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__唐铭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__唐铭阳
唐铭阳对首控集团共进行了7次增值,总持股8548.8万股,持股占比15.46%。
在接下来的三月又进行了十次增持动作,首次场内增持公司好仓360万股,耗资990.0000万港币,成交均价2.75港币,最高成交价2.75港币。
变动后持股8908.8万股,持股占比16.11%。
唐铭阳最近一次增持是在2016年3月24日,此次场内增持公司好仓1203万股,耗资3594.564万港币,成交均价2.988港币,最高成交价3.08港币。
变动后唐铭阳目前持股首控集团1.60872亿股,持股占比29.09%。
一、居安思危
中国加入WTO之后有没有潜在的危机呢?当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经济遭遇挫折的话,最大可能莫过于金融危机。
在20世纪后期,在日本经济高速起飞之后,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很快甩掉了穷困的帽子。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崛起更使人们对亚洲经济充满乐观。
最令世人震惊的是中国的奇迹。
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保持了高速发展。
有的经济学家把亚洲经验总结成“雁阵模式”,好像亚洲经济就可以按照这个序列继续发展下去了。
可是,1990年以后,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日本一头栽进了泥淖,直到今天还没有挣扎出来。
雁阵序列,昙花一现。
1997年,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横扫东亚。
我们的邻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去。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什么“亚洲奇迹”了。
有些国家“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好不容易把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搞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可是转眼之间,一个跟斗跌掉了一半多。
亚洲各国已经尝到了金融风暴的厉害。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许多人认为中国在劫难逃。
在1998年11月“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一艘挂着五星红旗的帆船眼看就要被卷入漩涡,旁边一行大字:“中国,金融风暴下一个牺牲品”。
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在沧海横流当中,唯独中国经济巍然不动。
中国的稳定极大地遏制了金融风暴的蔓延,为亚洲经济以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创造了转机。
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高度评价。
也许中国的出色表现冲昏了某些人的头脑。
他们认为,亚洲金融风暴如此厉害,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今后还有什么可怕呢?
中国有一则著名的寓言叫做“刻舟求剑”。
有一个人在渡船上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河里,他不慌不忙,在船弦上刻个记号,打算到了岸边再捞。
某些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他们就没有想到,之所以中国能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是因为那个时候尚且没有对外开放金融。
我们有一道很好的防火墙。
但是,一旦加入WTO,中国的外部金融环境就完全变了,这道防火墙将不复存在。
时过境迁,如果拿昨天的皇历来讨论今天的问题,非出大纰漏不可。
亚洲邻国在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之后吃了这么大的亏,难道我们还不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讲经济规模大小,我们不如日本;讲经济发展的时间长短,我们不如四小龙;讲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我们和东南亚各国不相上下。
他们纷纷中箭落马,难道中国就有什么先天的免疫能力,一定能够避免金融风暴的袭击吗?
美国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在2001年11月谈到中国的金融体系时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比日本和韩国的问题更大。
他表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坏帐问题,在体系封闭的情况下,问题能够得以控制,但问题不解决,坏帐会越来越多。
这是不能无限期拖下去的。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尽全力解决,但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就无法解决。
坏帐是由国有企业造成的,要想消灭坏帐,就必须重组国有企业”。
索罗斯敦促,不要因为困难就畏缩不前。
坏帐继续积累,将阻碍资本的有效利用。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但再高的储蓄率也不能无限期地支撑不断增长的坏帐。
日本就是中国的前车之鉴!尽管索罗斯的名声不太好,但是,我们不能因人而废言。
中国进入WTO之后,既然要对外开放,心里总应该有点数,一旦遇到外来的冲击,中国是否还能够控制金融局势?
有的经济学家判断说,至少一年内中国不存在金融危机。
[2]这话一点都没有错。
不过,这个判断的前提是维持目前金融业对内对外都不开放。
实际上,只要中国不对外开放金融,再过三、五年也不会遭遇金融危机。
在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的时候,有些国家和金融风暴好像是“井水不犯河水”,例如,朝鲜、缅甸、蒙古等。
他们的老百姓恐怕从来没有感受到金融风暴的威胁。
并不是他们的金融体系多么健全,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对外开放金融领域。
反之,那些实现了对外开放金融的国家,例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无不在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固然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同时也有被金融风暴袭击的危险。
目前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没有哪个国家因为入世而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危机。
反倒是金融危机在全世界频频发生。
在最近10年内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发生了46次。
金融危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其破坏性越来越强。
中国入世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金融领域中潜伏的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倍注意防范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在对付产业危机、环境保护、出口市场、失业下岗、农村收入下降、社会保障基金等问题上都有一些经验,但是,还没有处理过开放环境下的金融危机。
中国金融当局对于垄断下的金融管理具有足够的经验。
可是,一旦对外开放,金融风险的程度将迅速上升。
有些金融官员对国际金融市场缺乏了解,自以为是,特别不虚心。
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最近吴敬琏指出,他不赞成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说法。
中国经济潜伏着各种危机,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可能遭遇金融危机。
但愿他的忠告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如果我们没有作好准备,那么,下一个遭遇金融风暴的就很可能是中国。
二、金融改革举步维艰
2.1银行业改革,避重就轻,缺乏新意
只要认真查一下有关经济改革的文献,我们不难发现,金融领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在各种文件中几乎都把金融改革放在显要的位置。
2002年2月的金融工作会议列举了六项金融改革的方向:金融监管要履行职责,加强金融监管;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金融体制、金融制度、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等等。
2001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篇文章“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作者开出了三条对策:第一,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第二,控制银行业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尽快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和业务范围;第三,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
重组,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时间加快商业化进程。
要下大力气解决不良贷款,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根除导致出现不良资产的根源,等等。
一般来说,这些条条都没有错。
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这里通篇说的是良好的愿望,是希望达到的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难道以前中央银行没有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难道没有要求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难道在哪篇官方文件中没有提及要下力气解决不良贷款?如果以前没有提出这些口号,显然是严重失职。
事实上,以前央行不知道讲过多少遍。
确实,金融当局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
客观地说,国有银行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前些年好多了。
可是,金融改革摇摇摆摆,进进退退,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为什么这些经念了这么多年,银行业的问题非但没见到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无庸讳言,中国银行业的体制改革,从1985年开始,经过10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需要讨论的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能说,改革中所做的事情不重要,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来讲,换件新衣,梳洗一下是容易的。
但是要想在舞台上唱好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个道理已经被大家所理解。
时至今日,我们的银行业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梳洗打扮的过程,没有用多少时间练功。
因此让这样的演员唱好戏肯定是难为他了。
要想唱好戏,就要像抓中国的足球一样“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有几个半大小伙出世,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等,到今天为止,这些小伙的戏倒是唱的不错。
问题是,我们从改革之初,就推行了一条“禁止出生”的政策,不让民营银行出生,堵死了“从娃娃抓起”的路子。
现在面对入世,我们明白了梳洗打扮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练功,但是又害怕生孩子。
这样的逻辑是多么可笑。
看来,我们今天的确需要好好反思一下银行业的改革之路了。
2.2警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在金融改革上有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敷衍塞责,能拖就拖。
另一个极端是莽撞上阵,欲速而不达。
自2000年夏,经济学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民营银行的研究和探讨。
许多学者都主张在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之前首先对内开放。
通过创建民营银行来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改变在金融领域的产权结构,在竞争中改善国有独资银行的经营管理。
可是,这些建议碰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拖字诀”。
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挂起来再说。
由于正赶上2003年政府换届,许多重大改革措施无法出台。
---唐铭阳。