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21心理的生理学基础(2008年版)课后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区别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如(电解法)。
2、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PET)与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等其他造影术不同,它得到的是(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3、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
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自我调节)。
4、(浅与深)方位术语是最接近的反义词。
5、胼胝体是人脑中最重要的(连合纤维)。
6、大多数躯体器官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7、下丘脑(主要控制脑垂体)。
8、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是(运动和感觉)。
9、根据皮层厚度、神经元的形状和纤维的结构,临床上多采用德国神经医生布德曼的数字标记分区系统。
他将每个大脑半球皮层分为(52)个功能区。
10、(胼胝体)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连合纤维。
11、细胞的复极化过程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即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这个过程仍继续进行,使细胞膜出现了大约负90毫伏的(后超极化)电位。
12、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不同,主要功能不包括(信息传递作用)。
13、神经元的主要特性是(兴奋性和传导性)。
14、血液进行远距离调节是通过运送(激素)来完成的。
15、激素是(机体一部分产生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送到其他部位,调节机体功能)。
16、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水盐平衡有关的是(盐皮质激素)。
17、垂体释放的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
18、儿童甲状腺素明显不足会导致(精神和身体生长受限)。
19、以下(人体生长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产素)是垂体激素。
20、增加血液中钙离子水平的是(甲状旁腺素)。
21、释放激素合成部位在(下丘脑)。
22、下列(抗利尿素激素)起源于下丘脑上的视上核和室旁核。
2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肾上腺髓质)。
24、以下关于糖皮质激素的叙述(人体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是氢化可的松;在肾上腺皮质分泌;艾迪生病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是正确的。
25、通过负反馈作用,激素可通过(抑制下丘脑释放激素的释放)途径使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减少。
26、在声源空间定位编码中,对低频声波编码以(声波时差效应)为基础。
27、失认证可能是(次级感觉皮层)障碍所致。
28、(枕—颞通路)对物体及其细节产生完整而精细视知觉。
29、假如你是一名神经科医生为患者做测试。
患者画一个动物,他画的动物各个部分都是割裂的,那么他可能患了(统觉性失认症)。
30、颞叶皮质的二级区是区门用于语音的分析和综合的器官,那么左侧颞叶22区和42区损伤会造成词聋。
31、舌头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对特定的味觉是比较敏感的,如舌根对苦味比较敏感。
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
32、在痛觉机制里,关于伤害性刺激使受损组织细胞释放致痛化学物的事实,(直接从损伤细胞中溢出的化学物质;是在损伤细胞中的酶作用下带入的;由伤害性感受其本身释放)是
33、(颞叶22区)属听觉的刺激皮层区。
34、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每更换一个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交替周期,(异相)睡眠的时间都有所增加。
35、现代睡眠机制认为,(脑桥大细胞区)在异相睡眠中最活跃,在觉醒和慢波睡眠中被抑制。
36、慢波睡眠紊乱可导致(夜惊症)。
37、异相睡眠过程中,(蓝斑)在觉醒和慢波睡眠时是活跃的,而在进入异相睡眠时是静止的,称为异相睡眠的“闭细胞”;(脑桥大细胞区)的作用正相反,称为异相睡眠的“开细胞”。
38、(慢波4期)和异相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决定睡眠质量。
39、(正诱导)指皮层某一区域的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兴奋过程。
40、无论是特异投射系统还是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都受(丘脑)控制,进而调节注意过程。
41、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42、丘脑网状核接受双重控制。
当它接受(额叶—丘脑系统)的兴奋作用时,会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核实施控制从而对传入的感觉信息进行筛选。
43、凡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的遗忘称为(顺行性遗忘)。
44、科尔萨科夫综合征表现为遗忘加虚构,也说明(间脑)在记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45、关于患者H.M.记忆功能详细的研究说明,(海马)是陈述性记忆系统的脑结构。
46、发现皮层言语运动中枢的医生是(布洛卡)。
47、发现皮层言语理解中枢的医生是(维尔尼克)。
48、参与言语活动的大脑皮层部位中,角回是(视觉性语言中枢)。
49、总体上看,大多数人的(左半球)是言语优势半球,它承担言语接收、分析、理解、加工、存储、生成、表达等功能。
50、外界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过(边缘系统)整合,并与(大脑皮层)联系而产生情绪,(下丘脑)促成情绪的表现。
51、盖尔霍恩对情绪异常提出的神经生理需假说,认为机体内着两种自动调节趋势:在情绪激动时(下丘脑中、后部,工作向性系统)活动占优势,情绪低沉时(下丘脑咀侧部、营养向性系统)活动占优势。
52、多道生理仪(测量心率和呼吸率以及皮肤电)。
53、.Papez环路(指边缘系统)。
54、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结构具有抑制功能,当切除大脑皮层后,轻微的刺激就可引起动物的强烈怒反应。
这种怒反应并不明确地指向刺激源,但只有在(下丘脑)完好的情况下才出现。
55、对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对正常人的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具有情绪功能的不对称性,(左半球)为正性情绪优势。
56、根据艾森克人格理论,外向型人格特质的人(皮层兴奋水平低、条件反射力弱)。
57、盖奇受伤前后的行为表现,说明(额叶)与人格有关。
填空题
1.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2.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3.外周神经系统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分布于全身。
一般将外周神经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4.脑神经中,有的专司头面部的感觉功能,有的专司头面部的运动功能,有的是感觉和运动混合的功能。
5.脊髓的功能是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6.在每一大脑半球上,存在掌管一些复杂功能的中枢,包括中央沟前后的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枕叶的视区、位于颞叶听区以及语言区。
7.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
有运动调节功能。
8.中脑、脑桥和延髓构成脑干,是脑最早、最原始的部分。
9.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它与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
网状结构的作用具有非特异性特点,躯体感觉、听觉、内脏感觉传入到网状结构后,都有可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10.小脑与大脑皮层运动区共同控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11.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放射纤维三种。
联络纤维可将半球内的不同部位联接起来,连合纤维可将两半球内相应或同等区域或结构联接起来。
1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13.神经元的树突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
轴突是由胞体发出的单根突起。
14.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是通信,即不断地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接收、综合和传递。
15.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6.按突起形态和数目,神经元可以分为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单极神经元。
17.根据功能,神经元又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18.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电的和学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被记录下来,称为神经冲动。
19.动作电位产生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
20.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的规律。
突触后电位遵循级量反应的规律。
21.根据信息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突触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类。
22.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是兴奋的还是抑制的,取决于之相接触的各个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效应的总代数和。
23.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元的的变化到下一个神经元“级量反应”变化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
24.反身弧是由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25.垂体后叶又称为神经垂体,垂体前叶又称为腺垂体。
26.婴儿和儿童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可导致呆小症。
27.除卵巢和睾丸产生性激素外,肾上腺皮质也产生少量性激素。
28.抗利尿素又称加压素。
29.幼年时甲状腺机能低下,可发生呆小症。
30.催产素和抗利尿素贮存在垂体后叶。
31.视感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过程由三个层次不同的视觉中枢,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逐级完成的。
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构成低级神经中枢,外侧膝状体是皮层下中柢,视皮层是视觉感觉信息加工的高级中枢。
32.视觉信息加工的腹侧通路负责物体知觉,背侧通路负责空间知觉。
33.感觉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基本活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感受器的换能,第三步是感觉信息的传递和加工。
34.对于皮层感觉信息加工,一般认为特定刺激传入到初级感觉皮层,然后将信息传送到邻近的二级感觉区,联合皮层完成最高水平的知觉过程。
35.高等动物中,视觉感觉器官是眼,听觉感觉器官是耳,嗅觉感觉器官是鼻(嗅上皮),味觉的感觉器官是舌(味蕾)。
36.柯蒂器由基底膜、毛细胞、盖膜组成。
37.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它是一种化学感受器,适宜刺激是一些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38.从痛源的角度看,痛感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刺痛,在伤害性的刺激作用下快速形成,去除刺激则痛觉立即消失,定位明确,痛反应不明显;二是慢痛,痛觉形成和消退均缓慢,定位不清,伴有较强的痛反应;三是钝痛,是由躯体深部组织与内脏受损引起的,定位差,并且伴有强力的痛反应和情绪色彩。
39.痛反应可以分成三类:局部反应、全身反应、行为反应。
40.感觉的产生是由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和皮层中枢三部分的三体活动来完成的。
41.嗅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有气味的化学物质。
42.从生理机制上来看,疼痛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
43.从痛源的角度看,痛感觉可以分为三类:快痛或刺痛、慢痛或灼痛、钝痛。
44.快波睡眠又叫异相睡眠。
45.从儿童期到老年期,异相睡眠与慢波睡眠的δ睡眠(慢波睡眠4期)时间逐渐减少。
46.控制睡眠与觉醒的脑结构,对于慢波睡眠来说,关键性的脑结构是中缝核、孤束核、视前区。
47.关于异相睡眠,关键性的脑结构是脑桥大细胞区、蓝斑、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延髓网状大细胞核等。
48.注意的两个显著特点:选择性和集中性。
49.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50.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服从于优势原则:当机体把某种事物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时,该事物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对皮层其他区域的兴奋起抑制作用。
51.从形式上说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从时间上说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2.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可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53.非陈述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和运动技能记忆。
54.关于学习的神经生理基础,巴浦洛夫提出暂时性联接通,提出脑的不同部位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55.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56.鲁利亚认为,脑功能的局部损伤是和特定的语言功能障碍相关的。
57.右半球损伤虽不影响话语的组织和表达,但使语调平淡,感情色彩减弱、甚至消失。
说明右半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分管语调,给话语提供韵律。
58.前语言区主要与言语表达有关,后语言区主要与言语理解有关。
59.情绪反应由自主神经、行为和激素三个不同层面的部分组成。
60.杏仁核主要与恐惧有关。
61.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62.根据艾森克的理论,外向型的生理基础是对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皮质的唤醒水平,神经质的生理基础是边缘系统的唤醒水平。
63.艾森克从生理心理学中借用了皮层兴奋性水平、条件反射能力和驱力三个概念。
64.人格发育不完善,制约于脑的唤醒水平低下,边缘系统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不足。
名词解释
1、内环境: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它们直接接触的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2、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如一定的体温、酸碱度、血糖水平,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3、脑电图:将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作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录叫脑电图(EEG)。
4、连合区:除大脑皮层上的特殊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
分有前联合区和后联合区。
5、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6、静息(膜)电位: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
7、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性的电位变化。
8、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
9、神经递质:进行突触间化学传递的物质,主要是神经递质是轴突终扣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形成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10、反射:是指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
11、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12、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13、反馈:控制部分(神经中枢或内分泌腺)与受控部分(效应器或靶细胞)之间形成一个闭环式的回路,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
14、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神经,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从而影响效应器官的活动。
15、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
16、反馈: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是腺垂体的靶腺,它们的激素分泌均受垂体的调节,然而他们所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对下丘脑与垂体又产生反馈作用,以维持该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血中代谢产物浓度的相对恒定。
17、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8、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最初产生清晰的感觉,然而随着刺激持续作用,感觉逐渐变弱,有时甚至消失,这个现象称之为感受器的适应。
19、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活动,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0、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因大脑局部性病变而产生的认知障碍。
21、视觉失认症:是一种不能用视感觉认知物体的病症。
22、听觉失证症:是一种不能用听感觉识别声音的病症。
23、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慢波睡眠。
24、异相睡眠:也称为快波睡眠,即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的快波时相,称异相睡眠。
25、不随意注意:无目的性、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6、随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
27、朝向反射:新异刺激出现时,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
28、非联合型学习:又称简单学习,机体对单一刺激作出的行为反应。
29、联合型学习: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的实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30、习惯化: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及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31、敏感化:反射反应加强的过程。
一个弱的伤害性刺激不仅引起弱的反应,但在强的伤害性刺激作用后,弱刺激引起的反应就明显加强。
32、短时记忆:一种对刚意识到的刺激的瞬间记忆。
3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34、陈述性记忆:对事实或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35、非陈述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运动技能记忆和情绪记忆。
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逐步形成。
36、情景记忆:有关自我生活史的记忆。
37、语义记忆:对于与任何具体意见无关的事实和资料的知
38、遗忘:是记忆障碍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脑疾患常见症状,如长期酗酒、脑炎、脑部受伤以及缺氧等均表现为遗忘症状。
39、顺行性遗忘:患者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
40、逆行性遗忘:患者不能回忆起紧接着本症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
41、优势半球:大多数人的言语是左半球的功能,左半球被称为言语优势半球,它承担言语的接受、分析、理解、加工、储存、生成、表达等功能。
42、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导致的言语理解和表达障碍。
43、运动性失语症:主要是布洛卡区受损导致。
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他们说话极少或言语缓慢,不自然也不流利,发音不清晰。
按程度分为完全的运动性失语症和不完全性失语症。
44、感觉性失语症:维尔尼克区和听觉联合区受到损作导致的,也叫维尔尼克失语症。
患者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因此患者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别人无法真正了解他讲话的内容。
45、传导性失语症:维尔尼克区和布洛卡区联接起来的功能联纤维—弓状束损伤导致。
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能正常讲话和叫出物体的名称,但他们不能复述别人的话,也不能按照别人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
46、命名性失语症:左侧颞叶和顶叶的维尔尼克区受损导致。
患者能叙述、说明物品,言语流畅,合乎语法规则,他们虽然理解力良好,但找不出适当的词语表达。
47、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独特的心理过程。
48、假怒反应:在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皮层的猫和狗,常出现兴奋亢进的现象,对微弱的刺激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反应行为,并不明确的指向刺激源,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这就叫假怒。
49、帕帕兹环路:1937年美国神经心理学家帕帕兹系统地阐述了影响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结构,即帕帕兹环路,这个环路的主要结构就是边缘系统。
50、应激:机体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
51、应激原:生物体对任何种类的刺激,包括高温、寒冷、感染、中毒、创伤、大手术、缺氧、恐惧和愤怒等刺激因素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称应激或应激反应,而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52、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起因、发展和治疗均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真正的生理疾病,需要医疗救治。
53、人格: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技能和社会价值观与处事原则等许多人格特征。
54、气质类型:指表现为心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典型结合。
55、移情—系统化理论:移情是个体通过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以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和反应的能力。
系统化是个体通过分析刺激-操作-反应关系来推测系统运行规则,从而对某一确定系统进行预测和反应的能力。
女性在移情方面具有优势,男性则在系统化方面占优势。
简答题
1、简述人体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答: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的,其调节过程是反射。
(2)体液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各种体液途径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改变细胞的活动,从而实现其调节作用。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
2、简述EEG/ERP、PET、MRI几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答:(1)EEG/ERP(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脑电活动记录技术:是用电极从头皮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0.5-2Hz=人睡眠及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4-7Hz=人困倦时出现、8-13Hz=人放松或闭眼时会出现、14-30Hz=当人警醒时会出现的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脑电波脑电图一般是在大脑皮层没有接受明显的刺激输入条件下记录到的脑电活动自发脑电图,记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结果。
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伴变化,这时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作诱发电位,有人将各种刺激统称为事件,于是刺激诱发电位就变成了“事件相关电位”。
(2)PET(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主要原理是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通过PET食品可以测量脑代谢时消耗的葡萄糖的数量,从而获得脑内的分布图。
(3)MRI(核磁共振显影技术):氧是由血红蛋白携带的,MRI技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即氧的实际含量会影响血红蛋白的磁学特性,而这些特性可以在磁场中加以监测,因此对不同脑区的活动给出灵敏的测量。
3、举例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答:自主神经系统曾称植物神经系统,它不受意志支配而自主工作,因而得名,它主要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及性活动等。
它相地独立的维护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不由大脑随心所欲。
4、简要评述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答:把人脑分为三个基本的机能联合区:网状结构,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并使选择性活动能持续进行;大脑半球后半部的各个感觉区(视觉、听觉、体觉)由于大脑皮层的不同层次,分三级皮层区,接收、加工、储存信息;机能联合区指大脑半球前半部的运动区,形成运动的计划,对进行中的活动编制程序,并加以调节和控制,然后将准备好的运动冲动发主外转组织或器官。
5、化学突触的信息传导过程是怎样的?
答:化学突触是以化学物质作为通信的媒介而传递信息。
突触前轴突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上,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电位。
6、举例说明神经递质与行为的关系。
答:几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及其与行为的关系: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型神经递质,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
GABA可能参与睡眠—觉醒的调节,也可参与焦虑的调节。
乙酰胆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