不相符呢前面的实验过程是否有哪一步被忽略或有操作错误或者这实验的假设本身就是不对的这就可以深入探讨,发现更多的问题,学到更多的知识。

这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实验素养。

另外,理科的学生往往表述能力不强,要在日常地学习中,让学生养成科学的表述习惯,教师首先要有规范的表述。

一个实验完成,我们都要对它的结论进行总结,对结果进行分析,这里的表达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

教师的表达也应该一样,不能够太过随意。

近三年的高考题,虽然题目变了,考查的知识点变了,但是对学生的实验体验的考查没变,对学生的实验基本素养的考查没变。

这些试题有利于指导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体验实验,多关注学生基本实验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明娜考查实验素养体验实验情感物理教学探讨·高中学生版
[2]曹福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唐山师专报第20卷第5期
[3]郭天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验素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第7期
[4]顾建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
[5]张学峰2008年高考理综物理实验题赏析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