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挖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挖款
作者:胡西林
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5期
文、图:胡西林
有客问及书画挖款,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颇值一说。

所谓挖款,是指对一幅作品的原有款识作改动,手段包括挖添改换名款,挪移跋文引首等等,以达到作伪的目的。

这是书画作伪的常见手段,古已有之,晚清至民国时期尤为多见。


中事例,不胜枚举,杨仁恺先生在其《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一书中对此列有专门章节叙述,可
以找来读读。

我也举一个例子,是亲眼所见。

这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作品,但是有趣,可以让人
透过事例了解此画成因以及行为人的“妙思”和手段的“高明”。

浙江某拍卖公司多年前曾经拍过一幅作品,是吴昌硕和叶鸿业的“合作”画《梅菊图》。

吴昌硕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叶鸿业则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属于通常所谓的“小名头”。

但是一目了然,这是一幅真迹。

画有双题,由两位作者分别题写,其中吴昌硕题云:光绪丁酉
五月昌硕磨昔邪居士手制墨写梅。

叶鸿业的题识为:丁酉秋八月下浣姚江寿生叶鸿业补菊。


个是五月画的梅,一个是八月补的菊,并不同时,也就是说此画所谓合作,吴昌硕是被合作的,这在题识中说得清清楚楚。

这幅画当年拍卖的实际情况我不知道,隔了两年我又见到了这幅画。

让我惊讶的是,这时的《梅菊图》所绘依旧,但是题识却变了,不仅没有了叶鸿业的题识,连
吴昌硕题识中那个“梅”字也不见了,变成了“光绪丁酉五月昌硕磨昔邪居士手制墨写” ,这一来,一幅本来是吴昌硕画梅、叶鸿业补菊的《梅菊图》变成了吴昌硕的独立作品。

原来虽然
是被合作,但那是真实的,没有作假的成份,款识被挖后,画就被作假了。

合作画在艺术市场
上通常价格不如独立所绘作品,吴昌硕被“小名头”“合作”自然更不必说。

行为人的动机不
言而喻,利益驱使,真是用心良苦!但这是弄巧成拙,对光透视可以看到挖补的痕迹,菊花的
笔法也软于吴昌硕的笔法,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

关于挖款,所挖不外乎两种情况:本款或者上款。

但是挖本款和挖上款的动机往往不一样,挖本款常常伴随着添加挪移别家名款,是为了作伪,而挖上款,虽然也有作伪的,但更多的则
与作伪无关。

比如王铎的作品就有被挖上款的,为什么?因为王铎在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曾经降清仕清,做了贰臣,这为许多人所不齿,挖去上款是耻于与王铎为伍,和他划
清界限。

再举一个例子。

《万山红遍》是陆俨少1976 年创作的一幅山水,通体布局严整,画得苍茫大气,峰峦起
伏间,是云缠雾绕,气韵因“白”而生。

此作最令人眼热也是与陆俨少诸多山水不同的地方是
画上所敷红色,凡树尽以红染,营造了画面的热烈感,可谓写尽秋光。

陆俨少着意画上敷红在
60 年代初作杜甫诗意图时已有所见,但是特别强调红色则是在70 年代中后期即“文革”将要
结束前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样的画在陆俨少作品中并不多见,那么此画绘赠谁呢?非
常遗憾,上款被挖掉了。

为什么挖掉,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找出当事人,只能揣测,不外乎两种
可能:转赠或者卖画。

转赠似乎无需如此动作,带着上款转送画作的情况很常见,那么就是卖画。

卖画就有面子问题,作者绘赠自己并且在上面写着自己名字的画,怎么就把它卖了呢?并
且还是在作者尚健在的时候,于是就挖了上款。

这样的事在上世纪90 年代艺术品市场兴起拍
卖之后很常见。

此等行为虽然无关画作真伪,但是它们损害了作品的整体效果,比如这幅《万
山红遍》,题跋署款的位置是陆俨少作画当时预留的,如何署款也是经过斟酌的,挖了上款,
就让陆俨少的本款显得偏低,上面则太空,并且让“胜似春光”后面那个“为”字成为多余,
这不能不说给一幅优秀作品带来了遗撼。

2014 年4 月16 日于西溪勤礼草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